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使這一官銜在唐太宗時就設定了,但唐代的樞密使只負責管理軍事情報,機密情報之類,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時還保留這個官銜。? 宋太祖為了消除軍閥割據的隱患,同時,樞密使的設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權力,也是強化皇權的重要措施。

所以,元豐改制後,樞密院照樣儲存下來,但是北宋的樞密使與中書的關係都極不正常。時人曾言:樞密使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後上,所言兩不相知,以故多成疑2。樞密院官雖曰掌兵,亦未嘗不兼任宰相之事。宋神宗的御史滕達道也說,戰守安危之所政,中書主打,樞密使主守,這樣怎麼能取勝呢?明確指出這種互相牽制所造成的殆誤軍國大政的弊端。

到了南宋高宗接受了這一教訓,為了對付經常性的對外戰爭,不得不實行兵政合一,設立“平章軍國重事”這一官銜。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兵政合一的措施確實起到了穩定戰局的作用,但是隨著御前護軍的壯大,軍將權力過大的弊端又重新顯現,甚至生兵變將高宗趕下臺,因而又設法收取領兵軍將的權力,並以宰相兼任樞密使。

不過南遷之後戰事不斷,歷代皇帝只能設定督撫鎮守前線要地,因此也不得不透過放權、收權,甚至頻繁換將來控制軍隊。但依然未能阻止軍事集團的形成和擴張,以致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他們在各自利益受損後,便不顧國家利益叛降,從而導致整個防線的崩潰,並助紂為虐成為滅宋的主力。

趙昺知道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只能透過制度,而不是人治。可也清楚自己只是歷史的搬運工,讓他做一個好工匠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處理這種軍國大事還真不在行,且自己前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要主持並進行這麼大的機構調整還真沒有底兒。

不過趙昺也明白若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自己的地位終歸不穩。而當前行朝尚處於混亂和初建時期,各派勢力相對於較弱,並且要依附自己才能生存,因此也是調整機構的最佳時期,一旦錯失這個窗口期將更加困難。所以他決定即便此次革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堅決的搞下去,將基本原則定下來再逐漸完善。再說了在中國人民的智慧面前,制度什麼時候都是有空兒可鑽的……

在趙昺改革後的樞密院的主要職責類似於現代的參謀部,其主要職責用一個詞表達就是——打仗。制定國家的最高軍事戰略;決定戰時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分配使用;向皇帝和中書省提供軍事決策方案。作為“最重要的軍事顧問“,樞密院有包括制定軍事戰略、指導國防預算、作戰及聯合演習計劃等,分享兵部的部分職權,並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自己的主張。

從職權方面來講樞密院失去了軍政方面的權力,但是從行事權力方面來說,其主官由武人擔任,避免了士人的擎肘。且樞密使可以向皇帝直接表述自己的意見,而不必向從前那樣侷限於文人們的臆想之下,制定些摻了水的作戰計劃,受制於宰相的權威之下。

提高武人的地位趙昺不僅是從嘴上說說而已,在組織結構上將樞密使的品級定為從一品,要知道大宋朝最高軍事主官太尉才是二品官,這樣一來樞密使的地位雖然低於左、右相,但是也高於參知政事和一應尚書。為了體現這種地位,樞密院副職都是二品,下屬的一級部門主官都是部級待遇從二品,與兵部尚書同級。別的不說起碼薪俸高了一截,殿上排班時都要靠前站。

趙昺計劃在樞密院設定司令部、軍事情報部、軍需部及僉事判官廳、職方司、參議司和督撫司。

司令部與兵部軍種部相對應,下設步、騎、水、炮四個指揮部,分別負責制定各個軍種的作戰計劃,戰鬥指揮、整補、核定等事宜;軍事情報部便是原來的主管機宜文字和兵部的諜報司,職能未變,換了個現代感的名字;軍需部則是負責制定甲仗器械的使用配置計劃,新式武器的研和推廣、研究戰法和戰術應用。另外還在戰時指揮輜重軍的工程部隊,指導築城和修建工事。

僉事判官廳是常設機構,負責樞密院的日常工作,相當於現代的綜合辦公室;職方司是從兵部端過來的,仍然負責地圖的繪製和地形勘測;參議司就是個儲才之地,相當於現代的軍事委員會,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平日協助樞密使制定戰略、戰策,對作戰計劃提供意見,戰時可從中挑選領兵的將帥;督撫司此時只是空設,是為了指揮管理各戰區預備的。

至於戰區的重新調整劃設,趙昺現在還沒有想過,當下只有瓊州這點地盤,也沒有必要劃分。而將來面對的卻是整個淪陷區,不僅地理區域廣大,且形勢複雜。即使是拋開地域概念,按照未來戰爭可能生的方向來劃分,而面對的戰爭存在著大寬度、大縱深的特點,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爆可能要動員全國半數地區的軍事相關機構,所以還需細細謀劃……

軍事機關的大腦有了,那接下來身體,這就牽扯到了軍隊的編制問題。趙昺來到這個世界後,起初對宋朝的官制頭疼的很,許多官名與現代不同便罷了,且職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馬不相及,讓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搞明白怎麼回事。而軍隊方面雖然簡明了一些,可也顛覆了過去很多固有的觀念,讓他難以適從。

在現代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序列早已在腦子中根深蒂固,成為慣性,不用想就知道編制的大小。來到這個世界卻亂了套,其實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與現代,甚至當下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而對應的軍職也是千變萬化,不下點功夫也弄不明白怎麼回事。

中國自夏朝初期產生軍隊編制,由於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所影響,使得軍隊制極為豐富。現代軍隊編制一般都是統一的,在平時和戰時的編制基本相同,要調動的話也是成建制的調動。但中國古代軍隊往往有兩種編制,一種是平時組織訓練的編制,另一種是戰鬥部隊的編制。當要組建參戰部隊時需要打破原編制,將士兵重新組織到新的戰鬥編制中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開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排列成左、右兩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陣勢,由此影響到軍隊要採用二進位或三進位,或其倍數的編制。

商代已經有了“什”的士兵編制,十個什由百夫長指揮;十什編為大行,由千夫長指揮;作戰時習慣按照左、中、右各一個大行來排列陣勢,投入戰鬥的三個大行就稱之為“師”,是商代最基本戰略單位。周代仍然以“師”為基本單位,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亂套了,各國各自不同,但仍採用什伍製為基數。

漢朝步兵每五人編為伍,由伍長指揮;五個伍編為“兩”,由兩司馬指揮;四個兩編為卒,由卒長指揮;五個卒編為旅,由旅帥指揮;五個旅編為師,由師帥指揮;五個師編為軍,由軍將指揮。隋唐繼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設折衝府,為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八百至千人,設折衝都尉,副手為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數個團,每團兵員二百人,設校尉為主官;團下轄二旅,每旅兵員百人,設旅帥為主官;旅下轄二隊,每隊兵員五十人,設隊正為主官;隊下轄五火,每火兵員十人,設火長。

到後周時組建基本戰鬥部隊編制:百人為一個都,都有都頭;五都組編為一個營,營有指揮;五營即組編為一個軍,軍有都指揮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稱軍主;十個軍編為一廂,廂有都指揮使,或直接稱廂主;左、右兩廂編成一個戰略方向的總兵力,一般大約為五萬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節度使統帥。

後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盤沿用,宋軍五百人為標準的營,一般直接稱“指揮”,作為為基本單位,統計兵力都計算有多少指揮,調動組編也以指揮為單位,一般並不拆散。營下的為百人的都,有都頭;都以下的編制是什伍之制,有軍頭、十將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編制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至神宗時才統一採用指揮、都的編制。所以宋軍的編制分為軍、指揮、都三級。

後來又有變動,有了‘將’的編制,可還分大、小,兵員數目在萬。南渡後更亂,編制也跟李雲龍的獨立團似的連都有大有小。如韓世忠為前護軍,以楚州為中心組織防禦,下轄十一個統制、十三個統領,有六十三將編制,約八萬兵馬;劉光世為左護軍,下轄十軍,防禦淮北方向,約有五萬多兵馬;張俊為中護軍,有十一個軍、九十九將編制,以建康為中心展開,兵力約為八萬人;岳飛為後護軍以鄂州為中心組織防禦,轄十二個軍。

到現在趙昺都十分慶幸,當初自己組建帥府軍的時候只有幾千人,自己充其量只相當於現代的一個乙種師的師長,好歹還能擺弄清楚,若是真一下子給他幾萬人,別看他是個理科生也弄不明白了。以後也是採用的笨辦法,反正我預設的編制就這麼多,兵多了也養不起,夠五百人就編成一個營,然後再逐步在原有的五個營的基礎上擴大編制,從統領,編成統制,再編成都統制,就這麼糊弄到瓊州。

而到了崖州之後,趙昺很是懵了一段時間,由於行朝的各部來援龐雜,又收攏了各路敗軍,禁軍、廂軍、義勇讓他傻傻弄不清楚。頂著殿前禁軍番號的禁軍實際在幾萬人,少的時候只有兩萬人;淮軍鼎盛時期幾十萬兵將,但張世傑手裡也就數千人而已;還有幾十人就號稱一個指揮的,也有數千義勇編成一個指揮的。

反正就是一筆糊塗賬,說到哪支軍隊,趙昺都得好好想想,他們有多少人,有多少統制、統領。待遷瓊後,他立即就對各部按照自己的笨辦法進行了改編,人多的裁撤,人少的補充。但是這個編制結構仍不合理,營以下還好說,夥、隊、都編制齊全。

然後一下子就跳到了‘將’一級,由一個統領管理,中間層間隔太大,這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戰時也暴露出不小的缺陷。在這次瓊州保衛戰中,其實是最高軍事長官張世傑在指揮,而作為都統制的趙孟錦不得不下放到某一個方面去直接指揮,統領更是直接指揮到營,甚至越級到都,關鍵時刻還要脫離指揮位置到前沿,使指揮體系極度混亂。當然造成這種亂象,趙昺也功不可沒,他一個皇帝都直接對敵,底下的人敢不奮勇啊!

水軍在指揮體系上雖然沒有步軍這樣混亂,但是編制上也並不完美。當然這也與趙昺脫離不了干係,一個是因為他對古時水戰的形式還缺乏直觀的瞭解;二是對戰船人員構成也處於茫然不知的狀態,只是憑著自己的直覺和劉洙等水軍將領的建議分配水手;三是作為水軍最高指揮官此前也只是一個寨頭,管理著大小十幾艘戰船,同樣缺乏大編隊作戰的經驗。

這就導致三個水寨的設定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大小戰船都是按功能配置,卻沒有按照不同的戰鬥任務實行管理。往往每逢大戰都是全軍無論大小船隻傾巢而出,導致戰鬥打響後有的人在看熱鬧,有的人卻是忙得腳不沾地,造成兵力的浪費不說,也造成資源的浪費……8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