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13日,德國宣佈總動員。

2月1日,德國第六集團軍投降,次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8日~14日,蘇俄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5月7日,英第一集團軍佔領突尼西亞市。

5月9日~12日,日軍對華夏南縣廠窖的華夏平民,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

大屠殺期間,僅三天,日軍士兵共殺害華夏3萬多人,平均每天殺1萬多人。

其中致傷殘3千餘人,奸辱婦女2千多人,燒燬房屋3千多間,炸沉、燒燬船隻2500多艘。

5月12~13日,德國非洲集團軍在突尼西亞投降。

7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爆發。

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和蘇俄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派遣戰機超過5000架。

整場戰役中,德軍損失兵力25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戰機1000架。

蘇俄損失兵力80萬人,損失坦克60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戰機1700架。

而此次戰役,也在地表人類中,創下了兩個紀錄——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的單日空戰。

7月10日,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核武器的秘密協定。

9月8日,義大利宣佈對反***同盟投降,德軍隨後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10月13日,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20日,塔拉瓦戰役爆發。

12月3日,華夏柳城被日軍攻陷。

1944年3月,德軍佔領匈牙利。

4月4日,匈牙利解放。

5月底,日軍攻陷華夏洛京。

6月4日,盟軍開進羅馬。

6月6日,由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

此次登陸戰役中,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

除此之外,還有17萬輛各類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也渡過了英吉利海峽,成功登陸。

在傷亡方面,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

這場戰役最後,盟軍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

德軍損失戰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標誌著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成功開闢。

同時,更意味著德國自此之後,將陷入在歐洲戰場和蘇俄戰場,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6月13日,德國V1導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日,美軍在賽班島登陸。

6月23日,華夏雁城保衛戰爆發,47天后,日軍攻陷華夏雁城。

7月,日汪偽政權,強徵華夏婦女充當日本軍妓。

8月4日,盟軍收復密支那。

8月12日,美軍收復關島。

8月15日,新四軍以5個團的兵力進軍中原。

8月20日,日軍進攻英帕爾失敗,15軍團近乎全軍覆沒。

8月24日,羅馬尼亞退出軸心國,對德國宣戰。

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

8月28日,盟軍開進馬賽和土倫。

8月31日,蘇俄進入布加勒斯特。

9月,羅馬尼亞境內的德軍被肅清。

9月2日,盟軍進入比利時。

9月5日,蘇俄對保加利亞宣戰。

9月9日,盧森堡解放。

9月11日,美國第一集團軍開始進入德國本土作戰。

9月底,保加利亞在蘇俄協助下解放全部國土。

10月6日,蘇俄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0月12日,雅典解放。

10月20日~26日,地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萊特灣海戰爆發。

在此次海戰的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

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

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和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役。

戰役最後,美軍損毀3艘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162架戰機,共計傷亡3000人。

除此之外,美軍另有4艘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潛艇1艘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日軍損毀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7艘潛艇,288架戰機,共計傷亡約1萬人。

另外,此次戰役中,日軍各有6艘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萊特灣海戰之後,日本海軍基本喪失作戰能力。

10月28日,日軍包圍華夏桂州,直逼壺城。

11月,日本發動代號名為“一號戰役”的豫湘桂戰役。

此役華夏損兵60~70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裡,6000萬華夏人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

11月3日,希臘解放。

11月17日,地拉那解放。

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解放。

12月16~25日,德軍在阿登反攻。

1945年2月3日,蘇俄進抵奧得河,波蘭全境獲得解放。

2月8日,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3日,蘇俄解放布達佩斯。

3月4日,美軍收復馬尼拉。

3月9日~10日,美軍派遣334架B-29轟炸機,使用凝固汽油彈對東京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地毯式轟炸,共計投下兩千噸燃燒彈,造成十萬日本軍民死亡。

3月19日,見大勢已去的阿道夫·希特拉,下令全德國自毀。

3月30日,華夏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成功會師。

4月1日,沖繩島戰役爆發。

因為沖繩島在日本的本土防禦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被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戰役又被稱作“破門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16艘水面艦艇和8艘潛艇被美軍擊沉,4艘艦艇被擊傷,損失戰機7830架。

傷亡人數方面,日軍死亡6.6萬人,被俘7455人,受傷1.7萬人,島上平民死亡約14萬人。

美軍有36艘艦船被擊沉,368艘艦船被擊傷,損失戰機763架,損失坦克372輛,共計傷亡7萬多人。

此次戰役也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而美軍以如此巨大的代價,攻佔了沖繩群島,也為美軍之後登陸日本的本土進行作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此次戰役之後,也讓美軍對日軍有了新的認知。

在沖繩島戰役過程中,以美軍為主的同盟國,前後共計投入了54.8萬兵力,而沖繩島上的日本守軍只有10萬人。

然而,即使在這種擁有著絕對海空兵力和地面部隊優勢,且日本守軍近乎孤立無援的條件下,這場戰役卻依舊持續了三個多月,並讓美軍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

這讓美軍深刻意識到,日軍在抗登陸作戰和戰鬥意志方面,都非常強。

而這場戰役的結果,也讓美軍的指揮層對接下來,將要對日本的本土進行全面登陸作戰的激烈和殘酷戰鬥情況,有了更深的考慮。

很大程度上,這也讓美軍指揮層堅定了接下來要對日本的本土實施核打擊的決心。

4月13日,蘇俄攻克維也納。

4月16日,蘇俄軍隊開始包圍柏林,柏林戰役爆發。

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蘇俄共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共計100多萬人。

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15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500多架戰機和1萬多門大炮。

蘇俄在此次戰役中,傷亡30.4萬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戰機527架。

此次戰役最終,蘇俄成功攻佔德國首都柏林,Nazi德國隨即覆滅,歐戰結束。

4月20日,美軍攻陷德國萊比錫。

4月25日,蘇俄與美軍在易北河會師。

4月28日,荷蘭德軍投降。

4月29日,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日,蘇俄佔領柏林,阿道夫·希特拉自盡身亡。

5月1日,英軍解放仰光。

5月5日,丹麥德軍投降。

5月6日,緬甸解放。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5月9日,蘇俄突入布拉格。

5月11日,捷克斯洛伐克解放。

5月15日,南斯拉夫解放。

5月23日,德意志第三帝國,也即是Nazi德國徹底土崩瓦解。

6月10日,挪威德軍投降。

6月26日,聯合國成立,五十國代表在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

7月1日,德國被佔領國分割。

7月16日,美國試驗第一顆原子彈。

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

8月8日,蘇俄對日本宣戰。

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一顆原子彈。

同一天,蘇俄出兵華夏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

同一天,華夏工農黨領袖子任號召華夏各派軍團,共同發起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隨後,各派軍團陸續響應號召,華夏境內的抗日戰爭,自此進入大反攻階段。

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8月30日,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全面的軍事佔領。

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簽署投降條約,至此,地表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9月9日,金陵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華夏戰區受降儀式,日本代表簽署投降書,至此,抗日戰爭正式結束。

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

11月,地表人類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完成。

地表人類的二戰雖然結束,但這次戰爭給地表人類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首先,在波及人數和地域規模上,二戰時期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裡。

二戰期間,各國經濟損失共計5萬多億美元,波及1.9億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戰爭的地表人類,總數約為7000萬人。

而這7000萬人中,蘇俄佔2680萬人,華夏佔1800萬人,德國佔800萬人,日本佔300萬人,英國佔40萬人,美國佔38萬人,義大利佔20萬人。

其次,是地表人類世界格局的變化,戰後造就了美國和蘇俄兩大超級大國,以及圍繞著這兩個超級大國,而形成的兩大陣營。

最後,是科技的發展,二戰期間,核子武器、噴氣式飛機、導彈、雷達等的研究發明,推動了地表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