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初來大宋朝,最初的感覺就是迷湖,分不清自己在何地,有時覺得這裡是現代的某地,可並非如是;有時地名與現代相同,可又是此驢非彼驢。即便現在的大都,也就是現代的北京城,明明金中都故城西苑有太液池,但大都城中也還有潭水也叫太液池,還同樣有瓊華島。

後來趙昺也漸漸明白了,中國的地名向來有依據山川形勢命名的傳統,古今千年滄海桑田,河流改道,山勢改變,導致有些地名留下了,卻也驢唇不對馬嘴;而有些地名則隨著地理的改變而隨之轉換了名稱。就如這太液池,也是因為皇苑裡都需要座太液池,唐朝的太液池在長安,大宋的在開封,蒙元在大都自然也要有一個了。

關中的得名也是如此,顧名思義,指的是關隘之中。那麼關中又有那幾座關隘,那便是號稱‘關中四塞’的蕭關、武關、散關,以及以及函谷關(潼關)。四道關隘擋住了進入關中平原的道路,將其隔離於黃土高原之上。

一提到蕭關,可能大多數人腦海裡首先蹦出一句詩: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趙昺記的前世的老師解釋過蕭關與燕然是虛指,分別代指“邊塞”和“邊防前線”,,借漢喻唐,表現出了守邊將士的愛國豪邁之情。

前世因為古今地名的緣故,趙昺並不清楚兩地的確切地點,也就稀里湖塗的過去了,反正考試照此作答就對了,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詩人的腦洞實在有些大。才明白兩者相距數千裡地,縱然唐代在燕然山附近有北庭都護府,要說它的偵察兵都跑到關中偵查了,除了要造反,也實在沒有別的解釋了。

作為關中四塞的西北屏障,蕭關位於六盤山山口。而六盤山脈橫貫今陝甘寧三省區,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在歷史上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另一方面來說,蕭關也是遊牧民族入侵關中的孔道。

唐時為防備突厥,曾專門設立蕭關大總管一職,統率重兵,守衛關中。宋時西夏崛起,宋廷在漢蕭關舊址以西修建了一座新關,亦稱蕭關,以備西夏。除此之外,蕭關還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是漢朝與西域商貿往來的必經之路。

至於散關,趙昺前世則是從陸游的‘鐵馬秋風大散關’一句詩中聽聞的。其地處秦嶺與隴山分解的一處山谷的北端,是連線關中與川蜀的咽喉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所謂“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這樣的評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秦末劉邦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最後就是經由散關出的陳倉,進入關中,一舉擊敗章邯,據有關中。三國時期,曹操就是從散關進攻漢中張魯的。而諸葛亮北伐關中,六出祁山,走的也是散關。

到宋金元時期,散關更是成為三方爭奪的關鍵點。南宋名將吳玠吳璘,也憑藉散關地區的有利地形,多次大敗金軍。陸游是個主戰派,曾參加在南宋川陝前線的抗金活動,當時他就謀劃過出散關攻關中的作戰計劃,這也是後來他寫“鐵馬秋風大散關”的緣由。

武關位於關中東南,所處的山谷地帶,是由漢水支流丹江穿過秦嶺切開的。沿此通道北上,即可直達藍田、長安;如果南下,順流可達南陽盆地。其在歷史最出名的時刻,當屬劉邦趁項羽率軍在河北迎戰秦軍主力,他自己則趁機走武關偷取了關中,將力可舉鼎的霸王氣了個半死……

“陛下此策可行!”陸秀夫言道,“當年漢高祖欲取關中,懼於函谷關之險,便走武關搶先一步進入咸陽,在隨後的楚漢之爭中佔據了主動。如今看來,武關雖險,可一旦攻克此關,便可直驅藍田,長安將無險可守,輕取關中;再則武關距離長安路途遙遠,即便汪氏搶先一步佔據長安,可也來不及救援。何況我朝已經佔據了南陽,並控制了武關。”

“陛下一次北伐便力主控制伏牛山、桐柏山一線,並佈置了重兵。在此次北伐之後就自武勝關出兵迅速奪取了南陽,並搶佔武關,並屯重兵固守,現在看來真是料敵預先的神來之筆!”江璆點頭也讚道。

“朕愧不敢當,只是當初為了謀奪中原佈下的一招伏手而已,至於奪取武關也是防止我軍北進中原後,防敵自此穿插,迂迴至我軍後方而已!”趙昺看看身邊的鄧光薦,乾笑兩聲謙虛地道,他可不敢‘狂妄’,否則又要被其訓斥。

“陛下不必自謙了!”鄧光薦卻是冷哼了聲,卻又掩飾不住自己的得意道,“當年諸葛孔明隱居於隆中,漢昭烈帝三顧茅廬向其問計,作《隆中對》,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建安二十四年,昭烈帝攻取漢中,遠在荊州的武聖關羽立即北伐,策動襄樊戰役,可惜敗亡。而今陛下卻可實現當初武侯的構想,也算以慰先賢了!”

“先生過譽了,朕實在汗顏!”趙昺聽了卻是不敢當,向眾人拱手道。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給劉備提出謀取關中,以此控天下的戰略規劃。按照戰略構想,劉備在奪取漢中之後,應該更進一步,攻取關中。而關羽應該奪取南陽盆地。若實現則關中與荊州兩個戰區就可以靠武關打通聯絡,這樣蜀國兩支大軍就能夠互通聲氣,便互相援助,不至於一方孤立無援。

劉備攻取漢中,遠在荊州的關羽立即北伐,策動襄樊戰役。而後來關羽敗亡,被迫走了麥城,事實上也是因為孤軍為強敵所困,遠在漢中的劉備救援不及之故。可關羽北伐失敗,也導致諸葛亮定下的戰略規劃徹底破產,蜀國實際上從這時起就已經輸掉了謀奪天下的本錢了。

“陛下謀略不輸武侯,恢復川蜀後就謀奪了關中,當時看似無意,實則已經為今日的形勢奠定了勝局。在出兵武關之時,可自漢中同時趁汪氏後方兵力空虛之際取了隴南和隴西之地。其沒了根基,長安又不可得,便是進退不能,再無作為了!”江璆捋須笑笑,為皇帝打圓場道。

皇帝自幼受教於應節嚴、鄧光薦和自己三人,但其與應節嚴最為親密和敬重,可謂恭順;對自己則是多了尊重,少了畏懼,常常是一言不合便會爭辯;唯獨對鄧光薦是敬畏有加,無論其對錯從不敢爭辯,見了其恨不得繞著走,至今仍以先生稱呼,少有直呼其官職的時候。

“陛下,三路動兵圍剿汪氏,收復關中。當下第七軍駐紮在南陽,可即刻調動出武關進軍長安;駐紮於漢中的第十軍也能在接令後出散關,攻擊隴州;可山西兵力貴乏,御前護軍已經規建,只有騎一師在太原,而其一旦離開,山西則失去彈壓,唯恐生亂啊!”江鉦這時言道。

“嗯,山西乃是蒙元權貴和漢侯聚集之地,對我朝敵意甚深,雖已歸降,卻仍有心懷不軌者,一旦我朝兵馬盡皆離開,失去彈壓便會蠢蠢欲動。是否自山西進兵,陛下還要多加考量!”陸秀夫聽了面色凝重地道。

“當前大都城已經被圍困,外圍州縣盡被收復,形勢盡在我朝,朕以為可從圍城諸部中抽調部隊前往山西鎮守,並支援騎一師作戰!”趙昺言道。

有人要問,既然函谷關和潼關乃是天下極險,易守難攻,為此才選擇出散關和武關破敵,趙昺為何又要堅持要走此路線呢?其實崤函雖險,卻是仍有破綻的。

在黃河北岸的幾字形拐彎處,流經山西處有一個蒲坂。這裡黃河流速變緩,易於渡河。古代從中原地區攻取關中,一般難以正面攻破函谷關-潼關防線。所以一般會選擇迂迴攻擊。路線有兩個,除了東南方向的武關,另一個就是西北方的蒲坂了。

對蒲坂大家可能不知,但是提及《神凋俠侶》中的風陵渡便知了,此渡正是蒲坂最大的渡口。而大家發生於此最熟悉的戰事,也許當屬三國時期曹操攻取關中之戰了。當時馬超韓遂佔據關中,起兵反抗曹操。前者憑藉崤函之險,打的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正面對敵吃了大虧的曹操決定繞路,分出一軍北渡黃河,然後西渡蒲坂,抄了馬超的後路,大破關中諸軍。

畢竟崤函之險所守衛的,無非是關中平原。而關中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敵人只要到了這裡,就能讓守軍軍心渙散,失去鬥志。因為他們要守衛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後世攻取關中之軍,一般也都選此路線。

趙昺堅持仍從此方向進攻想先汪氏一步搶佔長安,而當前這條路線是最短的,如此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為後續入關中的部隊爭取時間,並贏得戰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