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官員漲薪資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亂來的。

其實嚴格的來說,不叫漲俸祿,而叫加福利。

為什麼是這個邏輯?

俸祿的多少在開國之初就定了,俸祿的多少已經在一代又一代人腦海中固定下來。

那是官員為朝廷辦差得到的回報。

崇禎是不是直接在上面加呢?

當然不是。

而是額外取一個名字:賞銀。

本質就是後世的績效獎金。

意思就是如果業績好,可以賞,業績不達標,是要扣除的。

不過你原來的俸祿不會動。

為什麼不動?

因為俸祿本身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情,如果要在原來的基礎加,加多少合適呢?如果到時候加多了怎麼辦?

如果是賞銀制度整個官員的薪資體系就會變得非常靈活,也會激發官員的積極性。

不能只靠著道德標準來約束官員,都是人。

就像你去企業打工,你肯定也希望公司給你多點錢,如果你幹得好,更希望老闆給你發獎金。

如果老闆拿出一筆錢給你設定一個獎金池,你一定會更有動力。

這樣的薪資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靈活。

本來按照明朝的制度,每年都會對官員進行考核,正好擬定一個具體的賞銀額加進去。

不過,高薪不一定能夠養廉。

多給點錢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迫貪財的惡念。

明朝這種極低的俸祿制度,真的是把有心當清官的人都逼成貪官。

身為吏部尚書的王永光一聽皇帝居然要加薪資,那當然是開心得不得了。

他身為吏部的老大,管的就是官員的薪資和福利。

崇禎便將他的想法與王永光說了一遍,說完王永光整個人都差點飄起來了。

為什麼?

如果按照崇禎的這套賞銀獎勵制度來執行,以後誰的權力將會變大?

當然是吏部!

因為每年的官員考核,政績都會送到吏部來。

吏部已經是六部之首,就是因為官員的任免蓋章和考核都在他這裡。

現在再加一個賞銀獎勵也放進來,吏部的權力基本上就達到空前了。

想一想,手裡握著那麼多官員每年的賞銀,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差事?

不過,這事當然也不能完全吏部說了算,年末的政績考核,那都是要內閣參與評定的。

“既然王愛卿也贊同朕的做法,就由你來牽頭,按照朕的意思,去擬定一套方案出來給內閣參考參考吧。”

“遵旨!”

其實王永光並不知道,崇禎打算頒佈這套制度,是為接下來雷霆整頓貪官汙吏做鋪墊。

你們說你們薪資太低了,不貪連最基本的官都做不了,好,朕理解,朕也不是沒腦子天天要求別人做好人的聖母婊,朕給你們加錢!

那現在錢也加完了,你們還貪,就不要怪朕了!

這叫什麼?

這叫動刀子之前,收買人心,免得到時候刀子動得太狠了,將那些被迫收錢的官員也給逼反了。

從某種方面來說,這也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了,不是無良老闆壓制員工。

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將官員的收入制度化、規範化。

為何這麼說?

這就牽扯到明朝貪錢除了薪資低以外的第二條原因了:灰色收入地帶太多。

例如老百姓交稅,以前繳納糧食或者銀子,在運輸中都會有損耗,那麼這部分損耗必須老百姓來承擔。

張三的稅本來是要叫1兩,因為有損耗,隨意必須交1.4兩,其中的0.4兩官方叫法叫做“耗羨”。

那麼這個1.4兩是誰定的呢?

朝廷定個概念出來,具體數額還是由當地官員來定。

只要這個權力交給了官員,這就是一個肥差了。

例如王五是揚州知府,藉口說最近半年老下雨,耗羨會很多,所以定了個0.5兩的耗羨,交1兩銀子的老百姓現在要交1.5兩了。

其實最後耗羨可能只有0.2兩,還有0.3兩就到知府口袋裡,整個揚州府交稅的人如果有300萬,這個耗羨的數額可能就會90萬兩。

如此大的一筆錢,就這樣到了地方官員口袋裡。

這就是史實!

所以才有那麼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知府沒有貪汙,但卻在收稅的時候弄了一大筆錢。

這樣苦了百姓,國庫也沒有收上來錢。

這就是灰色收入,朝廷管不了,因為朝廷的律法文書裡沒有定義這是貪汙。

灰色收入遠遠比崇禎將要發下去的賞銀多得多。

所以,崇禎真的是要加錢嗎?

這根本就是要整頓官員的收入,明確下來以後哪些是官員應該拿的,應該拿的就是合法的,應該拿的錢以外的錢,那都是不合法的。

這是在為整頓貪官汙吏做鋪墊啊!

饒是王永光這個老狐狸,也跟不上崇禎的思路。

他當然根本不是,畢竟崇禎是穿越過來的,後世把明朝的諸多吏治弊病都給解決了,崇禎參考的就是後世的做法。

“對了,王愛卿,你找朕什麼事?”

“陛下,關於大明日報,臣今日在街頭買了一份看過了。”

“哦,王愛卿也看了大明日報。”

王永光猶豫了一下道:“陛下,臣還是要斗膽直言。”

“你但說無妨。”

“官員們私下都在非議大明日報。”

崇禎不動聲色,他當然知道不少官員在非議。

大明日報是什麼?

你不要以為它只是一張報紙!

它是輿論陣地!

以前的輿論掌握在誰手裡?

讀書人!

例如地方上,那些秀才、官紳,都是輿論的掌控者,皇帝的指令和朝廷的政策資訊,基本很難下到農村裡。

讀書人說什麼,老百姓就信什麼。

但現在不同了,皇帝搞出這麼一個大明日報,這是要將朝廷的聲音直接下發到民間,將中間的諸多人都給直接越過了。

這怎麼會不讓官員們感到恐懼?

當他們得知大明日報出現了之後,那一瞬間,整張臉都蒼白了。

今日,大明日報刊登的兩百名考生的作弊,上面有每一個人的名字,甚至還刊登了禮部侍郎和禮部郎中作弊賣官的醜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官員的醜事公然暴露在老百姓的眼前,這簡直比錦衣衛和東廠還可怕。

更可怕的是,萬一老百姓去大明日報報社舉報某位官員貪汙,怎麼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