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的故事是從中國延邊開始的,開頭講的是生活在中國延邊的朝鮮族計程車司機,為了能讓妻子去韓國打工,不惜借6萬塊錢的鉅款,但妻子已經有六個月沒有訊息了...

開端是這樣。

但這次和往常不一樣的是,林浩不再是以一個觀眾的視角去看電影,享受故事,而是以一個評審的視角。這就要求他看的時候,冷靜,出離,還有評價。

所以接下來的觀影...

林浩都比較出戏,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一些他認為這部電影好的點。

再說回來《黃海》。

這部電影整體看下來,是兩條線:一條是關注在延邊朝鮮族的窘境,那就是他們在中國因為語言的關係有所隔閡,在韓國就也不是和那邊一夥的。

最後久男被黃海吞沒,倒也象徵著他尋找不到的歸處。

至於另一條,就是韓國那邊的線。

尋妻,殺人,故事的兩個推動力。

但這次林浩不看故事,看的是故事背後透過看似落後的延邊,和表面光鮮的首爾,來撕裂開所謂“發達和落後”之間的面紗——首爾光鮮背後的,是血腥。

這樣的內涵這下,整部電影也很緊湊。

可以說該有的部分都有,而且故事到最後也並沒有在討好觀眾的意思——沒有如觀眾期待那樣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久南最後順利成功完成交代,尋回妻子,一起回中國過上普通人的日子...

而是GG。

不過,結束後大家普遍欣賞這個結局。

因為故事其實從一開始接受殺人這個任務開始...就註定了最後的結局了。

畢竟這是一部多麼殘酷的電影。

...

差不多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看完之後大家開燈,立刻再現場進行討論。

相對於主競賽評委有好多個,且各自具備相當的分量,不好調控,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委這邊則相對好說話的多。

又或者,是因為《黃海》本身就不錯。

所以大家討論起來很快就有了結果:

以邊緣人群為底的《黃海》,在表現社會陰暗面上非常有力,不過...

“實際上,我要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我會給這部電影很高的評價。因為它真的好看,演員也演得好,導演的水平也是相當不錯的。可是,它不是我們要的新的型別。”

“是的,韓國電影這樣的型別我們的確看了很多次。會有一些創新的,比如說中國邊境元素,交界地區的經濟之類,但可能相對來說整體框架還在範圍之內。”

“我同意。”

瑪麗昂最後帶著玩笑的口吻:“我看過幾部他們推薦的韓國電影,幾乎都是講韓國社會有多黑暗這種型別,這次只是換了一個視角。”

於是大家很快意見統一:《黃海》很不錯,但和一種關注單元看重的點不太重合,所以沒法那樣比。按照看重的點十分的話,可能拿六點幾。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公平。

但這就好比一個選搞笑比賽,你一個美女進來漂亮,但搞笑才能不夠的話,如果給高分反倒是要顯得這個電影不專業了。

這是戛納以及林浩等評委都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既然制定了標準,那就按照標準考慮。

也可以讓他們更輕鬆做出判斷。

畢竟電影這個事情,評判的標準有千千萬萬。有人不喜歡《肖申克的救贖》,有人不喜歡《教父》,也有人喜歡《上海堡壘》,喜歡《分手大師》...

當然了,能做評委的還是有自己的分辨力的,應該不會喜歡《上海堡壘》。只是當他是主競賽單元評委的時候,就因為各種標準不一而爭吵。到了這邊,則好了很多...

新人,新穎,新型別,新審美。

來點特別的,或許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一點,林浩再做一點平衡,就差不多了。

...

開完會,散場各自吃飯,然後下午又集合簽到,觀看了第二部電影《無法安寧》。

這部電影...

也沒有很大的分歧,同樣是因為這種型別的電影真的有太多了,沒什麼驚喜——一樣的套路,相似的情節,不過是換了不同的男男、男女,女女演員,在加點新元素...

但骨子裡還是那個故事。

沒什麼新意,最所以大的亮點反倒是加瀨亮飾演的存在於伊諾克的想象中的角色,也就是“新元素”。

不過僅僅是這個新元素的話,那也是遠遠不夠獲獎的。只是這位導演格斯·範·桑特本就是沒有打算參賽,屬於那種老牌導演來這個單元湊個熱鬧的型別,所以如果拋開獲獎標準...

林浩就覺得,綜合名氣,水準,內容等,這部電影作為一種關注單元開幕電影也還不錯。

接下來的日子,就日復一日這麼開始了。早起簽到,看片討論,散會,下午簽到,看片討論,散會,林浩作為主席還要額外出席很多活動。

有夠麻煩。

他們一共這些天看了8部電影,包括《停站間》、《撒旦之外》、《獵人》、《雙面瑪莎》、《乞力馬扎羅之雪》、

《無法安寧》、《黃海》和《無父之城》。

來自德國導演安德裡亞斯·德里森的《停站間》最讓大家驚喜,導演闡述這部電影的源起來自身邊一些飽受疾病困擾的友人,這些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歷程,就成為了本片的故事。

影片幾乎沒有劇本,只有簡單的大綱,所有的對話都來自演員的現場發揮。

所以看著看著,有點紀錄片的感覺。

這種電影在外面肯定會被批判,但在一種關注單元,那就是亮點。

...

5月7日,早7點,林浩一邊跟戛納那邊負責人溝通資訊,一邊吃早餐。

參賽影片的複製終於到齊了。

對。

這次的參賽影片裡,也有還沒送過來的電影,這種一般是大師或者被戛納看中的導演的特權——事實也的卻如此,這部電影是來自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

又是韓國。

先不提電影內容如何,可這參賽人數還真是多。

而這位曾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的電影人還曾與林浩見過兩次,帶著個帽子,皮膚黝黑身材健壯,但這部片子講的卻是他患社交恐懼症後隱居在一個山間木屋的生活。

“噢,是麼?可真是不幸,他現在應該好些了吧?”

“好多了。”戛納這邊的工作人員也點頭:“組委會和他溝通的時候,他已經沒什麼大礙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那就好。”

林浩不緊不慢吞下一口清粥,然後道:“不過這樣說起來,我就更期待他經歷了這些事情,拍攝的這樣一部紀錄電影了。”

紀錄電影本身就有自己的題材魅力。

而如果是著名導演,記錄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一個特別的事情。所以上午林浩就和工作人員繼續溝通了一下,把這部電影調換到今天上午來播放。

“我也很期待。”觀影廳內,章紫衣笑道。

她來這本就遲了一天,還時不時有事,當評委更多是來混經歷的感覺。

林浩也沒多說啥,只是道:“嗯,不過他自己說這部電影有些特殊...”

燈光暗下,電影開始。

是一座小屋,然後窗臺上擺放幾個柿子。

拉開帳篷鏈...

一個搭建在屋內的帳篷出現在鏡頭裡,而長髮的金基德本人就出現在了鏡頭裡。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