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道關的人有點沒弄明白自己的家的小少爺,突然拉了一群不相干的年輕人,就說要研發一個新的專案,而且還是對現在已有的自瞄系統進行改進。自瞄系統是那麼好改進的嗎?如果行的話,他們早就自己上了。

不是說他們不相信許何為,許何為的水平和能力他們都是清楚的。但越是這樣,他們越不看好許何為的做法。 自瞄系統至今已經成熟將近千年以上的,上一次的全面戰爭就曾經立下大功。

如果說這個系統還能更進一步的話,那是肯定可以的,不管是從系統的設定上,還是從制導子彈的研發上來看。畢竟它們確實也在不停地進步著,這一千年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從上一次全面戰爭結束之後,軍委開始意識到自瞄系統的優越性,便開始有針對性地提高對自瞄系統的需求。在上一次戰爭時期,自瞄系統能夠搭載的武器,不過是大量裝備的單兵武器,數量上比較大,但是覆蓋面積卻不夠廣。

在那個時代,自瞄系統是個奢侈的東西,就像現在的簡易次元空間門一樣,這不僅僅是成本和生產能力的問題。就拿簡易次元空間門來說,裝備全軍已經是十分困難了,尤其是後方負責往次元空間傳遞東西的人手,就基本上相當於全軍總數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一個班就有兩個人專門負責。

這些人手,現在大多數都出自各部隊的後勤部分,再加上部分的技術員,不需要技術的部分,甚至會由招募的民眾擔任。可見一項技術的發現到完善,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和大量人員的不停努力才行。

自瞄系統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它的出現,同樣並非是九道關自己的研究結果。自瞄系統脫胎於導·彈的制導系統,甚至最開始研究出來的,只是自動制導子彈,而並非是自瞄系統本身。

研發制導子彈的,是一名在戰爭中不想上戰場的技術兵。這名技術明出身於炮兵部隊,後來轉到了火箭兵。剛到火箭兵裡面服役,結果全面戰爭爆發,火箭兵當然是第一批上戰場的人,於是他被抽調了。

這貨跟冬小關一樣,是個純技術的人才,各項天賦都不高,再加上當時根本沒有修行這個概念在軍中普及,所以也就是個普通人。入伍的時候接受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估計連格鬥都沒學利索,一聽說上戰場,嚇得在宿舍哭了三天三夜。

之後他就給自己找了個十分好的理由,上報說自己有能夠改變整個戰爭形勢的科研成果,不過還在研究過程中,申請留在後方。上面當然猜得到這小子的想法,畢竟有他這樣想法和行為的人,確實不在少數。

就像這一次的戰爭,如此情況出現更多,這次誰都知道了,修行大世開啟,萬族大戰一觸即發,戰爭已經不像是之前的全面戰爭,上戰場的死亡率將大大提高。更是有許多不敢上戰場的人想各種辦法,託關系、說瞎話、偽造病歷,總之無所不用其極。

這些人,有些能夠處理,比如直接走後門的,找人使錢的,假裝生病,這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小伎倆,查到自然是嚴懲不貸,以儆效尤。但是技術兵自行研發專案這種理由,不得不給出一定的寬限時間。

畢竟,帝國是鼓勵科技發展,提倡科教興國的。這樣的理由,只要符合他們的身份和水平,經過調查都可以給出一定的時間限制。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內,拿出你所說的成果,如果真的有發展前景,那麼好,把你調入研發團隊,或者乾脆給你單獨組織一個研究室,你們去把它給搞出來,利國利民。

但是到了一定時間限制之後你沒能把可以接受的成果拿出來,那麼不好意思,雖然不會接受懲罰,但是戰場一樣得上,而且上最前線。

當初的這個火箭技術兵,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撒了謊,實際上他在軍校學的是火箭技術,而且專門負責雷達、制導的部分。要知道的,當時的戰場上是沒有衛星的,在沒有衛星通訊的支援下,導·彈技術根本就不可能那麼方便。

像這一次的戰爭一樣,導·彈直接從西陲的後方發射,一直飛到無人區的對面在,這種攻擊方式是想都不要想了。除非是彈頭上帶著高精尖的自動計算、分析和制導系統,否則遠端攻擊總會出現偏差。

當時的火箭,需要有人攜帶中轉站,到目標範圍內提供通訊中轉,起到指引的作用,才能夠讓導·彈準確落在敵人的頭頂上。這小子負責雷達,做的就是這種工作,深入敵後,偷偷摸摸給導·彈打信號。

主要是上了戰場,八成還有被自己家導·彈炸死的可能性,所以他是慫的不行。想來想去沒什麼辦法了,只好撒這樣的謊,說自己已經有了成果。實際上他有個屁的成果?上面給出期限之後,他慌得一批。

然後他就靈機一動,把導·彈上的制導系統給拿下來了,儘量地精簡、縮小,把繁瑣的東西給切掉,弄出來了一個儘量的簡化版本。有了這東西,他底氣十足,在期限內就把東西給交上去 ,說是一個劃時代的研究成果。

但實際上,他這哪兒是什麼劃時代的研究成果?

他一個小癟三能想到的東西,帝國那麼多大佬能想不到?“子彈能自己拐彎”,這是多少影視作品裡面曾經出現過的東西,帝國當然有人能夠想到將制導系統轉移到子彈上,達到讓子彈自行尋蹤的目的。

但是無論怎麼簡化,制導系統終究還是制導系統,要想生產到子彈那麼小,還不影響子彈的威力,根本就沒有可能。因為制導系統實在是太過龐大了,怎麼做都不可能達到標準。

這小子給出的理由是自己的水平有限,沒辦法做出更精簡的東西,把技術交給帝國的科研團隊,自己參與進去的話,一定能夠更進一步,製作出廉價的子彈。當時負責審查的兩位科學家就呵呵了,差點一人一口唾沫把他淹死。

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這個人上交的一個輔助元件引起了兩位大佬的注意。這是一個犯小聰明的東西,就像是大學生寫論文的時候,實在是沒什麼寫的了,只好扯一些看起來好像有關,但實際上有沒有都一樣的東西來湊字數跟頁數。

這個東西,是一個指引作用的元件。畢竟他是做雷達和引導的,這方面的技術水平還更高一些,所以做出了一個能夠從持槍者身上發出信號,指引子彈飛行的小東西,用來作為補充專案。

實際上你仔細想想,這東西不就是畫蛇添足嗎?就算你能引導子彈,那子彈出膛之後根本就不是肉眼能夠捕捉的,就算能夠看到彈道,基本上上百米一瞬間就過去了,你能發射控制訊號又怎麼樣?訊號能追得上子彈,你自己能反應過來嗎?再說了,子彈自己都能制導了,為什麼還要人控制?

剛開始兩位專業也是笑了笑,覺得這人太過天真,可是就是這個裝置當中一個小小的功能,開始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力。這是一個指向性的功能,類似於導·彈的鐳射標記功功能。

或許這位貪生怕死的士兵也知道,自己的這個補充裝置沒什麼卵用,所以就把這個功能給加上了,聊勝於無。其實這個功能根本就不能實現,因為激光制導需要將鐳射打在敵人的身上,如果你自己槍法跟不上敵人,就無法標記,也就發揮不了指導的作用了,而且激光制導根本就無法縮小到子彈上。

但是這樣的一個東西,引起了專家的興趣,給他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後來這位士兵最終還是被送上了戰場,很不幸的,第一戰就玩完了,這也算是科研界一個而類似冷笑話的悲劇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他誤打誤撞引導的這個方向,正好指引了自瞄系統的發展。當時負責審查的兩位專家回去之後和自己的老師商量之後,發現他們以前都陷入了誤區。他們一直都想要子彈擁有導·彈的自動能力,但是卻忽略了子彈和導·彈的區別。

導·彈的制導功能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是因為導·彈的威力大、射程遠,往往爆炸的覆蓋範圍就超過了單兵的可控範圍,而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想要準確打擊敵人,就必須要能夠自行尋找敵人的功能,制導應運而生。

可以說,導·彈之所以是導·彈,制導功能才是核心。而制導之所以是制導,也是因為搭載在了具有這些特性的導·彈上面。如果將制導功能放在子彈上,如果能夠實現,固然非常完美,可實際上其實作用不大。

首先,子彈沒有自行爆炸的功能,體積太小,需求的就是貫穿傷和空腔效應,而不是自爆的威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彈就算是能夠制導,稍微被什麼擋一下,制導也就失去作用了,畢竟在這樣的磕碰下,子彈本身也廢掉了。

其次,子彈需要的制導功能,也並非就完全需要能夠自行認定目標,自己尋找敵人,只需要簡單的,能夠修正彈道就行了。為什麼?因為子彈從出膛到命中,時間極端,敵我之間的距離不會那麼長,尤其是在正面戰場上。

這也就決定了子彈的飛行時間很短,制導功能發揮的效用並沒有那麼大。想想看,一般來說子彈打偏的情況,一般也就是偏離了一點,要麼就是偏到沒邊了。再有一種就是組織火力網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固定的目標,乾脆就是射擊覆蓋。

無論是那種情況,太過精準的自動尋找,都會給射擊效果帶來干擾,甚至是弊大於利。那麼為什麼不從設計者的角度上來進行改良,放棄子彈自身呢?畢竟子彈是在視線可及的範圍內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還是士兵的槍法。

他們以前只想到要改變子彈的功能,而忽略了設計者本身。當然也有人研發提高瞄準精準度的裝置,各種瞄準鏡應運而生。不過兩邊似乎根本就沒什麼關係,研究瞄準的就專注於瞄準鏡,研究制導的就成天鼓搗子彈,鑽了牛角尖。

現在看到這個陰差陽錯出現的激光制導裝置,他們不由得想到,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達到一種類似激光制導的功能的話,是不是就能夠達到相應的作用了?至少總比現在雙方陷入瓶頸要好吧?

於是,研究子彈的把研究瞄準的那幫人給拉了過來,這些人都是軍方的科學家,自然是一拍即合。雙方利用各種技術,改良了各自的現有成果,拼合起來之後,就形成了自瞄系統的原始雛形。

最開始的 自瞄系統,子彈的作用依然很高,因為當時的傳感器和瞄準系統都不夠完善。槍身上的瞄準鏡蒐集目標的資訊,利用各種訊號作為引導,帶動子彈修正彈道,並且力求完美,所以成本依然不低。

後來,在實戰實驗當中,這些沒怎麼上過戰場的科學家才發現,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追求完美和百發百中根本就是痴人說夢。而但凡上了戰場有資格拿槍的士兵,槍法都經過一定的訓練,也不用過於渴求系統的精準度。

於是,子彈上的科技水平再次大幅度降低,對於彈道的休整,也保持在了修正彈道範圍內偏離10度的偏角上,再多就沒用了。如果多出來了這個偏角,以子彈的有效射擊範圍和人類戰術的安全距離,那子彈怎麼修正也打不到了。

乾脆的說,如果有士兵出現了這樣的偏角,要麼就是亂開搶,要麼就是腦抽了,或者就是根本看不到敵人,這個時候修正系統也就沒用了。

這樣的情況下,自動制導子彈的成本價才開始下降到一個十分能接受的範圍,開始能夠大範圍生產。而自瞄系統本身,也接替了大部分的修正功能,從一個簡單的收集和訊號發射裝置,變成了主要的輔助部分。

自瞄系統的設計理念從此開始徹底完善,形成了一個獨立科研成果。在上一次戰爭當中,自瞄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後期,技術越來越完善,對面的異族都開始懵逼了。

剛開始的時候,一場大型戰爭基本上只有四分之一的損失,可慢慢地,這種損失就提升到了三分之一。人類好像越來越能殺了?它們還以為是戰爭的歷練讓帝國軍更驍勇善戰了。

不過,當時的全面戰爭,只是為了削減人口,抵消掉異族領地內部的大蕭條,所以後期的死亡速度加快,也導致戰爭的結束時間提前了不少。自瞄系統的犀利可見一斑,從此開始在軍委普及起來。

這些年,自瞄系統的研發自然也沒有停止腳步。對於軍委來說,自瞄系統是軍·隊的基礎之一,絕對不能落下。但是這東西,似乎已經到達上限了,除非人類本身的全面技術發生飛躍式的進展,否則根本沒辦法明顯進步。

這些年來,軍委的研究成果,也不過是將自瞄系統的傳感器和資訊蒐集改裝的更加完善。實際上冬小關修改的那些引數,也是最近才出現的概念。引數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除錯系統和槍支,讓系統能夠適配更多的附屬配件,而不是配合設計者的設計習慣。

所以,自瞄系統方面更多的 研究成果,其實只是將不同的自瞄系統設計出來,裝備了更多的武器。從大量使用的制式兵器,擴充套件到了很少使用的兵器,又搭配到了手槍上,然後再擴充套件到了狙擊·槍和單兵火箭筒上。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常規的工作內容而已,修改一下引數,改裝一下安裝模式,契合跟多型別的彈頭,基本上相當於是工業設計師的工作,不具有太多的科研內容。

帝國的研究者也十分坦然的承認,自瞄系統的研究已經陷入了瓶頸當中,所有人都想更進一步,但是暫時也沒有得到什麼成果。所以當許何為他們成立這個項目組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一笑置之。

那些研究了一輩子自瞄的老專家都不敢說打破瓶頸,就算你們都是許何為的水平,可搞科研這種東西,並非是水平高就能搞得好的。瓶頸就是瓶頸,它之所以是瓶頸,受到的限制可不只是人類的思想高度那麼簡單,這要牽扯到人類社會的底蘊和整體的科技水平,以及人類科學對世界的認知程度。

但是許何為從剛開始,就從未將冬小關的研究成果說出來。他深深地知道,這就是瓶頸的所在了。說到底,還是浙西而科學家對於世界的認知程度並不夠,或者說轉變並不夠快。

冬小關能夠將引數修改,他們當然也能修改,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想到將自瞄系統改造成自我學習的方式?那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新興技術。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