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此次遊覽九華山不敢耽誤時間太長,他們準備在此逗留一天,明日就要返回池州。過了未時,陽光已經不是那樣強烈,大家也吃飽喝足,準備繼續前往金地藏的肉身殿。預備在看過後在回到客寮歇息一夜,明日一早下山。

化城寺據肉身殿還有一段距離,趙昺依然是欲徒步前往,王應麟與謝枋得也不打算再乘轎。而和尚們有過午不食的戒律,於是留下王德與幾個內侍在客寮,打理晚膳。他們身邊只有倪亮和內衛隨侍,轎伕們抬著空轎在後邊跟隨。

眾人沿著山間通路向上攀行,此時的香客已經下山,途中只碰到三三兩兩的行人。趙昺目光所及也能看到扮作遊方僧人和小販的行動隊員,散在他們一行人的左右,與內衛們透過手勢和眼神交換通報周邊情況,告知注意事項。

王應麟與謝枋得畢竟歲數也不小了,所以大家行走的速度並不快,盧旭在前兩步介紹周圍的景緻,兩個老的伴在皇帝左右,侍衛們拱衛在周圍。倒是很是惹眼,途中經過的寺院不時會有知客僧和小沙彌上前搭話,邀請他們進寺喝茶、參佛,讓趙昺感覺有點到了前世火車站的感覺。

“五哥兒,對朱陸兩學派爭論不止形同仇敵的原因,可曾想過?”行了一段距離,有心事的王應麟追上小皇帝的步伐問道。

“吾以為朱陸二人的矛盾更多的是在學儒的方式及宇宙觀上,究其緣由還是二人的生活環境和性情及人生實踐上的不同,進而在學術研究上產生分歧。”趙昺想想道,其實放在現代社會就是個原生家庭的問題,朱陸二人出身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經歷不同,自然會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五哥兒言之有理,朱陸二位高賢的出身確有不同。”王應麟對小皇帝看待問題的角度覺得十分獨特,但也以為不無道理。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松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由於朱松是在二程理學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朱熹在十歲時就“厲志聖賢之學”,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立志要做聖人。

其父朱松臨終前把朱熹託付給崇安五夫好友劉子羽,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翬、劉勉之、胡憲等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紹興十八年,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紹興二十一年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赴同安途中,受學於延平李侗。

陸九淵生於一個九世同居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陸希聲曾在唐昭宗時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戰亂遷居金溪,遂買田營生,富甲一方,成為地方上的豪門大族。金溪陸族經過幾代變遷,到陸九淵出生時,家境衰敗,只有十畝左右的菜田和一處藥鋪、一處塾館,只靠經營醫藥和教書授學來維持家計。

但至此,陸門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風度。仍憑藉良好的家風被鄉人尊崇,曾經在家中推行《司馬氏書儀》中所提的冠婚喪祭等禮儀。陸門家風整肅,治家依靠嚴格執行宗**理,同時,也靠家庭成員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盡其能,各供其職。聞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的稱讚。

所以,朱熹所學是來自於家庭和老師,承襲了二程‘洛學’正統,從而為自己以後的學說奠定了基礎。而陸九淵所學則是來自家中的藏書,“因讀《孟子》而自得之”,以為孔子之後其學“自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乃得其傳者”,但其中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不過吾以為他們之間只是學術上的分歧,而非根本上的矛盾。起碼在‘義利’上的觀點上是一致的,如此在道問學與尊德性兩種修習方法上有著統一點,認為無論是讀書,還是考科舉,都是為了義,為了公,而不是為了利,為了私。”趙昺言道。

“嗯,確是如此,朱陸兩位高賢入仕後,皆對時弊進行了革除,做了於民有益之事。”謝枋得道,他對兩人的品德上也沒有什麼疑義。

朱熹在入仕期間,已意識到“妄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的弊端。淳熙十六年,詔命其知漳州,他到漳州赴任後,全部施政變革,主要體現在正經界、蠲橫賦、敦風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隆興元年十月,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

陸九淵認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是醫治國家疾病的“四君子湯”。光宗紹熙元年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其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個行政區域位於江漢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南面捍衛江陵,北面支援襄陽,東面守護隨州、鍾祥,西面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

陸九淵還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的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外地的商販紛紛前來荊門做生意,使荊門的稅收日增。他推薦或提拔下屬,並不看重資歷與出身。他認為,古代錄用地方官員,由於不受資歷和出身的限制,表現好壞便容易區別,後世斤斤計較資歷和出身,有無政績就不容易判明。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他們官做的很好,官聲也不錯,為何又不做了,或是做不下去了呢?”趙昺反問道。

“因奸佞當道,又因他們一心向道,不願入仕!”謝枋得道。

“吾卻是不這麼認為?”趙昺搖搖頭道。

“五哥兒以為如何?”王應麟道。

“吾以為他們不會變通,也不懂的為官之道,書生意氣空有一腔熱血,最終只能無奈退隱鄉間著書授徒。”趙昺言道。

“……”

“吾知道你們不服氣。”趙昺看看幾人的臉色笑道,“為官者不僅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志向,也要有‘上知君意,下體民情’的務實。而更要懂得官場之上並非皆是賢德之士,其中也不乏心術不正的小人。”

“五哥兒所言不錯!”王應麟點頭道。

“慶元黨禁之事,諸位當知,監察御史彈劾朱文公‘十大罪狀’,引發對理學的清算,其被斥之為偽學魁首,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之言,他落職罷祠,門人或流放,或入獄,皆受其牽連獲罪。這是為何呢?難得滿朝文武就沒有一個賢良之臣,皇帝也昏聵之輩嗎?”趙昺邊走邊問道。

“這……這因奸佞沈繼祖陷害,其極盡捕風捉影、移花接木,以顛倒捏造的手法炮製罪證,而寧宗皇帝和朝臣被其矇蔽,從而導致黨禁慘禍的發生。”這個問題很敏感,王應麟想了想才道。

“王先生就比朱文公會做官。”趙昺笑笑道,“其實我們都知黨禁的發生是因‘經界’而起,時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官員士紳吞併百姓土地,而賦稅並沒有隨著土地的轉移而劃轉,致使田稅不均,失地百姓承受更為沉重的賦稅。而朱熹提出行經界,重新核實田畝,隨地畝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損害士紳的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吾之所以說其不會做官,就是說他不自量力。當下我推行士紳一體納稅與經界同出一轍,朝野反對聲就不斷,廢立之音再起,還發生了襲擊御船之事。”趙昺言道,“想想吾為當今天子,尚會遇到如此之大的阻力,而其不過區區一個煥章閣待制兼侍講,要面對滿朝權貴和在野士紳們的壓力,豈是他能做到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寧宗繼位後,重用了使其登上皇位的趙汝愚和韓侂胄兩位大臣,而朱熹於行宮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寧宗正心誠意,第二札要宋寧宗讀經窮理,第三、四、五札論潭州善後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詔進講《大學》,希望透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的濫用,後又參與朝爭,彈劾韓侂胄。他如此當眾指責皇帝不仁不義,又要限制當時欲北伐的皇帝,遏制君權,彈劾有擁龍之功的權臣,如此等於將能支援其革新的兩位大人物全都得罪了,豈有不敗之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