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楚清流不斷的上書,摘指自己窮兵黷武,反對繼續對蒙元用兵,又對第二軍在攻取壽州城造成百姓嚴重傷亡的事件窮追猛打,甚至提出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的言論。根源上還是擔心武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從而使士人被邊緣化,所以欲借題發揮打壓武人集團。

對於北伐在計劃之初,其實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幾位重臣也隱晦的表示剛剛收復江南根基未穩,糧草不足,應該緩而圖之,將精力放在穩定內政上。趙也認為言之有理,也是擔心朝廷財政困難,難以支撐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導致攻下來卻守不住的結果。

所以在制定戰略時趨於保守,將戰爭規模劃定在江北一線,已奪取軍事要地,重創屯駐兩淮地區的蒙古軍團為目標,從而實現緩解江南的軍事壓力的目的。而沒有想到玉昔帖木兒的野心更大,居然想舉兩淮之兵再度攻取江南,導致趙預先制定的作戰計劃不得不隨之改變,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戰線也越過兩淮,逼近中原。

戰爭的勝利,必然會造就一大批武人以軍功進階,進入勳臣之列,並步入朝堂。且在收復兩淮之役中,趙任命了一批軍中的將帥治理地方。而在朝堂派遣的接受新佔之地的官員來源,不但有在太學‘回爐’的士子,也有熟知政務的吏員及從退役的軍官,人數基本上三開。

按照趙的經驗,新收之地往往在初期會有一個動盪期,不僅有敵人殘軍侵擾,且民心不穩,盜匪猖獗。這就要求接收的官員不僅有治理地方的經驗,還要有一定的軍事經驗。畢竟戰爭尚未完全結束,戰線也時有反覆,地方主官不僅要擔負起剿匪緝盜,保境安民的責任,也要做好組織軍民抵禦敵軍反撲,支援前線作戰的準備。

而軍中的虞侯、參軍等文職人員,既有參與軍事,又有管理士兵和後勤的經驗,以他們作為安撫使、轉運使,甚至知軍、知府主持一地軍政是合適的。且即便戰事結束,也需要具有軍事經驗的官員戍守邊境,抵禦敵軍的入侵。即便退役的軍官也可在地方上擔任都頭、巡檢、縣尉、觀察使之類的地方武裝官員,承擔起訓練鄉兵,維持地方治安等輔助主官的工作。

至於剛剛經過科舉入仕的士子們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難以承擔起牧守一地的責任。所以趙讓他們加入接收之列,正是讓他們積累執政經驗,為將來執掌一地打下基礎。而那些沉浸官場多年,承擔著各項實際工作的老吏,學術上可能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實踐經驗豐富,熟知法令和工作程式,處理繁雜的實務遊刃有餘,完全能勝任縣級主官,或州府的輔官。

以這種三結合的方式組成地方接收隊伍,趙以為完全恰當,既能迅速穩定地方,也能解決長期得不到升遷的吏員前途問題;還能讓從軍中退役的軍官多了一條出路,從而減少徵募新兵的阻力,鼓勵現役的軍官少了後顧之憂,且軍人體系進入文官體系又能使趙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但是這個方案也觸及了士人階層的利益,使他們感到自己在官僚體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傳統的‘地盤’有失守的危險。他們知道小皇帝的地位已然穩固,想要似從前採取質疑其非正統來迫使他讓位已經不可能,而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剪除他的羽翼打擊武人集團,從而使他失去強援,不得不重新重視士人。

因此反對北伐便有了一石二鳥的效果,而他們憑藉的助力就是民間的力量。江南經過千百年的開發日漸富庶,尤其是宋廷南遷後海貿的盛行,土地被充分利用,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高點。但人終究是自私的,尤其是自給自足,資訊封閉的時代,在沒有觸及個人利益的情況下,誰也不願意打破這種‘倉中鼠’似的生活。

如此便導致江南百姓對北伐並不感興趣,並持反對態度,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江北已成荒蠻之地,物產不豐,生活困苦,全仗江南的米糧養活。而收復中原後,朝廷自然要加徵稅賦來維持運轉,如此便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對他們而言就等於變相的‘劫富濟貧’。

對於以民意脅迫自己的行為,趙十分厭惡,也並沒有動搖他北伐的決心。而恰在此時發生了壽州大火造成嚴重傷亡的事件,於是又成了清流們攻訐的理由,卻恰恰選擇性的忘記了蒙元在南侵中對江南百姓的屠殺和嚴酷的剝削,完全不提及此戰的正是由於敵軍激烈的反抗才採用的行動,而傷亡的百姓中也有是助敵守城的,只抓住百姓傷亡慘重的一點。

在如雪的上書中,那些人將劉志學說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屠夫,進而要求趙對其嚴懲,好像他若是不如此便是縱容,便是一個暴君。同時又是長篇累牘的勸說趙要做一個仁君,要從善如流勿要學習桀紂一意孤行,為世人唾棄。

趙讀罷都被氣笑了,壽州事件即便放在現代也不過是場誤傷事件,況且在戰爭中凡是拿起武器的人都可被視為敵人,是被消滅的物件。至於造成百姓大批傷亡,主要還是由於蒙元守軍封閉了城門,斷絕了逃生的途徑。劉志學在整個事件中至多也只能承擔戰術佈置不當、考慮不全面的責任,清流們喊打喊殺無外乎是想借自己之手打擊武人,並挑撥與武人集團的關係。

對於破壞自己大計者,趙自然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也清楚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北伐,而不是將精力用在內耗上。可要是就此放過這些人,他又覺心有不甘,沉思片刻計上心來。立刻令馬端臨將所有上書者的名字謄錄下來,要做什麼卻沒有告訴他,弄得其是忐忑不安。

趙接著又手書兩封密信,命王德封好並在謄錄的名單中勾選了數人一同速送臨安事務局,令對這些人進行秘密調查。不僅對他們的公開言論和行為進行監視,還要對其私生活展開調查,甚至要對其出身祖宗三代也要查明。

趙想的明白,你們可以黑朕,自己當然也能黑你。而他也清楚這些所謂的名流並非是外在表現的那麼清高、雅緻,私生活同樣奢靡不堪,只要仔細調查定然能抓住他們的短腳,即便查不到也自然有人會給你編造出一套完美的‘履歷’,還讓其有口難辯。

這些對於長期與蒙元對黑的事務局來說就是小菜一碟,無中生有、誇大其詞、雞蛋裡挑骨頭都是拿手好戲。而趙並不想拿這些東西對其要挾,而是要動用各種手段將其‘惡行’公之於眾,曝光於朝野的目光之下,將其搞臭。名流既然稱為‘名’,自然是最重名聲,一旦自己做過的齷齪事和黑歷史被扒出來,名聲定然就臭了,想想一個臭了大街的人再說什麼,誰還會信,只怕連從前所言也會被視為假話了。

當年大儒朱熹不也在被人翻出曾誘姦尼姑及兒媳至孕的臭事遭到群臣彈劾,儘管也有人說這是編排其的不是,是對其的誣陷和迫害。但就是這件有爭議的事件,還是導致朱熹被迫上表請罪,斯文掃地。進而引發御史彈劾,羅列出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等等十大罪狀,要將其斬首,稍後又再度升級演變成了慶元黨案。

結果朱熹被彈劾掛冠,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曾經很囂張的他就這樣灰溜溜的被挑下馬來。引發此案的就是因為朱熹炮製了‘嚴蕊案’,欲藉此打擊政治對手,結果反被其他人抓住其短處幹翻在地,又踏上無數只腳,直到死後才得以‘平反’。

趙明白以這些手段對方政治對手是有些齷齪,可權力這東西什麼時候光彩過。且事出非常自己也不能坐視被人黑,而論手段誰又能鬥得過身居權力之巔,掌握著無數資源的自己,別看他們現在跳的歡,轉眼就讓他們拉清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佈置好此事,趙心情稍稍好轉。而此時有小黃門急急進門,稟告御前護軍都統倪亮率前軍已經到達盱眙,其輕騎進城請求覲見。他聽了大喜過望,忙不迭衝出門去,雖沒有誇張到倒履相迎的地步,但也稱不上衣冠齊整。君臣相見,不待倪亮施禮,趙已經上前將拉住了其的手,兩人雖只是暫別不過月餘,但是任誰都看得出小皇帝已經笑的淚眼模糊,而倪亮也是激動的口不能言,兩人就那樣傻笑的對視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