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夫會同並原市文物管理局的同志來到鵝嶺山區尋幽訪古,意外邂逅早年在杭州西泠的故人蔡橫舟,由此瞭解到一段明初朱棣以靖難為名,由藩地北平起兵攻伐南京,叔奪侄位篡逆故事中的秘聞。

燕王朱棣造反,其根源在於建文帝削藩,先後奪了北平的官權、兵權,屬於被逼無奈,這是明史中的記載。

常言道以史為鏡最能看透人心,這段正史是個讀書人都知道,不過耕夫此時聽來卻又悟出了新意:“在山村老廟之中,再次聽橫舟講史,卻忽然體悟到朱棣為上者的不易,世人都說燕王久懷不臣之心,要我說何嘗不是被趕鴨子上架,早年隨父征戰,朱元璋當了皇帝,他就藩北平,身邊那些自詡功臣的人必然覺得委屈,此後朱允炆又要削藩,主子沒了官位,這些為吏者自然唇亡齒寒,所以慫恿朱棣造反,再加上朱棣心意難平,上下一拍即合……”

“後世讀過明史的人裡也有這樣的論調,”蔡義和點點頭道:“一家言入百家耳,越是動盪的時代,越是有不同的聲音。”

“其實,也是各家為各家,人人為了自己著想,假如朱棣造反不成,丟了性命的是他,那些文官武將還可以另投明主,一旦成功即可登堂入室了,所以他手下這些人的頭腦做生意勝過打天下多矣。”

耕夫一番調侃舉座皆笑。

寧向東聽完後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從小在校園長大,名著看了不知多少,唯獨嫌古文晦澀,閱讀起來還要時時檢視註釋,影響看書的流暢性,因此古典名著和二十四史一本沒讀過,這次蔡義和講的明史是第一次聽,越聽越覺得耳熟,好容易忍耐到老蔡告一段落,暫時停下來,便脫口而出道:“我曾經在圖書館裡看過一本莎士比亞寫的《哈姆雷特》,一直以為這樣的故事只有西方名著裡才有,沒想到我們中國也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蔡義和聞言嚴肅的說道:“小寧,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繁衍五千年,只是這些年普及的少了點,你的個人成長恰恰處於這個時段,所以知之甚少也不怪你,現在民間呼籲普及國學,增強民族自豪感的聲音越來越多,相信未來,年輕人終會折服在先賢偉大的智慧中!”

“此外,西方很多名著,其實都是在解放前新民主主義時期,被當做先進文化引進到國內的,那時我們國家才剛剛推翻閉關鎖國的封建體制,迫切希望接觸到世界上的各種先進文化和思想,所以當時一些著名的學者用他們的精湛文筆進行翻譯,等同於再次創作,所以才會廣為傳播。”

“橫舟說得對,所以有些優秀的翻譯者也可以稱作翻譯家的!”耕夫點頭道:“你再看看近幾年的翻譯作品,幾乎只是轟動一時,少有流傳,真正不斷再版的還是上一世紀那幾本罷了。”

餘眾皆深以為然,人有一種共性,越是身邊的美,越不容易引起重視,也許是因為輕易得到,就不知珍惜了,所以猶太人歷經千年也要復國,找回自己的民族傳承。

只有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

眾人談古論今,不知不覺間日頭已經西斜,山中無日月,盛夏夜秋霜,過了午後,氣溫漸漸開始轉涼了,耕夫聊的口乾舌燥,幾次想喝口茶水潤潤嗓子,然而水溫冰涼,幾次拿起來碰了碰嘴唇便放在一邊,因為怕影響了大家的談興,便忍住沒有讓蔡義和燒水。

老蔡見狀,趁著此時談話告一段落,起身把大家杯子裡的剩茶根瀝出,攤在窗臺上晾著,又從櫃子裡拿出一個麥乳精的鐵桶,從桶裡倒出茶葉,一一給空杯中換上新茶。

寧向東認識那個麥乳精的鐵桶,還是他回並原探親時在解放大樓買的,回來後給蔡義和拿了一桶,由於鐵桶質量很好,麥乳精喝完後蔡義和捨不得扔,刷乾淨當了茶葉桶。

那個時代幾乎家家都這樣,寧向東媽媽的針線盒就是大白兔奶糖的鐵盒,甚至丁啟章家放白砂糖的鐵桶也是用包裝盒代替的。

耕夫對蔡義和這種獨特的茶葉很感興趣,忍不住開口詢問來歷。

“這是我那個去世的老伴帶來的,”蔡義和曾經在鵝嶺當過一段時間歷史老師,也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她老家是四川人,有一年帶了三顆小茶苗回來,都說過了北緯38度線的沒辦法種茶樹,可我那個老伴不信邪,沒想到真的讓她種活了……”

蔡義和一邊說著,一邊往杯裡衝入開水,耕夫看著玻璃杯裡翻滾的茶葉,色澤鮮綠,芽頭肥壯,開口問道:“葉片看著很是厚大,難道不是灌木是喬木?”

“你這個傢伙對細節的觀察力還是這麼強,怪不得在考古工作上也頗有建樹,”蔡義和讚許的點點頭:“確實是喬木,如果是灌木,有可能真的種不活了,當年那些茶苗,都生長在四川雲居山裡,那個地方終年水汽很大,山裡也是雲霧繚繞,海拔也高,而鵝嶺山寒水瘦,冬天氣溫又低,能長活也是奇蹟,雖然還算是茶樹,可惜滋味萬中只剩其一……”

耕夫趁熱品了一口茶,依然如第一泡時,甫一入口萬般苦澀在喉間緊鎖,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化開後漸漸泛起些許甜意,回甘久久不去。

耕夫嘆息道:“所缺唯有豆香,卻別有另一番新意。”

“這也正是我愛它的原因。”蔡義和微笑著說道。

“對了橫舟,假如你所說的野史是真的,那這座建築既然是後世所立,為何卻寫著潘郎而不是建文帝?”耕夫尚有疑問,轉回話題繼續道:“別說是為了隱姓埋名,這麼大的房子都敢逾制,還在乎一個小小名諱嗎,他們當年敢這麼建,就說明心裡並不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言極是!我在野史中看到之初,心裡也存此疑竇,後來查閱了很多文獻書籍,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揣測,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朱允炆最初的隱居之所不在這裡,恰恰是在傳說中可信程度最高的江蘇吳縣,因為那裡距離應天府最近,對他來說,倉促出逃到那裡,也最符合當時的情況……”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