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攻略兩淮最初的計劃是誘敵深入,殲滅屯駐於兩淮地區的蒙古兩個都萬戶府,從而贏得戰略主動,並伺機奪取兩淮。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他又及時調整了作戰計劃,改經略兩淮為奪佔淮南,將北部戰線前推到淮河沿線,從而將懸在頭上的那把利劍折毀,並為下一步奪取中原建立橋頭堡。

但是戰事發展到現在,趙發現蒙元方面對己方的北進戰略應對乏力,甚至還對南下的玉昔帖木兒軍團仍然抱著幻想,並沒有積極遣軍前來攔截,這使他從中發現了戰機。自己的觸角已經伸到了中原,威脅到了蒙元的京畿地區,其反應再遲鈍也會調集兵力前來攔截。

此時遮護中原的山東河北蒙軍都萬戶府和河南淮北蒙軍都萬戶府的滅亡已成定局,蒙元方面可用之兵只有鎮守京畿地區的侍衛親軍和留守西北草原地區的各宗王軍。宗王軍遠在塞外,又正是嚴冬將盡,春草未萌的時候,戰馬剛剛經歷了嚴冬,體脂耗盡,正是一年中最為虛弱,體力未復之際。

往年草原上還能獲得朝廷的接濟,可以在草料中摻雜些糧食餵養馬匹,但是在失去江南後,這項福利就基本斷絕了。人都吃不飽,馬也只能忍飢挨餓,因此體力不足的馬匹是無法連續長途行軍的,也就是說從草原排程宗王軍來援,需要更長的時間。那麼蒙元方面為應對眼前的危機,第一選擇只能是屯駐經濟地區的侍衛親軍。

而此次趙採用的是分進合擊的戰術,在從鄂州到山陽戰線長達千里,相應蒙元方面也要分兵堵截,處處設防,只怕動員起全部侍衛親軍,兵力依然捉襟見肘,就像十個瓶子只有八個瓶蓋一樣,無論怎麼分配都會出現漏洞。

如此情況下,蒙元方面可選擇的餘地並不多,只能將手中的牌提前全部打出去。那麼在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個問題京畿空虛。趙就想著自己能否利用水軍搭載步軍從海路直驅大沽寨,其就是天津的前身,當下還叫海津,是南運漕糧的轉運中心。

若能從海上登陸成功,那就可以避開諸多路上重鎮直至大都城下,簡直就是如入空門。並對出援兩淮的蒙元侍衛親軍的戰略包圍,抄了他們的後路,讓他們有家難回,使真金灰溜溜的逃回草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前實現收復中原的戰略,還能直擊敵命門,稱得上是戰略上的斬首行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個想法很讓人振奮,但是趙知道要想實施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首先是大宋當下並沒有做好收復中原的準備工作,人力、物力和財力能否支撐此計劃尚不清楚;其次,後勤補給隨著戰線的延長也會變的愈加困難。雖說可以透過海運解決部分困難,但是時間受到信風的影響,只有幾個月可以利用,而馬上冬季信風就要過去了。不但使登陸計劃落空,也是他們要想獲得穩定的補充,還是需要打通運河航線。

再者,退一步講前述條件都不成問題,單從軍事角度講也存在諸多困難。

當下趙北進實施的是分進合擊的戰術。其實大家都明白,戰術就像弓刀槍錘等冷兵器一樣,有的適合遠攻,有的適合近戰,各有千秋,有優勢就有劣勢,從這個資料來看,採用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對戰爭結果的影響基本是五五開的。

分進合擊戰術的優勢在於:一是能夠有效牽制敵方兵力,使對手應接不暇,這是分進合進戰術的核心和靈魂。二是能夠迷惑敵軍注意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迫使敵方攤薄防守兵力,進而創造進攻機會。三是能夠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提高後勤保障的可靠性。四是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

另外此時戰爭指揮通訊手段有限,長距離後勤補給效率低,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大規模進攻時,把大軍分開,可以分擔指揮、後勤的壓力。但這種戰術也存在劣勢,一是指揮協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亂;此外就是兵力分散,給對方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趙知道要保證戰爭的勝利,就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原則:

一者,兵力配比要恰當合理。分進合擊不代表平均分配兵力,而是有主有從;

二者,主次轉換要靈活機動。分進合擊的要旨是分散敵軍兵力,故而雖然己方諸路部隊任務不同,但在一定條件下,偏師和主力也要靈活地轉換,力求藉助”分進”這個槓桿,發揮出每一路兵力的最大優勢;

三者,諸路配合要緊湊密切。分散兵力,並不是任性地亂分。諸路部隊,要麼構成戰略上的配合,要麼構成戰役戰術上的協同,否則分散兵力就成了各自為戰;

四者,攻防轉換要快速堅決。分進合擊的諸路部隊,有時要根據戰爭形勢的轉換,合理的調整作戰任務,必要時候,甚至要從進攻狀態就地轉入防守狀態。

總之,當前實施分進合擊這一戰術,不僅要受限於指揮與後勤條件,還由於當下缺乏有效的計時、通訊工具以及地形識別手段。所以分進合擊戰術的勝敗,往往取決於雙方統帥與前線指揮員的個人指揮和集體配合能力。

趙此次北進計劃主要分成了三路,西路軍目標是襄陽,中路軍目標是壽春和鍾離,東路軍是盱眙和山陽,相隔十分遙遠,基本上不具備互相支援的可能。而一路出現進攻過快,或是過慢,都會導致分進合擊亂了步調,無法互相遮護側翼安全,使敵鑽了空子。

因為趙知道關於分進合擊戰術失敗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明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以劣勢兵力,殲滅明軍四路大軍中的三路,以致坊間都在流傳的那句努爾哈赤的名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所以他嚴令各路軍都必須嚴格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執行,不得自己的旨意不得改變既定戰略,如此雖然顯得呆板,但也是必須的。

現在來看,整個計劃整體上執行的十分順利,各部都完成了既定的任務。可趙十分清楚其中蘊含著一個致命的缺陷,而這個缺陷正是在自己這裡。在整個計劃中,東路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首先要成功的誘使玉昔帖木兒軍團進入圈套,並暗中將兵力南調對南渡之敵圍殲。

與此同時,趙要在東路軍主力南調的條件下,不僅要攻克揚州城,還要殲滅兩淮地區最後一股有生力量,並迅速佔領盱眙和山陽,然後就地轉入防禦,堵截大都方面的援敵,為會殲玉昔帖木兒軍團爭取時間。當下他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也明白若是被敵軍識破自己的計劃,敵軍集中兵力全力攻擊東路軍,那麼就有崩盤的危險。

趙儘管自信火器之威,也不認為自己能夠憑藉不足兩萬之兵擋住二十萬敵軍的衝擊,只要自己這裡失利,敵大軍就會如洪水般傾瀉而下,不但使圍殲玉昔帖木兒軍團成了一鍋夾生飯,還會使敵可以迂迴到中路軍的側後,迫使其不得不後撤。如此也令西路軍陷入危險,即便攻下了襄陽,也會成為一座孤城,重蹈當年被圍失守的覆轍,使得戰線恢復到出發點。

耗費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結果先勝後敗無功而返,這個結果是趙無法承受的。不但多年的積藏消耗一空,還會使得主戰派下臺,引發自己新的一場執政危機。所以現在趙儘管故都近在眼前,也知道收復汴梁所存在的巨大政治意義,卻不敢貿然渡河繼續北進,將這口肥肉吞入腹中。

不過要破解危機也很簡單,只要趙孟錦統領的東路軍主力能在敵援軍趕來之前皆滅南渡之敵,並迅速來援,敵軍也就只能望河興嘆了。而時間更為充足的情況下,自己還能有餘力去汴梁溜達一圈,順便再祭拜下祖陵,那這場戰爭產生的效益足夠自己受用的了。

可惜的是趙當前並不知道蒙元方面制定的應戰之策,他若是清楚真金採用了李謙的諫言,此刻只怕已經樂趴了,按捺不住要孤軍深入。因為李謙的計劃是建立在玉昔帖木兒軍團已經被圍殲的基礎上,將其視為死人,只想擋住宋軍繼續北進之途,並放棄了淮南地區,完全是採取守勢,似乎是被嚇怕啦!

當然這怨不得趙謹慎,也怨不得李謙膽小,因為當下雙方都是瞎子摸象全靠猜,誰也無法準確的判斷出對手下一步的意圖,所以皆採用了保守的策略,力求穩妥。可誰又知道趙心裡卻還藏著一個讓他心癢難耐的想法,折磨的他寢食難安,只盼著時間過得慢一些,敵援軍來的晚一些,江東戰事結束的快一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