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陛下對內廷的安排,兩人倒是沒有過多的意見,這只不過是將皇城司的職能分解,又對現有機構進行並撤。而讓他們注意是內務監的設立基本等於隔絕了與外朝的聯絡,無法插手朝廷的政務,只限於管理宮廷內部事務,消除了內侍干政的隱患。

當下看殿中監的職責就是管理皇室的一應產業及內廷所用的供應,而非過去由朝廷代為收取貢奉的慣例。這其中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避免朝廷地方官員借貢奉之名橫徵暴斂,行貪汙之事;而弊端則是一旦皇帝昏庸,則會繞過外朝的監管,以內廷之名直接向地方徵納,而他們卻無法制止。

不過以王應麟所見所感,陛下生活簡樸,不喜奢華,不會做出什麼擾民之舉,反而能有效的管理皇室產業。至於以後,自己即使長命百歲,也熬不過青春鼎盛的小皇帝,也就管不了後來之事了。真要出現昏庸之君,也是後人頭疼的事情了。

至於將作監、軍器監和太醫院皆是內廷傳統常設機構,特殊的是軍器監當下把持了火器的生產和技術,而工部和戶部所管理的都作監只能生產些軍用輔助裝備和提供原料。但是如此狀況也非一日了,且軍器監一直是虧損狀態,內庫每年都要貼補近千萬貫才能保證生產,外朝不想背上這麼大一個包袱,插手的心也就都淡了。

秘書監除了繼承過去管理圖書文卷的職能外,小皇帝將此前服務於他的御前辦併入其中。在王應麟看來只要加以限制並無不可,而他在隨扈北伐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御前辦的重要性,除了避免內侍參與政務外,處理公務也比之隨扈的僚臣們更為高效和專業。

而王應麟也體會到在戰爭中,高效和專業是極為重要的。戰事瞬息萬變,政事繁雜,這就要求有人從海量的公文和奏報中迅速分出輕重緩急,交予皇帝定奪。而皇帝也會頻繁下達旨意和詔令,若如從前由承旨們編撰和修改,就會耽誤時間。但御前辦的主事各有分管,能夠從皇帝的命令中抓住重點,並迅速成文,即時下達,也是那些承旨們做不到的。

另外皇帝的出行非是簡單的事情,且要高度保密,如此也需要專門的人員周密謀劃,制定出行計劃。日行多少路,在何處宿營,在何處打尖,騎馬、行舟,還是乘車,行駕位於何處都要事先做好計劃。且還要想到途中遇到突發事件如何處置,如何保證皇帝的安全皆要做出預案。而這些事情當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若有隨扈的官員管理,牽扯的部門太多,可御前辦就可以直接與御前護軍對接,提前做出佈置。

現在小皇帝將御前辦由一個臨時機構,轉化成為一個正式機關,更多的也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然也有從中選拔和培養人才,充實自己班底的意思,但這也無可厚非。所以兩人對於小皇帝的構想原則上是同意的,當然其中許多細節還需詳議。

“陛下,那宗正寺何去何留啊?”謝枋得對此倒也沒有什麼意見,外朝內廷的爭鬥已經上千年了,鬥來鬥去不過是此消彼長,小皇帝當下能做出退讓已然不易。但他想起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問道。

“……”趙昺聽了撓撓頭,苦笑著喝口茶未置可否。

謝枋得與王應麟對視一眼,知道小皇帝肯定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想出妥善解決的辦法,才露出一副無奈又難言的表情。而謝枋得也有些後悔自己多嘴了,這個問題很是敏感,而且解決起來相當的棘手。

宗正司古已有之,其職能是掌管皇族事務。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譜牒、守護皇族陵廟。而皇室成員在封建時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與皇帝的血緣關係讓他們在很多時候超然物外。對皇室成員的管理,往往涉及到政權的存亡和王朝的興替,不可不慎重。

歷史上的吳楚之亂、八王之亂、玄武門之變,這都是由皇室成員掀起來的動亂。宋代懲前朝之弊,強化皇權,在對待宗室問題非常謹慎。為了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本朝設立了三個管理皇族成員的機構,大宗正司、宗正寺和外宗正司。

在分工上,凡宗室事,大宗正司治之;玉碟之類,宗正寺掌之。相對來說,宋代宗正寺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負責事務的轉變。隋唐時代宗正寺的職能已經由大宗正司取代,宗正寺的職責變成了負責帝王宗廟、諸陵的薦享祭祀以及修纂、保管皇族屬籍等事務。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宗正司建立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一直到今,它都是皇族事務機構中當之無愧的第一機關。大宗正司是在宗室皇屬之內選擇有德望有賢才者充當知宗,具體職能則是:司訓導,糾違失,凡宗族之政令,皆關掌奏,事毋得專達,先詳視可否以聞。

也就是說,大宗正司在宗室事務上所起的作用,主要為溝通皇帝與宗室之間的正常聯絡,如皇帝的詔令或者裁斷等等,通常就由大宗正司來傳達執行;宗室的諸多請託事宜,傳達給皇帝的也是大宗正司。作為皇帝和皇族之間的中間機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機構。皇族成員不能越過大宗正司,直接向皇帝上表。

而宗正寺從設定之初,宗正寺大小官員不專任皇族或者宗姓,除大宗正司是在宗室皇屬之內選擇有德望、有賢才者充當知宗外,大都用的是宗室以外官員,這與前朝用宗子掌管有所不同。熙寧三年,王安石上奏主張任用外官管理大宗正司事務,神宗力排眾議,採納王安石的建議,下詔大宗正司設定宗正丞,又開始任用異姓朝官為丞。

用異姓朝官管理皇族事務的改革,其目的無外乎是為了加強對皇族的控制和監管。且早在立國初期,就規定規定太祖、太宗、秦王趙廷美下所有子孫,不論親疏遠近,一律要求聚族居住在開封宮宅之內,不得隨意遷徙,仁宗後歸大宗正司統一管轄。

而問題是宋代以前的皇室成員,五服以內的血緣族屬才被視為皇室成員,而五服以外的血緣則被逐出皇室成員的範圍,取消皇室成員待遇,視為庶民。但宋代的皇室成員,無論是五服以內和五服以外,都將他們錄於皇族譜系,給予他們皇室成員待遇,如何管理這數以萬計的皇子皇孫,是當時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隨著宗室人口日漸擴大,到了神宗時期已經在汴梁非常明顯。皇子皇孫、宗室遍佈,一不留神打個噴嚏都能噴到一位宗室臉上,經常引起各種事務糾紛。因為,太祖、太宗、秦王三宗後人都進入宗室,因此,皇帝、宗室官員、大臣你怎麼處理都不合適。

因此,從宋神宗時期,宗室政策放鬆,便開始允許太祖、太宗、秦王趙廷美的後代離開東京到外地居住。遠屬宗親遷居於外,但朝廷對此仍保持相當的謹慎態度,加上長期以來宗室過度依賴政府,極少選擇居住外地州縣,因此宗室主要還是散處於開封附近。

因此時間一長,京外的宗室成員也就需要管理了。徽宗在崇寧元年設立了西外宗正寺、南外宗正司。它的主要職能是執掌地方宗室事務,但如果遇到重要事件,外宗正司還是需透過在大宗正司向皇帝呈報處理。同時,蔡京建議將太祖子孫遷往南京應天府、趙廷美的子孫遷往西京洛陽。

靖康之變後,大批宗室被女真人屠殺,或是擄往極北之地,致死未能還鄉。而高宗南渡,幾代之後隨著人口繁衍,宗室人口暴增,又從臨安分遣到紹興和泉州,仍設外宗正司管理……

如今由於蒙元蒙元侵入江南,皇家宗室再遭浩劫,大批宗室被蒙元擄掠到北方,泉州宗室由於蒲氏投敵,幾乎被殺絕。而逃脫的宗室有的投奔行朝,在復國中戰死疆場,更多的是為了避禍自毀玉牒和宗譜,改名換姓隱於民間。

所以在景炎帝駕崩,當今皇帝繼位後,宗室零落只剩下皇帝和楊太后,加上後來皇帝認的遠宗趙孟錦和出家為僧的元妙大師。後來得知被擄到北方的德祐帝及一班宗子皆接受蒙元的敕封,小皇帝為了表明自己抗元的決心,便將他們盡數除籍,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後收復江南,重返臨安,小皇帝也開始尋找宗室人員,但皆因為玉牒缺失,且宗譜被蒙元劫走,無法確認而作罷。接著又鬧了一出‘太子’之爭,掀起了一場風波,雖然最後小皇帝將其廢黜,可他尋找遺散宗室的心更淡了。

更讓人難堪的是小皇帝逃出臨安前,謝太皇太后下詔封其為大宗正,而今也沒有人接替,在大婚前其實是自己管自己,有了媳婦、兒女,也不過是一家之事。所以現在的局面是宗正司管的死人比活人多,皇帝兼職的局面,又讓他如何啟齒……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