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真相總是被淹沒在雲山霧罩中,在史書中也可以從一鱗半爪中發現些許疑惑,趙昺從中看到了對於這些皇子身份的認定,用了“相與陰謀”四個字。那麼真相也許就是司馬遷、班固出於政治正確,雖然並沒有直接點明功臣們對漢惠帝一系子孫的汙衊。但他們仍然使用了春秋曲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而後的記述中,功臣們將劉邦的旁系子孫——代王劉恆一系迎入長安,並排除了在誅殺諸呂中立下大功的齊王一系。很顯然在功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在他們看來,旁系的劉恆更好控制。更加吊詭的是,劉恆稱帝前後,他的王后以及四個嫡子皆神秘的死去了。

對此,史書僅有一個簡短的記載:“代王王后生死難,先代王未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因此,不得不讓人起疑,代王後與四個皇子都非正常死亡。但呂后在世時,她為了增強呂氏的力量,曾讓劉姓諸侯王和呂氏之女結親。而劉恆,或許也不例外。

若果真如此,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這個結果都太冰冷、太詭異了。趙昺覺得功臣們很可能會殺死呂氏代王後以及四個呂氏之子,用以防止呂氏外戚死灰復燃、反攻倒算。而功臣們的狠辣、無情以及編瞎話的能力也讓人膽寒,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殺功臣絕不是殺多了,而是殺少了。

趙昺也常常感嘆,有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特權,就是個遭人嫉妒的職位,勞心又勞力的苦差事。不僅要想法保住自己的位置,還要為了防範臣子們的篡逆之心,不得不狠心殺戮,但當屠刀落下時心中可能並不是輕鬆,更多的是無奈。

當下趙昺也不願再談這個讓人忌諱的話題,但他也想到歷史本源上的朱元璋可能就是吸取了劉邦留下的教訓。因為他清楚自己精力還充沛的時候,尚能夠鎮得住這些共討天下的老夥計,而自己一旦年老體衰之時就不一定了。

所以在天下方定之初,朱元璋殺華雲龍、廖永忠,早就激流勇退的劉伯溫也在家鄉莫名其妙昇天。趙昺覺得在這一時期,其就開始為子嗣順利交班剷除障礙拔掉倒刺,開始逐步清洗功臣。而隨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的年齡讓朱元璋顧慮重重,最終決定大開殺戒。

朱元璋是左勾拳右勾拳蝴蝶步法,先炮製了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一職,進一步加強皇權。此後發動了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將大明朝的文武大臣當做火鍋底料一起下鍋,以謀逆之罪一下就殺了幾萬人,團滅幫他奪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團,誅殺了功臣宿舊萬餘人。

緊接著窮追胡黨,朱元璋又殺了唐勝宗等人,耄耋之年的李善長全家被朱元璋滿門抄斬,對這位頭號功臣的最大恩典是賜個全屍。在殺了藍玉之後,作為朱元璋的親家的王弼禍從口出最終也難倖免一死,王弼死後,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殺了戰功赫赫的名將馮勝和傅友德。

至此開國公侯幾乎全滅,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性命的僅僅信國公湯和、黔國公沐英。湯和直口快心裡比誰都明白,既知朱元璋要誅盡功臣就自解兵權,謙卑恭順散盡家財逢人就送,終得以安死枕上。而沐英得以世領雲南,也僅是因為朱元璋需要一個懂得應付西南軍務領兵打仗之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范蠡總結的一句話,道出了帝王無情,可同甘苦,不可共患難的感嘆。但亦是皇帝們的無奈,被誅殺的眾多功臣也是因為‘謀反’,他們即便沒有行動,也是藏有此念頭被殺。而君弱臣強的局面之下,功臣幾乎必然作亂,也是君臣反目的誘因。

趙昺對此是深有體會,彼時自己雖然坐上了皇位,但在行朝的日子哪天不是戰戰兢兢。而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他明知張世傑必敗,卻依然看著其前往崖山。一戰之下其親信幾乎損失殆盡,他才藉機翻盤,可付出的是數萬士卒的生命。

而後在瓊州的日子,趙昺處心積慮的培植親信,死死的控制著軍隊,並利用經濟手段挾制朝廷,經過十餘年的經營才扭轉了大宋延續近百年臣強君弱的局面。雖然這個過程中沒有發生大規模屠戮權臣的事件,但其中的心酸和代價只有他自己明白……

現在自己掌控了全域性,軍隊成為他的死忠,文官集團難以再插手軍務。但後遺症同樣明顯,趙昺發現曾經的親信軍將也因為自己愈發的強勢,而心生畏懼,竟然開始擔心哪天因為功高震主而慘遭被誅,讓他苦惱不已。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本來趙昺並不想在此時與眾將攤牌,但是沒想到趙孟錦卻搶先揭開了蓋子,那他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否則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不僅導致軍心不穩,還會引發一系列的麻煩,使得消極情緒蔓延,腐敗叢生,軍紀散亂,讓好不容易打造的鐵軍毀於一旦。

在剛剛的談話中,趙昺表明了態度,他對他們的信任依舊,且婉轉的告訴他們若是依然難以打消顧慮,當下可以選擇脫離一線部隊回京養老,或是享受高官厚祿致仕還鄉,並保留爵位蔭及子孫,能夠安享餘生。

雖說是一將難求,而這些人也是追隨自己多年的親信,熟知軍陣,使起來得心應手。可他也並非沒有後手,當前武學為軍隊源源不斷的提供中下級軍官,而他之所以大興武學,培養軍官,也是為了減少舊軍隊中任人唯親,近親繁殖的弊端,保證軍隊忠於自己,忠於國家,而不是某個將領。

而今經過梯隊式的培養,新一代高階將官已經成長起來,可能尚欠缺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但趙昺相信只要經過幾次戰役的鍛鍊,就能夠擔當起北伐的重任。

另外,趙昺也相信在座的將領心中清楚當下的形勢,中低級軍官的培養模式已經斬斷了他們自立為王的念想。他們無法保證在自己生出異心的時候,能夠拉走部隊。早先第八軍的例子就擺在眼前,經營十餘年的部隊,在大義和皇帝面前一切都成空。

再有,趙昺也已暗示他們,他還是青年,他們根本活不過自己,不存在為了保證年幼的儲君順利繼位而做出屠戮功臣之舉。只要安分守己,遵守法紀,那就不必要擔心。反倒是如現在這般才是取死之道。

此外,趙昺相信在座的眾人都不是傻子,又都是血性男兒,何去何從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論公他們誰也不想在收復中原之戰中缺席,收復舊都,攻佔敵國京城,那是何等的榮耀,必將會名留青史,流傳萬世。論私,即便不提與皇帝的私誼,為了家族和子孫也不能灰溜溜的還鄉……

接下來,趙昺跳過了這個話題,重申軍隊在國家中的重要性和職能,要為國家的利益服務。強調軍隊不僅要講軍事,還要講政治,參與重大事宜的決策。同時告誡眾將不得超越職權干涉政務,與地方州府爭權。

為此趙昺還講了剛剛發生的兩個例子。

在此次緊急排程諸軍趕赴都梁山中,莊思齊因為與地方州府關係惡劣,失去了地方的支援,不得不透過輕裝強行軍來趕時間,靠強迫途徑的地方州縣來獲得給養。此次莊思齊的行為也是極為惡劣的,嚴重損害了軍隊的形象,傷害了地方的利益。也就是因為他做事還有底線,沒有劫掠百姓,否則此次難逃被撤職查辦的下場。

而孫愷部恰恰相反,他們重視與地方州縣的關係,不僅遵守軍紀,也嚴守法紀。在地方出現困難時皆會伸手相幫,協助地方維持治安外,幫助駐地修橋鋪路,興修水利。逢有災害發生,在得到樞密院授權後,皆會積極救助。

因此在孫愷部接到開拔命令後,他們得到了地方官府有力的支援,主動協助他們籌措糧草,調撥伕役、車馬運送,令沿途州縣調撥物資整修道路,加固橋樑等等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使得他們得以迅速完成集結,在防地區域內暢通無阻。

兩廂對比,高低立現。趙昺回顧了他們當年在瓊州時,兵微將寡,地方俚民仇視朝廷,處境艱難的日子。而後正是透過出臺惠民政策,改善軍民關系,才得以獲得瓊州百姓和俚民的支援,讓他們得以渡過最為困難的時期,並傾力協助朝廷收復江南,才有今天的大好形勢……

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演習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展開,演練後例行的總結會議上,大家驚訝的發現除了樞密院的主官外,隨後的中書省左相陸秀夫和門下省右相鄧光薦,兵部尚書陳任翁也列席其中。

但他們並不會干涉軍演具體內容,而是在會後分別向眾將從各自負責的範圍內,講解國內外形勢,地方局勢,以及出兵北伐對國的意義,以及他們面臨的困難和能夠給予的支援和幫助。讓眾將明白北伐不僅是軍隊一家的事情,他們身後還有朝廷方方面面的助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