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師傅連襟到訪,趙並不意外,算著時間也該到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源於那份軍改計劃,其中有一部分太過敏感,也就是有關自己領口上空白的領章,當然這也是最為困難的部分,這不僅是改變行朝的局勢,也將改變大宋延續了三百年的傳統,但他還是換上了水兵服才再次出來見客。

“陛下,這是什麼衣服?”應節嚴看著趙穿著這麼身衣服走過來有些驚詫地道。

“先生,好看嗎?”趙卻笑嘻嘻地反問道。

“這……看起來陛下像似瘦了些!”應節嚴眯著眼上下打量了一番,皺皺眉道。

“是嗎?江先生以為如何呢?”趙摸摸肚子確實小了些,不過他覺得自己是累的,和軍服沒有什麼關係,又問江道。

“好看,這是陛下自己做出來的嗎?”江歪著脖子看了番點點頭,贊了句又問道。他清楚除了小皇帝,只怕整個行朝也沒有人能想出這與世風格格不入的東西,不過說心裡話確實很漂亮。

“江尚書,這是陛下為新軍設計的水軍軍裝!”王德送上茶言道。

“哦,陛下還有如此閒心意志啊!”江與應節嚴對視一眼有些好笑道。

“江尚書此言差矣,陛下做的事情非是嬉鬧,而是皆有意義的……”蘇嵐聽了卻為陛下抱不平了,將剛剛陛下所說的功用向兩人又訴說了一邊。

“呵呵,陛下真是算無遺策,連一件軍服都能想的如此周到,為何在大事上卻如此草率呢?”應節嚴聽完蘇嵐的訴說,目光在其臉上停留片刻,又轉向小皇帝道。

“先生何出此言,這大過年的不是專為訓斥朕來的吧?”趙見老頭笑的不懷好意,警惕地相詢道。

“臣不敢,明日便是上元節,左相和徐尚書在準備燈會的事宜無暇分身,特命我二人給陛下說些應知會的事項!”應節嚴施禮道。

“呵呵,這等事情就是左相兩人顧不上,也應是劉知事來才對,卻煩勞先生和兵部尚書跟朕說禮儀之事,不覺太過蹊蹺了嗎?”趙看看兩人嬉笑著道。

“咳咳……”正喝茶的應節嚴卻喝嗆了,急忙以袖掩面咳嗦起來。

“快幫先生捶捶背!”趙見了急忙命王德道。

“無妨,無妨!”應節嚴咳了幾聲,連連擺手道。

“兩位先生定是為了軍改之事來的,有話就直說吧,不必再繞彎子了。”趙言道。

“知事,你看……”江臉也是一紅,拉拉應節嚴的衣袖道。

“老夫說待年後再議,你非要拉著老夫來!”應節嚴甩了下衣袖,瞪了江一眼道。

“好、好,此事怨吾心急了,可……”江聽了有些無奈地道。

“兩位先生是不是對於方案有了分歧?若是有咱們師徒一起商議便是,有什麼話不好說,這裡又無外人!”趙見兩人吞吞吐吐的樣子,業已明白了大半。

他知道此次軍改方案受益最大的就是兵部,其職權被擴大,再不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休閒之地,而是一躍成為吏部之後,可與戶部平分秋色的重要部門。江作為尚書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只要做好了這件事情,離相位也就半步之遙了。而應節嚴老成持重,明白軍改定然會侵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對於其中敏感的問題自然持保留意見,甚至是反對,兩人意見不合定是產生了爭執,因而到自己這裡要個解釋。

“陛下既然如此說了,知事就不必再猶豫啦!”江聽了立刻轉向應節嚴道。

“宗保,你怎生還如此毛躁,若是老相爺還在定會責罵!”江的話讓應節嚴有些尷尬,指點著其言道。

“兩位先生來訪,以朕所想該是軍改之事,其中有關軍種的劃分及撤銷三衙重整各軍等項,營在朝中並不會引起多大的反對!”趙也不想跟他們逗悶子了,便開門見山,見兩人點頭又道,“至於加強兵部,主持軍政之事,朕想雖會有反對之聲,卻不會成為阻力。難的是改階級和文武轉資之事,朕對此也是心中存疑,才先請兩位先生審閱!”

“陛下說的不錯,老夫也以為如此,若是重新調整階級,打破文武之界限,不僅有違祖宗之法,也會令士人不滿。若是強行推進,只怕會引發朝廷震盪。”應節嚴點點頭道。

“先生,吾以為此事雖會有阻力,但是當下戰事不斷,正是武人出力之時,若仍是一味打壓並不利於復國大業。而陛下使兵部主管軍政之事,樞密院則只餘征戰之責,比之此前之法更善。”江隨後也說出兩人的分歧,顯然執支援的態度。

“宗保,你要知太祖和太宗以兩朝之力才得以扭轉武人**之弊,保我大宋三百年未出現過前朝藩鎮之亂,雖有積弊,卻也並非如此……”應節嚴反駁道,可說著說著又沒音兒了,顯然也深知其中的弊端。

“兩位先生都是飽學之士,定知各朝興衰之故,曉得文武制衡知道。但也應知文武之分在漢之前並無其實,文臣領兵征戰,武人居於相位之事乃是平常之事;即便到唐,武人管理地方,士人領兵拓疆之事仍不絕於史。此兩朝雖毀於武臣作亂,卻也建立了漢唐盛世,直至我朝太祖深知其中之弊,才使得文武之間愈加疏遠……”既然說史,趙也便以此說起自己的觀點。

他知道兩宋是中國又一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它扭轉了唐末、五代百餘年中央政權衰落、社會混戰不休的局面,使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又走上了一個高峰。“政事之原,莫大於官制”,宋代封建**集權之所以能維持三百年之久,北宋前期奠定的行政管理體制,確實也起了莫大的作用。

透過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起來的趙宋王朝,為了穩定人心,減少舊勢力對新皇朝的威脅,太祖趙匡胤沒有去觸動後周的官僚機構;在太祖、太宗兩朝進行“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過程中,同樣採取了“偽署並仍舊”的辦法。然而,這不過是策略而已。他們有懲於唐末、五代“君弱臣強”、“藩鎮割據”、“武臣擅權”的流弊,在舊機構旁增設新機構。

但那老兩位制定的官制,卻不是僅針對武人,士人也在防範之列。比如中書門下旁,又立三司;吏、兵部旁,另設審官東、西院、三班院、流內銓;刑部之旁,又建審刑院;太常寺旁,另建太常禮院;秘書省之側,另設三館秘閣,等等,以分割相權、省部寺監之權,既使留用的大批舊官員乾領俸祿、不能掌握實權,又使其互相牽掣,便於皇帝駕馭操縱。

同時為了打擊武人們的驕矜之心,宋廷還制定了種種限制武臣的制度,如對武官多設等級,責其邊功,非有奇功殊勳,無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員外郎各止於三轉,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轉。與此同時,有步驟地,用委派有才幹的省臺寺監文臣京朝官,出任知州、知縣,以接管節度使、團練使等武臣所掌地方之權,“三歲一易,坐銷外重分列之勢”。而原坐鎮地方的武官職,則給予優厚的俸祿,削奪其事權,使其變成為武臣遷轉之貴階。

“陛下所言不錯,太祖當年以士人治天下,卻又削弱相權,壓制武人權力,確有獨樹皇權之意!”應節嚴不得不承認太祖在建國初年的國策,是以士人遏制武人,防止藩鎮割據重演。

“朕以為太祖此策乃是兩權相侵取其輕,並非是將武人至於人下,只是仁宗之後的文風日盛,武人地位日趨人下,行以文馭武之策。結果對契丹、西夏之戰及此後的對金、蒙的作戰中鮮有勝績,這其中緣故想兩位先生也知……”趙言道。

他以試以宋真宗與仁宗之際為界將北宋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就樞府武職出身者地位的變遷狀況,對前後的政策進行比較分析。後期的官制對武人已經日趨嚴苛,假若一個士兵積戰功升遷,那麼他不會因為身份的轉變而影響別人對他的歧視。另類的王德用和狄青,其在樞密院的遭遇幾與以往馬知節、曹瑋的結局如出一轍。

特別是在宋仁宗時期,武將出身的西府長貳或為庸碌之輩,受到輕視;或小有軍功,便遭受猜忌、打擊,遂幾近為擺設之物。到嘉以後,樞密院實際上成為文臣的一統天下,武將則幾乎被清除殆盡,出現以庸懦武臣忝位樞府的現象,實在令人可笑,坐實了弱宋之名。

“陛下所言不錯,卻有些偏頗了,此策卻保了大宋三百年,而對武人也給予厚祿,並非輕慢!”應節嚴聽了小皇帝的大論,心中不大得勁兒。他清楚大宋今日之局面,士人也有不可推卸之責任。而對陛下的看法也有改觀,心道這孩子經史學的不咋地,可這聖王之道卻門清兒。

“先生此話有些勉強,時人張演曾評說: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也。”趙笑笑分辨道,“宰執富弼甚至也多有不滿,稱:樞密使掌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武威,像夏守這樣既無清名又乏才術者入居西府,勢必遭天下人恥笑。這些想必也曉得吧!”

“這……臣知道,但是臣以為陛下改武人官制,與文臣平行,以便轉資,還需慎重啊!”應節嚴不得不承認以文馭武之策被士人們玩兒壞了,有矯枉過正之嫌,但是對陛下改動官制還是持審慎態度。

“先生所言不錯,但是此弊不除,恐將士難以用命,復國更是空談!”趙聽罷皺皺眉言道,雖說他同意其所言改官制會有阻力,可後邊的話說的不能說不重。

趙待了這幾年才搞明白宋朝武人地位低下,不僅表現在權力的分配上,在升遷上也受到打壓。而這些不僅是是當時“以文馭武”政策的極端化體現,也是劉太后垂簾時期保守政治的產物,似乎惟其如此才能將武將的地位壓到極點。

宋朝武官有階官和軍職之別。武階官是表示官員等級、確定品位和俸祿而無實際職掌的虛銜,軍職升遷的同時按說階官也隨之升至相應的品位,可這也成了士人打壓武人的工具。北宋前期官品,採用唐官品總為三十階,本官官品及爵基本上依《唐官品令》。文散官、武散官各二十九階,除缺正一品階外,自從一品以下一階一品,以此決定文、武官員章服,並無分別。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事情在政和年出現了變化,以《改武選官名詔》為界,分前期舊名號與後期新官號兩個階段。但不論新舊名號,武階由高低幾個層次組成不變:正任官、遙郡官、橫行官、諸司正使、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以及殿侍以下無品、不繫磨勘之雜階。改新名之特點在於,把不同層次的武階,綜合成自太尉至承信郎五十二階,文臣官階卻沒有變化,形成文武不同的體系。

到了南宋紹興間,作了進一步調整,把諸郎統移置於大夫之下,並增加了無品的武階進勇副尉、守闕進勇副尉二階,使雜階增為八階;加上有品之五十二階,總計六十階,且武臣與內侍通用。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武人的升職之路迢迢。

趙作為現代人當然知道升職與工資是掛鉤的,若是升職無望,第一選擇往往就是炒了領導的魷魚。可大宋軍人是終身制,想走除非死了、殘了或是退休了,那在升職漲工資都無望,又難以離開的情況下第一選擇就成了混日子,怎麼舒服怎麼來。一支沒有了上進心,士氣全無的軍隊是個什麼狀況大家用腳丫子恐怕都能想到,上了戰場他們只怕不跑就已經是對得起身上這身皮了,要指望他們打勝仗除非是聖人上身了……rw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