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各位,今天又得暫時鴿了,兩章合為一章,字數不變,先湊個數,抱歉抱歉)

街道上火光衝天,一片混亂,那些原本護衛著朝鮮國王李棩馬車的禁軍士卒,方才被打了一個猝不及防,遲遲沒有辦法站住陣腳,被福昌君以及張炫一邊的士卒成功偷襲,損失慘重。

方才國王走上去的那個馬車,此時已經被燒得不剩下什麼了,眼看著為時已晚,士卒們軍心更是渙散,不知是誰先帶來一個頭,原本負責護送國王的士卒們一鬨而散,各自逃命去了。

此時鄭致和已經與金萬基一道,指揮著那些剛剛衝出府邸準備救駕的家丁們,放棄了去救那一輛已經幾乎被燒沒了的馬車,轉而將那些被嚇軟了雙腿的大臣們

“朝鮮”一詞本為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並成為其別稱。如高麗後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韻紀》中如此介紹本國:“遼東別有一乾坤,鬥與中朝區以分。洪濤萬頃圍三面,於北有陵連如線。中方千里是朝鮮,江山形勝名敷天。耕田鑿井禮義家,華人題作小中華。”[5]明太祖朱元璋賜高麗的詔書中寫道:“諮爾高麗國王王顓,世守朝鮮……”。[6]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李成桂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聖旨,定國號為朝鮮。[7]在莊重場合下,朝鮮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全稱,如“有明朝鮮國”[8],《江華條約》以後開始使用“大朝鮮國”作為對歐美日本的正式國號。[9]

因朝鮮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鮮”二字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箕子朝鮮、衛滿朝鮮等),所以過去的歷史學界一般習慣稱呼該朝代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但是韓國認為,所謂“李朝”或“李氏朝鮮”是日本人創造的貶稱,不應繼續使用,而應正名為“朝鮮王朝”或“朝鮮時代”,於是“朝鮮王朝”的用語從1977年由韓國國語國文學會開始提倡,到當代韓國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叫法。[10]後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使用“朝鮮封建王朝”取代“李朝”,作為對朝鮮王朝的正式稱呼。[11]

歷史編輯

朝鮮建國

主詞條:威化島回軍、朝鮮太祖、朝鮮王朝實錄

朝鮮太祖李成桂

朝鮮太祖李成桂[12]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出身新羅貴族。父李子春為地方豪族,任雙城總管府千戶。1356年,高麗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面參與抵禦女真族和蒙古殘餘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他調京任職,後到南方抵禦倭寇。[13] 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參與軍機中樞。[14]

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氾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禑王撤軍。但是,撤軍要求再次被拒絕,李成桂於5月22日自行決定開始撤退。這就是威化島回軍事件。[15]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崔瑩被處死,禑王被驅逐流放到黃麗府,[16]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後,將王禑和王昌處死並立王瑤為王。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後,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17]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17]李成桂還透過招撫、武力征服中國在朝鮮半島東北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後,倭患再度興起。

政變與鞏固

主詞條:第一次王子之亂、第二次王子之亂、朝鮮太宗

自從李成桂開創了朝鮮王朝之後,與明朝政府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係。並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儘管也發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尚算穩定。所以朝鮮王朝的前期被公認是朝鮮王朝的發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黃金時期。可惜的是,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幾位賢君之後,後世朝鮮的國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國之術,則伴隨著的便是黨爭的愈演愈烈與民生的困苦。這為後期朝鮮的吏治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第一次王子之亂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

朝鮮太宗李芳遠

朝鮮太宗李芳遠

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遊說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18]。李芳碩在建立國家意識形態、法制法規基礎方面貢獻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為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援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並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動軍事政變,率兵衝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十七歲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另一異母弟弟、年僅十八歲的撫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時被殺。得手之後,李芳遠率軍又殺入了開國一等功臣、封號奉化君鄭道傳家中。五十六歲的權臣鄭道傳此時正與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談,被亂兵砍死。史稱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難[19]。

第二次王子之亂

恐於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並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後便遷都回開京。建文二年(1400),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開國功臣之一的樸苞與李芳幹策動變亂,矛頭直指掌權者李芳遠。李芳遠掌握下的定宗大王,唯李芳遠馬首是瞻,李芳遠權勢的滋長,刺激了李芳幹的野心。李芳幹不顧勢力的懸殊,決心與五弟決一雌雄。李芳幹趁兄弟狩獵之機,動員私兵加害李芳遠,但是異謀早已為李芳遠的鷹犬所偵知。李芳幹無奈只好提前起兵,上王與定宗一再下諭勸阻無效。李芳遠側李叔藩、李芳幹側孟宗、李成奇在開城竹善巷一帶爆發巷戰,李叔藩射死李成奇,李芳幹軍奔散。李芳幹勢窮北奔,最後解甲臥地就戮被擒,流放兔山巷[20]。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後,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後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於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後的六年。樸苞之亂後,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20]

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徵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於是太宗開始釋出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解散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將兵權收歸中央。[21]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並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釋出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透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後,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後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於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後的六年。樸苞之亂後,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20]

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徵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於是太宗開始釋出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解散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將兵權收歸中央。[21]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並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釋出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透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後,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後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於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後的六年。樸苞之亂後,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20]

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徵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於是太宗開始釋出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解散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將兵權收歸中央。[21]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並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釋出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透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