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臨安城已經半個月,如今江浙地區的官員皆以到位,陸續建立起各方地方政權。趙昺知道朝廷已經離開江南十年,雖不算太長,卻也不短,散佈在此的蒙古人極其附庸已然站住腳。當年抗日戰爭不過打了八年,但漢奸、偽軍卻是以十萬計,他估計當下也不會太少。因而不論是處於穩定局勢,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些人都必須予以鎮壓和清除。

趙昺因此屢次釋出詔令,對於蒙古官員和其走狗務必要除惡必淨,號召百姓檢舉叛宋者,實施首惡必除,脅從不問的政策迅速分化敵對勢力,一經查實報知州府即可行刑。中國的官員歷來有一種本事,那便是都會超額及超標準完成任務,以顯示自己的政績,更何況行朝保留下來的官員多是與蒙元有著血海深仇的民族主義分子,即便不是也在瓊州被‘洗腦’了,因而對詔令執行的十分堅決。

在短短的旬日間,各處報上被抓捕和處死的蒙元官員就有上萬,叛宋的漢奸更是達到數萬人之多。趙昺知道這個時候自己不能手軟,也不能心軟,只有讓全民參與進去,並都讓大家沾上血,如此才能儘快使基層百姓跟自己走,防止韃子來了反攻倒算,保衛自己剛剛從‘新政權’中獲得好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以趙昺對這種‘濫殺’並沒有制止,反而予以獎賞,並同時要求各地官員積極執行‘紹興議策’,減免不合理的稅賦,將沒收的田地分與無田百姓;藉機宣傳行朝的法律、政策,選任本土德高望重的愛國鄉紳充任基層官員。而這種縱容使得鎮反如火如荼的的展開,至於其中是否有幾個冤死鬼,也只能暫時放下了。

不過趙昺也知道這種政策過於偏激,但是非常之時必須行非常之事,自己現在需要儘快穩定後方,也需要大量的財賦收入,以便支撐龐大的戰爭支出和重建的費用。自然這種劫富濟貧的政策是最有效和快速的方法,不僅能夠解燃眉之急,還能解恨出氣。但他也嚴密的注視這事情的發展,防止肅反出現進一步的擴大化,引發時局震盪,百姓惶恐。

另一方面對長江南岸沿江重鎮的收復仍在進行中,但是各軍都因連續作戰,出現了物資供應不足及攻擊乏力的狀況。現在江鉦一路已經收復松滋,與元軍河南江北行省的軍隊在江陵城外對峙,繼續補充物資和水軍的增援,以截斷敵增兵的通路,免得腹背受敵。

而趙孟錦一路不斷溯江攻擊,已經連下繁城、銅陵、池州、東流,欲與王道夫和馬南寶率領的懷德軍攻擊江州。攻擊速度如此之快,說起來還得謝謝忽必烈,他為了防止南人據城作亂,下令毀城,沿江的重鎮城牆被拆的七七八八。但他們沒有想到報應來的也快,失去城牆給宋軍的反攻創造了良機,在水陸夾攻之下迅速崩盤。不過他們處處的留兵防守,現在兵力匱乏,彈藥短缺,難以再戰。

根據當下的各部的情況,趙昺與陸秀夫和張世傑商議後,決定讓他們就地轉入休整。同時派已經休整和補充完畢的董義成部及三個陸戰旅及一個炮兵旅,攜帶輜重和彈藥及棉衣從太湖西出蕪湖沿江向西增援兩個戰場。並將江浙之戰中繳獲的大量盔甲器仗補充給懷恩、威勝及懷德各軍,以增強他們的實力,爭取在年底前結束戰鬥……

朝中的大多人看到的只是宋軍的勝利,兩個月的時間便收復了大半個江南,卻沒有發現其中的隱憂。但是應節嚴不在,高應松、馬廷鸞等人都各有差事,趙昺想私下裡商量個事情都找不到人,就是軍機處也是靠莊老大維持,當下御前辦幾個主事的林之武和江宗傑各有任職,忙得不可開交。他讓陳墩兼管一室,陳識時管理四室,莊老五協調參議室,現在又將周密掛在其中,總算沒塌鍋倒灶,諸事有人應對。

現在太后又將瓊州東宮的一班內侍全部送了過來,又有陳淑及李三娘寓居於此,使得趙昺的臨時行宮擁擠不堪,覺得掉下屁股都會碰到人。可他也知道自己換下地方倒不是不行,只是搬來搬去的興師動眾不說,也太過麻煩。但住在這裡實在也是不便,尤其是已經入城的朝臣們大早上就得出城前來參加例會,然後再回去處理政務,有緊急事件也得大老遠的來見,實在是效率太低了。

諸事不便,這讓趙昺動了早日入城的心思,他也向幾位朝臣暗示過,但是陸秀夫覺得城池剛剛收復,隱藏的殘敵尚未肅清,城防也待加強,皇城也已經荒廢無法入駐,尚需大規模的修繕,潛臺詞就是皇帝你先委屈幾天吧,待一切準備好了再入城。可他豈是安分的主兒,趁今日又閒,便偷偷的溜了出來,直奔臨安城,打算實地考察一下,順便給自己找個新窩。

既然是微服私訪,趙昺當然不能大張旗鼓的入城,雖然滿世界都知道他就在臨安,而一天沒有舉行入城儀式,就不算真正還朝。他令陳墩點起一都侍衛,法正和法樵也領著八名內衛混在隨從之中,他也換了軍裝,以護送官員入城為名騎馬入城,考慮到這幫人沒有一個在京城待過,又叫上了周密和鄭虎臣隨行。

一行人護著趙昺騎馬至桃花關自南城攻入城池的地點入城,這裡已經經過修繕,在炸開的缺口出建起一座城門,但匾額尚未題寫,此處已由護軍接防,驗過腰牌後放他們入城,而趙昺混在其中並未引起注意,順利進入羅城。

“陛下,前邊便是御馬院,西側是殿前司和小校場;再往西就是都作院、軍器庫、酒庫及製藥局,聖果寺;再往西走便是鳳凰山南麓,有上校場和中校場及些亭閣在山上。”周密介紹道。

“那邊儲存的尚好,似沒有過火吧?”趙昺順著其手指的方向望去,發現除御馬院已經坍塌外,西邊的建築基本完好,扭臉問道。

“陛下所言不錯,那邊並沒有過火,得以儲存下來,不過已然廢棄多年了。”周密嘆口氣道。

趙昺又看了一眼點點頭拐向東繼續前行,前方便是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也就是老百姓告皇狀的地方,有什麼冤屈無處申張,就可以到這裡擊鼓告狀,相當於現代的國家信訪局接待處。在往前就是待班閣,是等待上朝的大臣們的休息場所,不過就是兩列排房,這是皇宮必設場所,但是即便已經被火燒塌了也比瓊州的看著有氣勢,再向前就是宮城的正門了。

“陛下,這裡便是麗正門,此前城圍上建有東、西闕樓及城樓,只是已經被燒燬。”。周密黯然地道,“沒想到這宮門尚在,此前這有三重門,每重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門上還築有御樓,門外兩旁排紅杈子,有禁軍把守戒備森嚴。如今,唉!”

“可惜了!”趙昺上前看看,上面紅漆斑駁,還有過火的痕跡,上面的門釘只剩下有數的幾個,其餘的不知道被誰弄走了,只這幾扇門修復也不少錢,他咂咂嘴道。

“下馬!”皇城之中乘轎、跑馬那是嚴禁的,除非是皇帝恩賜才可的,這裡雖已成廢墟,但仍不能忽視,陳墩下令道。

“進去看看!”趙昺也跳下馬來,指指說道。

“是,開門!”陳墩令兩名侍衛上前推門,又遣一夥人將戰馬送到北門等候。

兩名侍衛上前費力的推開大門,可能是多年未動過,更無人給門軸上油,發出刺耳的咯吱聲。大門大開,前方便是南宮門,裡邊就是大內了。陳墩派人在前搜尋,待無異樣後,陳墩才護著小皇帝向前,穿過兩重宮門後才算到了正地方。

趙昺過了宮門眼前便應該是文德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在周密及眾臣的回憶中,這裡應該是莊嚴宏偉、富麗堂皇,乃是禁城內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殿高約十丈,正中在高約六至七尺的平臺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為蟠龍金柱,座頂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整個裝飾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帝“外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但如今只剩下兩丈多高的漢白玉砌成的殿基了。

一行人拾級而上,趙昺發現殿基已經被人重新整理過,上面修起丈把高的牆體,他又向北望去,那裡應該是垂拱殿,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後面是皇帝、后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內廷,有皇帝就寢、用膳的福寧殿、勤政殿等宮殿。但現在都已只剩基座,上面同樣重新修了建築,不過進度不一,有的已經有了雛形,有的還是半拉子工程,可都已停工了。

“令人將這裡全部拆了!”趙昺猛地想起這應該就是楊璉真迦那廝欲建寺鎮壓宋朝龍脈的所在,可是其又被自己給弄死了,忽必烈也死了,這便成了爛尾工程。他指指基座上的建築對陳墩言道。

“是!”陳墩立正敬禮道。

出了前朝進入內廷,這裡王德就比周密熟悉了,其在這裡生活多年,憑著記憶還能說的上來各處殿宇的典故,甚至在一片廢墟中還找到了當年小皇帝出生居住的地方。趙昺看了只能感慨兩句,雖然地面建築都被燒燬,不過還能看出大概輪廓,只是一處很小的院落,可見其名義上的生母地位低下,但誰能想到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宮女生出的兒子今日卻成了皇帝。

轉了一圈,趙昺只覺得心裡發堵,這裡就是災難遺址,經過十來年的風雨,整個大內基本已經被雜草和灌木所侵佔,基本看不出過火的痕跡,成了狐鼠蛇蟲的樂園。後苑的湖塘水都已經臭了,其中的亭臺樓閣只剩下柱石、欄杆,假山上爬滿了青藤,哪裡看的出昔日的繁華和堂皇,他以為在這裡拍鬼片倒是挺合適,基本不用改造就能用。

不過趙昺看過也死心了,這裡若不經過一番大修,確實不適於人類居住了。據說山上還有些殘存的殿堂,可趙昺已經無意再去,自己總不能住到山上去,每天一幫老臣爬山去面聖議事,他都擔心這些老頭兒們半夜就得動身,否則都趕不上早朝。

出了皇城北門和寧門,趙昺才算吐出口氣,這裡總算看出些繁華了。他們沿御街前行,有巡邏的兵丁見他們從皇城出來上前盤問,但侍衛營的腰牌一亮誰還會逐一排查,且他們同屬於護軍,算起來都是一家人。行不多遠,他發現靠近城門的三省及六部衙門受到大火的波及被焚燬外,其它衙門都儲存完好,現在三省和六部借府衙辦公,樞密院暫居五府。

“周先生,城中還有沒有個大些的地方可用?”過去的些衙門被元廷佔用,得以完美儲存,收拾收拾就能用,偏偏就沒有自己的棲身之地,趙昺皺皺眉問周密。

“陛下,卻有一處清淨之地,據此也不遠!”周密想了想言道。

“周先生所言是不是北內啊?”王德聽了眼睛也是一亮,急忙問道。

“大官一猜便中,正是此處!”周密言道。

“北內?什麼意思!”趙昺聽不懂了,皺著眉看看二人道。

“陛下,是這麼回事……”王德聽了連忙解釋道。

趙昺這才知道杭州有兩個大內,南內即鳳凰山上的皇城,北內是指德壽宮。此處原先是奸相秦檜的舊第,因有望氣之人稱“有王氣”,待秦檜亡故後就收歸官有,改築新宮。高宗趙構禪位給兒子後移居新宮,並改名“德壽宮”。之後,孝宗為表孝敬,將德壽宮一再擴建,時稱“北內”或“北宮”。孝宗仿效高宗內禪退居德壽宮,並改名重華宮。此宮後又侍奉憲聖太后,壽成皇太后,先後改名為慈福宮,壽慈宮……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