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坐在自己的書房裡,剛剛錦衣衛才走,巨細靡遺回報這兩天柳聞志的行程。此人正是酒樓中坐在柳聞志旁邊的錦衣衛,仔細地記下了他們的談話內容。

鄭和注意到了一個名字:“柳婉娘。”剛好太監此時也送來了內務府的賬冊,他支開了太監,自己細細查閱建文年間的文件。

“堂前燕玉髮簪。。。。。。建文元年,劉貴妃賞賜一支。”

“堂前燕。。。。。。沒有了,其餘都是畫眉頭。。。。”

“劉貴妃娘娘,字婉娘。”

鄭和閉上眼睛,思索著其中的關聯。

原來堂前燕玉髮簪只有一隻?劉貴妃?柳婉娘,劉婉娘?

鄭和心中一緊,難道柳聞志跟劉貴妃有關係?

鄭和記得很清楚劉貴妃這號人物,當年打靖難時,燕軍造了一個名冊,裡頭有皇宮裡大大小小的親王、嬪妃等名字。劉貴妃名列第二位,寵幸程度僅次於馬皇後。但是燕軍入城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劉貴妃。朱棣將宮中的嬪妃、宮女都殺了,可搜遍了紫禁城,就是少了劉貴妃一人。

鄭和暗想:“難道,是那劉貴妃躲進了雨花巷,成為了柳婉娘?那柳聞志?”

“不對。。。。。當年的情報中,劉貴妃是沒有子嗣的。建文帝一共有三個兒子,都被軟禁起來了。就算劉貴妃就是柳婉娘,柳聞志也不可能是建文帝之子。”

鄭和又想到一點:“難道說,建文帝逃出了皇宮,跟劉婉娘相遇,生下了柳聞志?不對不對,年齡不符,今年是永樂十五年,那小孩應該才十四歲,不應該是柳聞志的十五歲。。。。十五歲?”

這裡面似乎有個重大的謎團,可是鄭和獲得的訊息太少,他總感覺拼湊不起來。鄭和突然想到,也許可以叫當年服侍劉貴妃的人來問問,興許這太監或宮女還在宮中服務。事不宜遲,他喚來內務府的人,去找當年劉貴妃身邊的人還在不在。

過了良久,內務府帶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半百的老宮女,一個是老太監。這兩人見了鄭和立刻跪下如搗蒜般磕頭。舊朝的人都知道鄭和,是頂頂大名的三寶太監,戰功顯赫,深受寵愛,是朝廷裡的頭號紅人。這些建文帝的老部屬平常都收擠壓,此時見到鄭和,無不膽戰心驚,深怕又說錯了什麼。

老宮女叫做劉望珠,老太監叫做劉老三,都是當年服侍劉貴妃的人,看來名字也是劉貴妃取得。

鄭和擺擺手示意他們不用緊張,“我只是來問問當年的事情,不用緊張。劉老三,當年你在宮裡是服侍劉貴妃嗎?”

劉老三頭先磕在地上不敢抬起來,低頭道:“劉老三在,是,奴才當年是服侍貴妃娘娘。”

“貴妃娘娘可有孩子?後來去哪裡了?為何我們遍尋不著?”

“稟報鄭大人,奴才記得清清楚楚,貴妃娘娘沒有子嗣。當年永樂皇帝入城,劉貴妃去了奉天殿,再也沒有回來,而後建文帝放火燒紫禁城,劉貴妃當日就失蹤了,我們也找不到。這事當年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劉貴妃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稟大人,沒有。貴妃娘娘匆匆忙忙趕赴奉天殿,連出門的衣物都沒帶。奴才曾懷疑娘娘投井自盡,但是我們檢視了紫禁城裡三***,沒有娘娘的蹤影。”

鄭和看這劉老三說的中氣十足,毫無遲疑,他認為應是真話。

“劉望珠,你說說。”

劉望珠見輪到她,趕緊磕頭說道:“稟大人,我知道的也是一樣。但是。。。。”

“但是什麼?”

“貴妃娘娘可能是有身孕的。”

“你說什麼?”鄭和大驚。

鄭和問老太監:“劉老三,你知道這事嗎?”

老太監慌得手足無措,“稟大人我真的不知道啊。”

劉望珠趕忙滅火,說道:“稟大人,那個。。。。。劉老三是不知道的,這事只有我知道。貴妃娘娘那個月的月事。。。。沒有來。因為私密的事都是我服侍的,所以只有我知道。那個月,天挺熱的,娘娘還說,壞了,這個月月事沒來,是不是有喜了?我們正說要找太醫來看看,但第二天就出事了。”

“這事為何沒有說?”

劉望珠冤枉地說:“稟大人,沒有人問過阿,大家質問劉貴妃去哪了,沒有人問我她是不是有孩子了。我就算想說,也沒有人聽我們說啊,皇帝燒城後,我們都去冷宮服侍了,今天要不是大人召見我們,我們出得了冷宮嗎?”

“這劉貴妃,是什麼來歷?有親戚嗎?”

“稟大人,這我真不知道,我服侍貴妃娘娘五年,她什麼都不說,待人倒是挺好的。哦,對了,她有個富態的朋友來找過她,就只有這個人來過幾次,是個大娘,每次貴妃都很高興,叫什麼來著。。。。。。”

望珠雙手拍著自己腦袋,想要想起那個名字。

突然劉望珠高興地說:“我想起來了,哦,噢噢噢噢,那人姓伍,叫伍大娘!”

這個名字閃過鄭和的腦袋,他翻開錦衣衛剛剛交的日誌,赫然發現“伍大娘”三個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