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一沓奏札,趙昺起先還能仔細的閱讀,但是他不喜繁文縟節,覺得這不僅是折騰自己,同時也是折騰大家。可他也知道在特定的場合也需要儀式感,這可以視為人類的一種精神追求,想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一抹亮麗的色彩。

比如十八歲的生日、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學位授予儀式等等,乃至現在他也記的過年要給長輩磕頭拜年,才能有紅包拿,每逢清明要給過世的親人掃墓。其實這些都可以視為用儀式來表達我們的愛、我們的期待、我們的敬意以及我們的思念,這是一種對美好人生的嚮往,也是一種對生命歷程的珍惜。

大宋王朝的軍禮基本沿襲前代,依照成例實行。這種禮儀遵循的是封建社會的禮教精神,把君權神授,代天巡狩這樣的思想深深的根植於各項活動之中,並以禮教來規範帝王的各種行為,使其神聖化、神秘化,進而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現下要舉行如此隆重的凱旋儀式,其過程表達的也無外乎是皇帝不負上天和祖宗的重託,感謝諸神的保佑,代天罰逆順利完成的寓意。利用繁雜的儀式和塑造出威嚴的氣氛,突出皇權,讓臣民們感到敬畏,從而不敢生出反抗之心。

“陛下,凱旋還朝的詔書還是早些頒佈天下為上,以免引起朝野惶恐!”劉黻見小皇帝起初還會仔細看,可後來索性拿起筆一一批閱,而批閱後的札子轉而便到了幾個人手中,交由他們執行。他看還朝詔書上被批了‘暫緩’二字,向上施禮道。

“還是過了秀州後再行頒佈吧,否則途中州縣要接連迎送,太過麻煩!”趙昺頭也沒抬地回答道。

“陛下,當日離開襄陽之時就應頒佈詔書,公告天下,而今已經是延遲許多,不能再拖延了!”劉黻再言道。

“船入運河,航速已然很慢了,途中再要拖拖拉拉,月底也入不了京……”趙昺停下筆,皺皺眉道。

“陛下……”

“劉相,陛下所言不錯,且途中船隊曾遭到襲擾,因而陛下才下令隱瞞行程,以免遭到宵小的算計。”王應麟隨扈一年,倒是適應了小皇帝這種現場辦公的方式,許多事情皆是兩人一邊商議,一邊就做出決定,然後立刻擬旨執行,效率十分高。而今見起了爭執,連忙解釋道。

“王相,禮儀便是如此,不好擅做修改吧!”徐宗仁在旁言道。

“嗯,徐尚書說的是。”王應麟捋捋鬍鬚道,“我們可以稍加變通,凱旋還朝的詔書即時通告天下,但可以加上一句‘免沿途州縣迎駕’,如此即可彰顯陛下仁德,又可避免迎送的繁瑣,汝以為如何?”

“嗯,劉相以為呢?”徐宗仁想想也不錯,點點頭,轉而問劉黻道。

“可行!”如此操作即不破壞禮儀的需要,又滿足了小皇帝的要求,劉黻沉吟片刻道。

“臣即刻使人修改詔書,頒佈天下!”徐宗仁見二位副相都沒有意見,讓他們附筆,再請陛下批閱後,立刻使人去辦。

“朕以為這條也可以改一改!”趙昺又將一本札子讓王德轉給他們道,“詔令頒佈後,要祭祀沿途山嶽、江湖諸神,這也不必了,總不能再行回軍一一來過。且朕也在行軍途中,也曾遙拜道家聖地大、小茗山,還親上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上香、佈施,就當祭過了。”

“陛下,這與禮儀不符,還是要遣地方一一祭拜才好。”徐宗仁言道。

“不必了,從襄樊至京師,途中所過山巒無數,江湖過百,大小神仙鬼怪何止百千。且朕貴為天子,他們還敢為難朕嗎?”趙昺擺手道。

“噗嗤……”謝枋得已經落職,現下並無職事,不好插言議論政事。但聽了小皇帝這番‘高論’還是忍不住笑了,途中其是在雷池遙望過茗山,卻不曾拜過,還將神蹟歸於縹緲虛無,半分都不曾信;在九華山更加過分,不僅是地藏,連滿山的神佛皆褒貶了一番,香也沒有上過一根,祭拜也就別提了。而所謂的佈施不過是一行人齋飯和住宿的費用,反而給盧旭出主意,要砸了和尚們的飯碗,斷了他們的財路。如今卻信誓旦旦的說自己拜過了,豈不好笑。

“謝先生,不可殿上失儀!”謝枋得一笑,惹得眾人側目,別人不明所以,王應麟卻知道其笑什麼,連忙板起臉出言‘訓斥’道。

“下官知錯了!”謝枋得連忙告罪道,“不過下官以為,陛下之言並非全無道理,那些鄉間供奉的山神河伯,山精水怪,是當不得天子一拜的。否則天地有靈,神佛有感,也要怪罪陛下不知輕重,良莠不分的!”

“說的似有道理!”王應麟點點頭,他知道堅持讓小皇帝將來路上的神仙們拜祭一遍肯定是不可能的,不僅是因為其根本不信鬼神之說,更重要的是捨不得浪費銀錢,但是如何過關就是考驗他們這些隨扈大臣們的智慧了,想想道。

“陛下北伐途中,多次下詔,撥出銀錢重修了火神殿、再建伏羲廟及諸多寺觀,重建各州府之學,恢復祭祀孔聖。且又下旨在新收各州府建祠祭奠我朝抗擊異族入侵戰爭中殞命疆場的將士及殉國的名士和百姓,可謂功德無數,即便有缺,上天也不會責備的。”

“陛下仁德天地有知,卻也不能禮儀有缺。吾記的我朝太祖征戰還朝,也是只祭拜京外十里內的神祠,以酒脯為獻!”劉黻聽了心道,信了你的話才叫有鬼呢,小皇帝什麼樣自己豈會不知,其能把衍聖公都給廢黜了,心裡又有多少崇敬之情可想而知。但看破不說破,乃是為臣之道,他自然不會說破,反而又給了個臺階下。

“既然有成例在前,臣也沒有異議!”徐宗仁也是老臣了,眼看就要致仕退休了,自己又何必惹得皇帝不高興。再說太祖朝至今已經過去二百年了,當年記錄典儀的文卷早就在戰亂中散失,說能說得清楚當時的情況,既然說有那就有唄。

“如此甚好!”趙昺點點稱讚道,“朕以為這獻俘禮也可修改一二,此戰我們雖然大獲全勝,卻沒有能俘獲敵酋,有個鎮南王還讓其突圍跑了,像那麼回事兒的幾個還被打死了,弄幾個萬夫長和偽行省的達魯花赤及樞密之類的小魚小蝦充門面,實在沒有意思。朕也覺得有失我朝臉面。”

“那陛下以為當如何修訂?”徐宗仁皺皺眉言道。

獻俘禮是典儀中最為關鍵,也是重要的一環,是要在入城後將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然後在宮門上行獻俘禮。皇帝在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獻俘將校在樓下左右班立,樓前稍南設獻俘之位。

百官到齊後,侍臣將班旗牌用紅絲繩袋提升上樓,報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侍臣宣佈“引獻俘”,將校把被俘者帶到獻俘位。侍臣當眾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捷報)。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

這時,如果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先釋縛,隨即宣佈釋放。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把笏版插在腰帶上)舞蹈,三呼萬歲,將整個典儀帶入最高潮。

若是少了‘獻俘禮’這一項,徐宗仁以為整個典儀就失去了靈魂,可想想小皇帝以往的戰績,九州海斬了蒙元大將劉深、崖山海戰滅了蒙元江東道宣慰使張弘範兄弟、徵泉州殺了蒲壽庚,生擒唆都之子,此後在歷次瓊州保衛戰中又連敗蒙元大軍,最後連主政湖廣的阿里海牙也被打死。而收復江南之役,更是斬將無數,所以與前時功績相較,此次北伐確如小皇帝所言並沒有俘獲蒙元什麼重要人物。

“朕以為可以改作‘投旗禮’。”趙昺言道,“我們可令參戰的將士們入城時擎繳獲的敵軍的帥旗、將旗,在祭祀太廟時,將旗幟及其印信皆擲於太廟之前,讓百姓圍觀,此舉不但可以彰顯我軍的功績,也可提振軍民的士氣,讓蒙元及諸蕃膽寒。”

“嗯,此舉甚妙。北伐之戰,我軍各個戰場殲敵數十萬,斬將上千,繳獲的敵軍大小戰旗可以千計。令我軍將士擎敵旗入城獻於太廟,為百萬百姓所見,比之或殺或放幾個敵酋場面要壯觀的多!”劉黻首先讚道,戰旗上百就頗為壯觀,而上千面戰旗同時展開就是遮天蔽日,而一面戰旗就代表著一支蒙元軍隊被全殲,那場面想想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感觀也比殺個人更震撼。

“臣遵旨,這便馬上令人修改,然後儘快安排下去!”徐宗仁暗自嘆口氣,小皇帝這不受拘束的性子,真讓自己這個禮部尚書難做,好在自己就要致仕,以後就讓繼任者為難去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