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好萊塢裡為數不多的大賣系列,《哈利-波特》其實是比《加勒比海盜》更有可能擴充套件成電影宇宙的IP,而人們在研究它的成功,企圖複製它的優點時,總喜歡把‘魔法世界’這個概念掛到嘴邊,表示J.K.羅琳那事無巨細的架設功底才是整個世界真實而可信的根基,更是讓無數粉絲深入其中,流連忘返的根本。

但實際上嘛——

官方逼死同人,這句話難道還不夠真實嗎?

不說是寫過《哈利-波特》同人文的作者了,只要是看過《哈利-波特》同人文的讀者那都能發現,作為一個已經完結的系列,它的世界觀看似完整,但實則充滿BUG。

就拿哈利-波特的父母來說好了,在J.K.羅琳的筆下,這對苦命鴛鴦在二十一歲時不幸去世,當時是十月份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

同時,那時候的哈利-波特,剛好一歲零三個月。

從表面上來看,這組資料沒有問題。

但若是做個簡單算術後,你就會發現這裡面沒有任何邏輯。

因為莉莉-波特是在二十歲的時候生下的哈利-波特,並且在十九歲時懷上的他。

而J.K.羅琳給出她在霍格沃茨的畢業年齡是十八歲零五個月……

看到這兒,可能還有人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年齡就離譜了。

畢竟,根據混血王子斯內普的記憶,莉莉-波特在霍格沃茨就已經和詹姆-波特相愛了。

畢業就結婚,結婚就生子,這不是一件非常合乎情理的一件事情嗎?

但……

你得知道!在J.K.羅琳描寫哈利-波特能硬抗伏地魔而不死的傳奇事蹟時!那可是用濃重的筆墨渲染了伏地魔之前的對手!也就是哈利-波特的父母!有多麼的堅強!

在J.K.羅琳的筆下,莉莉-波特從霍格沃茨畢業後,就被伏地魔盯上了,曾經三次在伏地魔的追殺中逃脫,並且在此期間內,還去處理了哈利-波特爺爺奶奶的病故和喪事,去參加了大姐佩妮的婚禮,更因為對方拒絕讓其充當伴娘而傷心欲絕……

這就有些搞笑了對吧?

從莉莉-波特畢業到懷上哈利-波特,這裡面只有八個月的間隙!

而在八個月的間隙裡能搞定兩場紅事!一場白事!順便在擊退三次伏地魔?

作為史上最危險的黑巫師,再被他盯上的同時還有餘力幹這幹那?

那這到底是沒鼻怪太垃圾,還是波特夫婦太牛嗶呢?

讀者白絲不得其姐。

於是便發信詢問。

等J.K.羅琳收到讀者寄來的詢問信函,發現自己寫出驚天BUG的她只能回頭吃書,在《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裡狂打補丁,拉長了波特夫婦和伏地魔的對戰時間,並且表示,在當時那個被黑暗籠罩的魔法時代裡,孕婦堅守崗位,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

如此一來嘛……

原作者都發聲了,那BUG也就不算BUG了吧?

但即便如此,與之類似的矛盾在《哈利-波特》裡依舊是層出不窮。

而在原著作者都開始瘋狂吃書進行修改的情況下? 所謂真實且可信的世界才是吸引人的根本這一論點根本就站不住腳? 可在拔除這一點後嘛,留在世人面前的,其實就只有人了。

萌萌噠的哈利-波特? 聰明貌美的海狸小姐? 有些媽寶男的呆逼羅恩? 食死徒家族出生的小少爺馬爾福,膽小又怕事的納威……

當這些各有特色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時? 所有人都能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

那種因為性格相符外貌吻合而產生的代入感? 能讓圍繞在旁的魔法世界更加的親切? 而當陰冷的斯內普和慈祥的鄧布利多校長相繼出場後? 學校裡的好老師和壞老師,就更能讓適齡觀眾從電影裡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每道影子了……

而這,其實就是《哈利-波特》吸引人的關鍵。

當從未看過書籍的觀眾們覺得這些演員可愛,覺得這些演員和自己曾經的經歷或者當下的經歷很像時? 那有趣的魔法世界,才有發揮的空間。

有道是萬丈高樓平地起。

如果沒有這些特性分明的傢伙抓住了觀眾的心,那所謂的場景還原? 不就是個笑話嗎?

因為只有先喜歡? 才會後深究。

而若是不深究? 誰又能發現,神秘而又寂靜的霍格沃茨裡充滿著無數秘密?

誰又會得知,莊嚴肅穆的餐廳裡誕生了無數大拿?

誰又能知曉,詭秘的地下室裡埋藏著悽美的故事?

誰又會期待,各個角色在照厄里斯魔鏡時的真實狀態?

雖說在視效剛剛興起的時代,再爛的電影也能拿到超高的票房? 但想要從單一部數上的成功變成系列上的成功,那考究的,依舊是一些大眾並不關心但卻喜歡的細節。

如果埋頭堆視效就能成功,那麼《古墓麗影》拿不到《哈利-波特》的票房那才是奇葩!

《珍珠港》打不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記錄才是悲劇!

《侏羅紀公園》也就不會越拍越拉垮了!

所以說,即便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哈利-波特》系列的完成度還有待提高,因為它的節奏、運鏡和剪輯都可以變得更好,但在創作者的眼裡,這其實就已經夠了。

畢竟……

電影,從來就不是拍給小部分影評人和評委看的!

甭管是商業也好拿獎也罷,它最後都是要被推入市場,尋求認同的!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專業人士才能看的明白的運鏡、剪輯上下功夫,不如把時間花在觀眾更喜歡的賣點上,而等傻乎乎的羅恩下著巫師旗,哈利與小海狸一前一後的給他加油鼓勁時,這個無數成年人會覺得假的場面,依舊能讓觀眾看得十分感動。

最後,哈利大戰伏地魔,那用雙手捍衛和平的舉動的確有些浮誇,但……

也同樣熱血啊!

因為炫酷的特效不是觀眾此刻需要的東西!

現在他們眼裡能瞧見的,只有孩子們的友誼、勇氣和決心!

“譁譁譁!”

“譁譁譁!”

當燈光重新亮起時,午夜場的觀眾席頓時就騷動起來,紛紛歡呼議論。

“史蒂文真的太厲害了!小說裡的消失玻璃竟然被他還原了!哈利和蛇交談那一幕我以為會被製作團隊刪減掉,因為讓十幾歲的孩子和蛇接觸實在是太危險了,但沒想到他們真的把達力丟進去了!這實在是太讓我驚喜了!”

“對對對,還有對角巷!海格拿粉色的雨傘敲擊磚塊時,那驟然出現的巫師世界都把我給嚇到了!我當時和哈利一樣在感慨!實在是太奇妙了!”

“嚇到了?難道你不覺得很可愛嗎?海格用粉色雨傘啊!少女心啊!”

“還有分院帽!還有分院帽!哇!那個視效做的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哈利戴著它唸叨時!那嘟囔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我太喜歡他了!”

“Oh!你們難道不覺得,最後伏地魔和奇洛教授同用一個身體的模樣實在是太恐怖了嗎?剛出場的時候直接就把我給嚇到了!”

“啊啊啊啊!我還以為就我一個人被嚇到了呢!沒想到你們也是?”

“以前我們在發現別人不長眼時,我們都會吐槽別人的眼睛是不是長在腦後,現在好了!以後我們可以直接說,你是不是被伏地魔上身了!”

“哈哈哈~那不就是四隻眼了嗎?”

“對對對!還是被碰兩下就崩毀的四隻眼!”

聽著那紛紛擾擾的對話,沒有心思參與其中的羅蘭牽著媳婦走出了影廳。

而在出門之際,一直和他十指相扣的傢伙忽然停住了腳步。

如此情形,令羅蘭疑惑扭頭,“怎麼了?”

可話語剛出口嘛,他就發現自家老婆一直在盯著影廳裡的周邊售賣區看,那人山人海的場景,一群十七八歲的男孩拿著魔杖玩擊劍的傻樣,也讓羅蘭咧開了嘴。

因為——

周邊也是他們家做的。

而這裡面的利潤,走的是書籍周邊的路數。

既然不走電影,那就意味著不用和投資一半的華納分錢。

“怎麼了,你也想玩?”羅蘭湊到老婆面前,笑嘻嘻的問。

正當他準備揮手示意保鏢,讓他們把周邊一樣買上一套時,凱特卻搖了搖頭,阻止了老公的撒幣行為,說:“不,我只是有些奇怪。”

“奇怪什麼?”羅蘭好奇。

“奇怪這電影拍的其實挺幼稚的,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

凱特這話倒是聽笑了羅蘭,因為時隔這麼多年,當他拋棄粉絲濾鏡,以資本視角來看待這部電影時,他同樣覺得這部電影拍的還沒一些普通的動作片好看,但正是這種否認,則讓他更加清楚,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過去這些年到底教了自己一些什麼。

“因為,史蒂文會放下架子。

既然這部電影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孩子,那自然就會以孩子的視角去拍這部電影。

所以,如果以成年人的視角來看,它可能會非常幼稚,但站在孩子那邊,這就是經典。

作為一個導演,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一部作品,不可能滿足所有人。

所以取捨,就成為了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們可以不把同行的評價放在眼裡,但他們得聽取觀眾的呼聲。

只有當他們一直去拍選定受眾群愛看的東西,那成功,才會一直伴隨左右。”

羅蘭不知道凱特聽沒聽明白自己的解釋,但他已經知曉,為什麼很多人當不好導演了。

因為……

放不下身段。

因為……

沒膽子接受失敗。

當一個導演在某一個型別裡收穫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成功時,躺在溫柔鄉裡啃老本,就成為了他們最喜歡,也是最願意去幹的事情。

就像喬治-盧卡斯一樣。

一個《星球大戰》讓他功成名就,而後,便是享受人生。

還比如馬丁-斯科塞斯。

黑幫片起家,黑幫片壯大,黑幫片終老,即便在此過程中,他拍了《飛行家》、《禁閉島》、《雨果》,但彎彎繞繞的《愛爾蘭人》和《花月殺手》又讓他重返老路。

雖說他們都是大師,但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個電影誕生以來,唯一一個累計票房超百億的導演相比,他們差的,那就是試錯。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為什麼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什麼型別都能拍?

因為他也是一路錯出來的!

人們只看到了《大白鯊》、《第三類接觸》的成功,卻沒瞧見他《一九四一》的血虧。

人們只覺得搞出《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的他備受追捧,但沒發現在拍《斷鎖怒潮》時,他被媒體和觀眾噴的和過街老鼠一樣……

所謂的開掛式的成功,那是建立在撞了南牆依舊不回頭的堅毅上的,而正是因為他被媒體抨擊過,被觀眾拋棄過,被影評人咒罵過,所以他的身段,會更加的柔軟……

反正所有的苦我都吃過了!那當我在拍新專案時,我就更能隨心所欲了!

在衝獎時,觀眾覺得他脫離群眾?

拜託!

我又不是拍給你們看的!

在擁抱商業時,影評人覺得他太幼稚?

拜託!

我這也不是給你們看的!

當他目標明確的表示,這部電影就是為一個群體服務時,那所有的詆譭,不過是紙糊的垃圾,而在無所畏懼的同時,也就更能造就經典!

畢竟,所謂的經典,本來就是三分之一的人覺得優秀,三分之一的人覺得尚可……

至於剩下那三分之一?

無關大局。

那些看不透還死要臉的導演呢?

只能是在被懟時,無能狂怒了。

在看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後,羅蘭便沒去管外界的輿論。

雖說他早已忘記克里斯-哥倫布版的內容,並且重看《哈利-波特》也沒能找回當年得欣喜,但他依舊相信,由能放下身段的導演所拍的遵從原著的電影不會讓人失望。

而隨著全球英國和北美統一上映所帶來的票房反饋,那高企的數字,讓人心滿意足。

上映首日,北美票房報收三千二百萬,英國票房報收四百八十萬。

次日週六,超過四百萬的增幅讓北美累計票房來到了六千八百萬,而英國十一個點的增幅也不小,將總額推到了一千零一十二萬。

但隨著第三天的到來嘛……

北美四千一百萬,英國六百七十萬的單日成績,讓這部電影直接破億!

三天!

全球票房一點二五億!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成為全球第二個能在首週末破億的導演!

而第一個嘛……

人家有掛開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