——“楚姐,我們一起出去玩吧?我看你姐萬婷去旅遊了,上次你和王婷去過了,我們還沒有一起去玩過呢。咱們不去遠的地方,在近處溜達溜達怎麼樣,成都好多地方我都沒去過呢。”

王青青在家窩了兩天就開始蹦躂了,主要是她現在需要一天一次的清洗治療,所以遠的地方去不了。

——“好啊,那我們叫上小王一起吧。”

——“那我們去哪裡呢?”

王青青問楚麗華。

去哪裡玩,如果連身為四川人的王靜靜都不知道的話,那肯定是上網上看看網友怎麼說了。

楚麗華剛輸入成都城區哪裡好玩就有四個字映入了她的眼簾——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儲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今天的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蹟地。

——“青青,我們去杜甫草堂怎麼樣?”

——“杜甫草堂是什麼地方好玩嗎?”

——“我看了簡介,好像就是杜甫以前住的地方吧。”

——“門票多少錢?”

——“六十一個人。”

——“我去,什麼破地方這麼貴呀?”

——“那我們去武侯祠怎麼樣?”

楚麗華給王青青又換了個選擇。

——“那算了,我們還是去杜甫草堂嘛,既然它排在第一個。”

——“它不是排在第一,是我首先看到了它。主要還是因為我的內心有一點小小的詩詞情懷,算得上是那種偽文化青年的偏愛吧。”

楚麗華給王青青解釋說。

——“偽文化青年,我看你就是文化青年啊!”

對於王青青對自己的誇讚,楚麗華真是倍感受用。不過,為了配得上這個稱讚,楚麗華可謂是做足了功夫。

當天晚上,她大量查閱了關於杜甫草堂的相關資料,好在第二天一起去的時候,顯擺顯擺。

不過,雖然楚麗華打算叫於小王一起去,但是她還是沒有去,因為門票60塊錢與她而言有點貴了。

但是,張姐卻跟著一起去了。

因為萬婷和卞石出去旅遊了,王大夫回老家了,他夫人生病了。

葛總是長期不在養生館露面的那種老闆。所以,張姐六號是在所難免的了,而且楚麗華並沒有打算揭穿她。

第二天,三人是坐公交去的。

結果站點下的離正門太遠了,三人走了好一會兒,邊走邊問路,或許是由於天氣太熱,剛到門口的時候,三人就累了。

坐在門口先把帶來的水果吃點補充一下體力。

這算是楚麗華出遊比較奇葩的一次了。

等到三人終於邊打鬧邊吃了好多水果,楚麗華又喝了一瓶水的大半瓶以後,因為吃的太多了,又坐著消了會兒食兒。

等到起身去買門票的時候,已經是快四點了。都有很多人已經玩完出來了。

——“據說這個杜甫草堂挺大的,咱們這個點兒來可能逛不完,人家就閉園了,要不我們明天再來吧。”

正在三人商量著買票的時候,旁邊有人這麼說。

——“啊,不是吧,那我們要不然也明天再來好了,省得到時候,人家把我們關在裡面了。”

王青青也連忙改變計劃。

——“因為我今天溜出來一次行,要是明天再溜出來估計就費勁了,我今天怎麼著我也進去看看,看不完就看不完吧。”

張姐馬上反對了。

最後,楚麗華做了中間調節——“不行,我們就今天進去玩,要是沒玩完,以後有機會再來嘛。”

一波三折之下,總算是買票進去了。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王青青在這裡拍了好幾張自拍以及和張姐的合拍。

本來一開始,楚麗華也和她們一起合拍的,不過因為他的眼睛總是不看鏡頭,導致了照片整體效果較差,所以最後她就不和她們一起拍的,讓她們自己拍。

緊接著,她們就來到了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在這裡,楚麗華用手機拍下了很多詩史堂裡的詩篇。雖然她多半字是看不懂的,但是這不影響她拍下來證明她到此一遊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實話,在使食堂裡那種氛圍真的是不一樣,只可惜,楚麗華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種感覺。

沿著蜿蜒的小路跟著人群,一直往前走,緊接著就來到了工部祠。

這個名字是因為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歷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當然,這些可不是楚麗華自己記住的,而是旁邊有個上了年紀看上去氣質比較儒雅的老爺爺說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