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從兩人的申述中很快就明白了他們爭執的原因——斬獲的首級與所見不符。昨夜戰後因為擔心蒙軍會去而復返藉機進營,田忠並沒有下令出營打掃戰場,當然這不能說其過於謹慎,而是元軍經常會採用'反殺';戰術。

歷來戰爭往往是首級和軍功是掛鉤在一起的。畢竟在古代打仗,親手殺死的敵人首級是最好的證明自己軍功的證據。因而臨陣時有時會發生'殺敵一人,三、五十人爭奪';的現象,而蒙元就利用對手'專好爭功';的心理故意設下圈套,每每以數人為餌,誘使對方上前去爭功,其大隊人馬卻突然大隊一擁殺出,結果對手不僅一個首級都得不到,反而會遭到損失,甚至發生為敵所乘將營盤衝破的情況。

所以田忠在天亮後才命人出營打掃戰場,盤點戰果。結果只收取首級三十餘個,其中還有六個因為損毀嚴重,不被認定。而倪亮兩次戰鬥據其報告,共擊潰敵三個千人隊,燒燬輜重二十餘車,但收取的首級也只有六十餘個。

王應麟看過統計的戰果後,十分驚詫。產生這種報告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原因無外乎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將領冒功,謊報戰果;另一種就是負責驗收戰果的官員作偽,從中故意漏報或少報繳獲。但昨夜反敵襲戰鬥他是親眼所見,只是死在地雷和火炮下的敵軍就不下數百,因而認定是兵部司郎中曹誠故意壓低戰果,便與其發生激烈的爭論。

弄清了原委,趙昺也只剩呵呵了,因為在古代戰爭中,首級數與殺敵數,一直是有加大的出入。不僅當下發生爭論,甚至遺留到後世之中,他就曾在網路上與諸多人為此發生過爭論,有人認為史籍記載有誤;有人以為是史官皆是有節操之輩,絕不會隱瞞真相;還有人以為,既有武將從中作假冒功,也有皇帝好大喜功,故意為之;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掛起鉤來。

可爭論來爭論去,誰也不知道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何種模樣。趙昺還記的當時有兩個例子爭論的最為激烈:一個是唐代著名的奔襲擊潰戰,名將李靖擊破東突厥汗庭的陰山之戰,《舊唐書·李靖傳》記載其:"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大家皆以為其在領領兵一萬的情況下出擊,卻斬首一萬實在不合理,其中定然有假。

另一個例子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御駕親征,取得讓蒙古人多年不敢深入的"應州大捷"。結果雙方近十萬大軍打了一天,明軍才斬首十六人,己方卻傷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顯然,這傷亡數字怎麼看怎麼彆扭,於是便認為是士人們不喜歡朱厚照才故意抹黑他,或是以此作為朱厚照裝逼失敗的例證。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了趙昺多年,直到來到這個世界經歷過多次大戰後才明白,史書的記載雖可能有誤,但也不是錯的離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樣的首級能被計入軍功呢?在古代,可以被計入的首級,大多是在士兵們肉搏中所獲得的完整人頭,其他像是被火器打得稀巴爛的屍體,理論上是不能計入軍功之中。那些被敵人搶走的屍體,自然也沒法算。

考慮到冷兵器的殺傷效率,除非是圍殲或者擊潰戰,往往在戰場中能夠直接擊殺的敵軍數量都相當有限。而即使是圍殲和擊潰戰,士兵能夠獲得的首級數量其實也是相當有限。就李靖的陰山之戰,其實本事是相當著名的擊潰戰,而且李靖這一戰還"俘男女十餘萬",同時又是發生在人員較多的東突厥的汗庭,因此李靖所率的一萬精兵所達成的"萬餘級"斬獲率其實還是相當低了。

那朱厚照取得的應州大捷明軍面對蒙古人時的斬首數往往低得可憐,到底是明軍太不能打?還是蒙古人太能打?事實是另有其他原因,且比較復雜了。

以趙昺與在戰場多年的經驗來看,雖然在現代影視劇中,常常將古代戰場表現為相當混亂的混戰狀態。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上,這種情況其實極少出現。在戰場上大部分情況,都是兩方軍隊結成戰陣,在保持一定距離基礎上,透過弓箭互射,或以長矛進行互捅,所以現代影視劇中的戰場亂鬥,其實在歷史上是難出現的情況。

而最容易造成戰陣混亂的情況,是兩軍衝鋒太猛時所造成的所謂"推矛"現象,但即使是推矛,也並不會出現影視劇中那種敵我混雜的情況。因此古代戰場的情況,往往一方前進較猛時,會將另一方壓制後退。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前進的士兵,就很容易去捕獲對方來不及救助的受傷士兵作為俘虜,或者是割取沒來得及拖走的士兵屍體上首級。而被逼後退的敵軍,即使在後退過程中亦有機會殺傷對方士兵,但在對方長矛等武器的壓制下,也根本無暇去收割首級。

那麼蒙古人作戰方式並非大家以為的只是以騎射為主,而作戰時也非萬馬齊奔,一股腦的打馬向前,接近後以弓箭壓制敵方,並找出防禦的弱點,然後再一擁而上撞開突破口,從而破陣擊潰敵方的防禦。事實是蒙古騎兵的編制雖與中原王朝不同,但他們也講究小隊形相互配合。

蒙古騎兵接戰時,他們往往以三人為小隊橫向對敵。三人中間的是鉤槍手,裝備鉤鐮槍和弓箭,負責衝鋒突刺;右邊是騎射手,裝備腰刀和弓箭,負責先期投射殺傷;左邊是馬刀手,裝備腰刀及弓箭,在鉤槍手衝破敵人陣線後,協助鉤槍手跟進砍殺。

如果敵軍人多,蒙古騎兵才會避免正面接觸,用騎兵優勢將敵包圍後採用裹陣戰術,在環繞機動的過程中進行騎射殺傷。但蒙古人因為箭重,所以騎射距離並不遠,一般在二、三十步之間,最遠不會超過五十步。雖然距離很近,步兵在這個情況下也動彈不得,一旦陣型鬆動就會給蒙古騎兵可趁之機,只能默默堅持,因此古人說百騎可裹萬眾,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明軍人少的話,蒙古騎兵就會直接憑藉兵力、騎兵的雙重優勢對明軍進行衝鋒,在衝鋒過程中鉤槍騎兵雙手持槍平舉,傾斜前刺或者單臂夾槍衝刺;刀騎兵手臂與刀成直線前指,刀與馬頭平行;弓騎兵左手持弓右手撒放。

所以說蒙古騎兵進攻時不僅講究小分隊間的配合,也非只裝備弓箭和彎刀,還有長槍。而蒙古兵的長槍也很有特色,用的鉤鐮槍,一般長六、七尺,也就是兩米多點,可刺可砍,另一個作用就是還能很便利的勾走戰死同伴的屍體。

其實不僅中原軍隊注意搶救受傷的同伴,收斂戰死的戰友,遊牧民族同樣極為重視戰死者的遺體。蒙古兵作戰時一般會準備備用馬匹,少的一人雙馬或三馬,富裕的會一人五馬甚至八馬。而三人作戰小隊中,在戰鬥中如果有一人戰死或受傷墜馬,其餘空閒人有義務要及時搶奪軀體以免被敵軍割掉腦袋,否則會受到軍法的嚴厲懲處。

因而同伴重傷墜馬後,蒙古騎兵會用鉤鐮槍將同伴勾起,直接往多出的備用馬匹上一扔,撒丫子撩了,步軍是難以追上的,除非屍體自己掉下來,俗稱"撿屍"。當然除了懲罰之外,蒙古兵搶回同伴,或是屍體也是有物質獎勵的。如果你救了一個貴族,那麼回去之後就發達了,貴族會把自己的兵甲裝備戰馬錢財拿出來任你挑;救了普通人也不虧,被救的回去之後會把自己搶到的東西和家產拿出來跟恩人平分,如果搶回的是屍體,那就更爽了!

總之,強機動、嚴法規、高報酬,使得這套制度一直延續了下來,而對方士兵在戰鬥中也很難搶奪,以免在割腦袋時候被蒙古人趁機殺死,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即便在獲勝後一般只能撿來不及帶走的和中途自己從馬上掉下來的屍體割取首級,還要面對科道官嚴格的檢驗標準,因此自然不會有多少腦袋了。

趙昺由此想到在歷史記載上,往往苦戰一天,卻拿不到幾個首級的緣由,其結果就是被言官各種黑,連明武宗的應州大捷也被記載得那麼奇奇怪怪的重要原因。當下伴隨著火器在戰爭中的大規模的使用,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只計肉搏的首級斬獲率變得更低,基本可以媲美中彩票的機率了。

昨日的作戰,倪亮皆是採用奇襲作戰,講究的是快進快退,免得陷入敵援軍的包圍被反殺,因此即便在戰鬥中殺敵甚多,也基本沒有時間去從容打掃戰場,收割敵軍的腦袋。而防守大營的戰鬥主要是利用地雷和火炮的優勢,想想被命中者的屍體又會成什麼樣子,恐怕他媽都不認識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