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遷,形勢的變化,都是考驗人性的節點。趙昺現在也明白了,蒙元入侵江南,大宋淪於敵手十年,對士人來說無疑也是一場大考。

有的士人憤而反抗,不惜自身,走上抗元復國的道路;有的人就此沉淪,離群索居,避於世外,寄身於外物;有的懷著故國夢守著心中的信念,卻又不得不屈從於形勢,苟且於世;有的則背經叛道,投靠於敵,走上了背叛國家和民族的道路;更多的人選擇了隨波逐流,乖乖的做了蒙元的順民,前朝已成憶夢。

因而十年間大宋的士人階層已經被撕裂,這不同於學術上的爭論,也不同於朝堂上的黨同伐異,而是事關人性、道德和本心的考驗。這就如江河奔流,泥沙俱下,蕩濁流清,在不斷的奔流和激盪中,有歸於清流,有的人瀦留江湖,有的則流入糞坑。

但是不論如何,歷史的吊詭在於只要王朝更迭,總有部分江南士人會遭到‘清算’。想到這麼個結果,趙昺覺得很有些意思,說是天道迴圈,因果報應,有些牽強,可是歷史上都會上演這麼一出。而原因更是各異,尤其是朱老八對江南士人的打壓更具有代表性,而原因也更是奇葩。

話說歷史上的元末明初,江南計程車人們也曾面臨抉擇。一邊是經過他們改造的私鹽販子張士誠政權,但其名義上依然忠於大元朝廷;另一邊則是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正為了奪取天下而洗刷與紅巾軍的關係。人們皆以為元代普遍存在殘酷的民族壓迫,但事實是江南鄉紳們過得頗為愜意。

私鹽販子張士誠從江北而來,佔據了以蘇杭為核心的江南大部,與當地士紳地主開啟了合作統治,‘開府平江,文士響臻’。由於江南士人的大量參加,張士誠的政權迅速文人化。與逐鹿天下的群雄專用武將不同,三位江南文官王敬夫、葉德新、蔡彥文成為張士誠政權的決策核心。

江南士紳眷戀著元朝治下的太平景象,在他們的影響下,張士誠也滿足於保境安民,未有大規模軍事行動。比如在朱元璋、陳友諒激戰時,張士誠未加以利用,反而在吳地興建了大規模水利工程白茆港。當時有歌謠表現張士誠執政的這一特點:丞相(指張士誠)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指朱元璋)起,乾癟。

不過亂世中的太平不過是倉促一瞬,朱元璋在消滅了西邊的白蓮教教友陳友諒後就向東進軍。朱元璋集團信心滿滿,以為江南民性柔弱而張士誠身邊也盡是迂腐書生,大兵所至必然望風而降。然而,事實卻大大出乎朱元璋意料。

當朱元璋向東進攻張士誠,此時其已佔據明顯優勢,江南士紳絕大多數都對張士誠政權死心塌地,吳民多死守頑抗,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近一年。最後張士誠被困於蘇州城內,彈盡糧絕而不忍做出人相食之事,只有開城投降。

雖然此前就有劉基、宋濂等江南士人歸附,但更多的人還是佔到了他的對立面,如今他已經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江南的士紳地主卻依舊對張士誠保有忠誠。成為敗寇的張士誠依然被描述成一位不忍子民犧牲的仁慈統治者。

多年以後,在南京城坐穩了皇位的朱元璋,依然對自己無法得到同樣的愛戴耿耿於懷。在明初野史筆記中,到處是朱元璋和吳人相遇,而吳人感念張王的橋段:高皇嘗微行至三山街,見老嫗門有坐榻,假坐移時,問嫗為何許人?嫗以蘇人對。又問:張士誠在蘇何如?嫗雲:大明皇帝起手時,張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歸附。蘇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最讓朱老八憤恨的,莫過於從蘇南遷往首都的吳人,依然稱張士誠為王,只管他叫老頭。太祖嘗微行京城中,聞一老嫗密呼上為老頭兒,大怒。……曰:張士誠小竊江東,吳民至今呼為張王,吾為天子,此邦呼為老頭兒,何也?即命籍沒民家甚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些著實可以反映當時社會輿論。而明朝定鼎中原後,江南地主對朱明政權的反應仍舊冷漠,紛紛做起了前朝遺民。朱元璋出身淮西遊丐,早年吃夠了地主官員的苦頭,連年征戰又在江南頗受冷遇,對江南人一貫沒好眼色。現在坐穩龍椅,哪有不還以顏色的道理。

除了田賦,明代還有兩種糧食稅,分別是供給邊防軍人的漕糧,以及供給京城權貴宮廷的白糧,而這些負擔也主要落在了江南人頭上,正稅和攤派之外還少不了各種附加費,攤派往往數倍於正糧。也有人以為,江南的糧食產量較高足以承擔這樣的賦稅。

可如果說蘇松重賦還有出於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考慮,人口的強制遷移則是帶有佔有明顯的懲罰色彩。朱元璋主導的人口遷移被稱為‘洪武趕散’,驅動了幾十萬甚至百萬江南人背井離鄉。慘烈的元末大洪水席捲大半個中國,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口死亡,而張士誠控制的江南人口損失不大,自然被視為對外移民的首選。

元末戰亂後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人口凋亡尤甚,作為中都實在太過荒涼。為了充實祖宗之地,在攻陷蘇州的當年朱元璋就將蘇州富民遷實濠州。洪武三年,遷四餘戶江南人填鳳陽。四年以後,遷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這些移民在營造中都的過程中大吃苦頭。

在明初的嚴密控制稍鬆懈後,江南就以各種方式逃回老家,其中行乞賣藝也是一條出路。鳳陽花鼓唱詞中所謂‘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出處眾說紛說,其實就是江南移民控訴朱元璋‘暴行’,欺負江南人的一種說法。

首都南京也需要充實人口,洪武年間,蘇浙地區共有四萬五千多家富戶,被朱元璋強制遷往南京,他們帶來的財富理所當然要用來繁榮都城。雲南平定後,朱元璋又不斷從內地往雲南移民,以充實邊疆,不少原本被遷移到南京的江南人又要跟著大軍去戍守邊疆。沈萬三修城牆惹怒朱元璋,最後被發配雲南的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朱元璋死後的建文新政一度給江南士人帶來了希望,眾多江南士子聚集在年輕的皇帝身邊,沒想到來自北平的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再度把他們打壓下去。朱棣不僅帶來了大量靖難功臣,佔領了大小官職,還把首都直接搬到了北平,南方士人集團再次遭到清洗。

而由明入清後,使江南士人再次受到滿清的報復,大吃其苦頭的科場、奏銷、哭廟三案及莊氏史獄,再加上波及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無不宣示著皇帝的報復欲,這幾乎是當時公開的秘密。清人評價,這是朝廷有意與世家有力者為難,以威劫江南人也……

趙昺覺得做個江南士人真是倒黴,誰上臺都會被割波韭菜。而自己當初回返江南,打著鎮反的旗號,以打擊叛國背君者的名目大殺了一批,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報復行為。畢竟這些人在國難當頭背離了大宋,出賣了君王,殺起來也沒有什麼負擔,理由也說的過去,所以並沒有引發什麼大的動盪。

而後在選後的時候,趙昺是以防止外戚專權為名動手,對江南的官宦世家進行打壓,禁止他們子弟在數年內不得參加科舉,斷絕了他們的入仕途徑。而真實的目的他自己是心知肚明,是因為陳宜中勾結朝中的官員意欲廢立之事。因此趙昺是防止舊臣在官場上重新崛起,保持朝政,左右國策,進而威脅到新政權的根基。

此次打壓仍然手段齷齪些,但是江南世家也並非沒有從中獲得好處,幾大世家的女兒嫁入宮中,成了皇帝的后妃,成了皇親國戚,誕下龍子也可能成為下代的皇帝,如此起碼可以保住兩代的平安富貴。而在外人看來,皇帝還是對士人十分尊重的,他從而也穩住了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頭部士人的支援。

所以這次‘鬧事’的士人看似十分熱鬧,聲勢不小,但是少有傳統世家和名儒大家參與其中,在後邊鼓動的也只是自視甚重,卻不得重用的所謂清流,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欲亂中取利,從中獲得名利。而作為鬧事的主流則是鄉紳,他們為的是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從而反對革新。

不過這次衝在前頭的是國子監的學生,各地入京待考的士子。在趙昺看來這些士子屬於被矇蔽的年輕人,空有一腔熱血,卻缺乏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就如同當年的自己,好像真理就在手中,自己是正義的化身,行事衝動,不計後果,事後成了他人的替罪羊,後悔晚矣。

那麼此事的結局,趙昺已經看到,又一批士人倒在自己‘大義’的旗下,而朝野,乃是天下的格局也會受此波及……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