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

它是一切的基礎。

你的工業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進,你殺的人再多,如果地裡的莊稼產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情況。

連飯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喚李小哥鬧起義了。

算來算去,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上了:糧食。

糧食是商業的基礎,也是工業的基礎。

而目前來看,大明最核心的兩個農業人才就是徐光啟和宋應星了。

崇禎同樣讓他們拿出了一套方案出來了。

宋應星在皇家莊園已經幹了一年,他之前對多種農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關於種糧食這種事情,還得分步驟來。

第一、先將荒廢的田撿起來,例如軍屯和兼併過剩每人種的田。

第二、總結種田的經驗,將這些經驗有組織有紀律的宣傳下去,手把手交給農民,讓農民伯伯們更加專業,增加糧食的產量。

第三、制定出興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計劃。

第一點畢自嚴已經在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錯,等將軍屯全部統計完了,得一口氣將軍屯處理掉。

如何處理?

按照最新的稅政一視同仁,還是那句話,一切的根源都在制度上。

軍戶之所以不願意種田了,就是軍屯的稅比普通的還高,並且長官會藉機兼併。

如果新的稅政推下去,就不會再有人傻呵呵去賣田了。

徐光啟呈遞一份厚厚的書籍上來,他說道:“陛下,這是這些年的編寫的彙總,請過目。”

沒錯,徐光啟還是個農業科學家。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年),徐光啟在為他父親居喪的3年期間,就在他家鄉開闢雙園、農莊別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明天啟元年(1621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理論上來說,徐光啟掌握的農業知識比目前的宋應星還多。

而且他是極少部分官員裡,願意潛心研究農學的,將農業當做了一門科學來研究。

至於他留給後世的《農政全書》,便是彙總了他這些著作,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來修編而成。

宋應星也呈遞上了他的東西,也是一本書。

這是他這一年在皇家莊園,以及過去在老家的農業總結。

他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產全過程作了詳盡的描述。

不僅如此,在他這本書的首頁,就有一張圖紙,是一種農作物工具的圖紙。

在正史上,宋應星還寫過《機械》這本書,發明了不少提高糧食產量的農具。

可以說,宋應星可以算得上是明朝的袁農平老爺爺了。

可惜的是,明朝忘了,而宋應星一生不得志。

崇禎是如獲至寶啊,有徐光啟和宋應星兩位大神在,農業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裡面裡面說的溫室種植,完全可以科普到民間,將田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來。

“徐愛卿,你就把水利興修列為戶部接下來十年重要要做的事情,都水司(工部下屬部門,專門負責河流開渠、修橋樑等事情)必須把這件事抓起來,無論多少錢,朕都願意出,尤其是在兩湖、江西和南直隸一帶。”

“遵旨!”

崇禎將飛快翻閱了一遍這兩本書,然後放在桌案上。

“王承恩。”

“奴婢在。”

“將這兩本書印刷出來,朕的農學院明年就要開學了,屆時各州府的通判(負責當地田地開荒、水利等工作的官員)分批入農學院,每個人都必須將這些全部學會。”

“遵旨。”

“另外,司禮監經廠獨立出來,成立大明印刷廠,給朕把規模往最大的建,朕要大量印刷這種書。”

“遵旨。”

“另外,溫體仁,你得給朕想辦法,朕需要做一件事。”

溫體仁連忙道:“請陛下明示。”

“朕要教老百姓識字,每州每縣每村的老百姓,無論是工藝手工人,還是在田裡種莊稼的莊稼漢,都必須認字。”

“這……”

“另外,將這些書,用白話文再譯一遍,老百姓看不懂文言文。”

崇禎又補充道:“咱們要充分發揮老百姓的力量,要讓老百姓自己積極主動掌握更多的農業知識,學會使用宋愛卿制的這些新型農業工具,前提就是老百姓必須會認字。”

“遵旨。”

崇禎提示了一下:“形式不必拘泥,什麼樣的都可以,下放到村裡,找專門的負責人,不幹別的,就教百姓識字,每月定期四次大課都沒問題,不要與農忙攪和在一起,將百姓識字這件事納入到官員的考核中。”

“遵旨。”

“另外,朕要將邸報變成報紙,印刷出來賣,賣便宜一點,大家都買得起,上面可以刊登朝廷已經簽字過的政策,讓商人們也早些知道,朝廷要與商人相互配合,才能興國,這件事就交給禮部去做吧。”

溫體仁連忙道:“遵旨!”

說完這些事,大臣們在一邊也都各自記下來了,崇禎又道:“水泥呢?水泥如何了?”

徐光啟道:“回稟陛下,水泥制造局已經竣工,第一批水泥明年正月過完了可以生產出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好,水泥出來了,第一條路就從北京修到薊鎮,朕要先把順天府的路全部修好,以後無論是調兵還是商業,都是事半功倍!”

“遵旨!”

“水泥路的修建這事,就單獨再成立一個司吧,就叫交通司,先修水泥路,以後看能不能提拔成交通部,暫且先這麼定。”

大臣們是越來越佩服這位少年皇帝了,安排事情環環相扣,每一件事都不是隨隨便便做的。

都是以後的利國利民之策。

“陛下聖明。”

“行了,今日朕還要與她們一起用膳,就不留你們了,改日朕再請你們吃朕做出來的火鍋。”

大臣們連忙站起來道:“臣等先告退。”

大臣們剛走到門口,崇禎突然道:“對了,軍屯的事,既然京衛的衛所也廢了,順天府就不再設軍屯了吧,以後京衛不種田,專心打仗。”

孫承宗微微一怔,連忙道:“遵旨。”

一邊的畢自嚴也不反對,事實上,衛所軍屯制度在明末基本已經壞死了,只會讓更多的軍官兼併土地。

順天府不再設軍屯,表明其他地方以後肯定也不再再設了,只不過皇帝所有的改革,先都從順天府開始的。

【作者題外話】:各位大佬,最近我還在翻閱各種史料,看各種史書,所以偶爾會更新晚一點,但肯定不會斷更,不用著急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