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交相輝映

“蜀學之論,與諸派之別,在於重情。至理而不近人情者,如月圓而皎,美則美矣,卻無實用。人慾而合情者,雖如牛閫之泥,亦足肥田。”

“是故不近人情者,不是天理;不傷人情者,不是惡欲。”

“至於你說的夫妻為天理,納妾為人欲,從蘇油的理解來說,則是另外一番理解。”

“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體近人情的天理。”

“從這上面講,妻於夫獨愛,奈何夫與妾分寵,這便是辜負人情。至於好色無厭,更是下作。”

“人有愛美之心,這是天理;但是因為愛美便要千方百計的佔有,甚至不惜給別人造成傷害,這就是人慾了。”

“說到美食,蘇油就更加有發言權了。追求美食,我不認為是惡欲。”

“蜀中醬油,豆瓣,豆豉,酸菜推廣開後,諸多以前人人避之不及的東西,翻成佳餚。一頭豬的產出,比以往多了幾乎一倍,如何能說沒有用呢?”

“真正的人欲,不在食物是否精美,穿著是否華麗,而在於主人對天下的貢獻和付出,匹配不上那份精美和華麗!”

“唐太宗喜好駿馬蒼鷹,會遊狩獵;遼朝諸君,亦是如此。但兩者可能相提並論?”

張載沉思半晌:“此論倒是合乎情理,然而如此說來,人人追求鮮衣美食,珍玩美器,這不是爭鬥之源?離上古之治,豈非日遠?”

蘇油說道:“當堯之世,草屋而葛衣。”

“當舜之世,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

“當禹之世,始有金鼎。”

“再論三代之前,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民茹毛飲血,弱且病。有聖人作,鑽木以取火,得熟食而使健,又制網得漁,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民乏穀食,有聖人作,制耒耜、種五穀、嘗百草。飢有食,病得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神農氏。”

“是故三代之世,所盛者德,王以德致天下。非以工技物產稱焉。”

“夫子所稱者,乃政治清明,人情敦睦,治者以天下為公,受治者忠勤己任。”

“如果不加辨識,還想著飯粗糲,住巢屋,採草度日,卻又是買櫝還珠,泥古不化了。”

“治政之難,其在使民豐足,而德近上古乎?”

張載喃喃道:“情為理之始,亦為欲之始;立天理,去人欲,以致絕情;而情不可絕,故只能體近人情,即近天理……”

蘇油補充道:“以他心為己心,即體近人情天理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讓最大多數的人完其命而不覺缺憾,守其性而不覺拘束,得其教而不覺厭煩,是為中庸。”

張載感慨道:“明潤年紀雖然幼小,但是與義理卻是思之甚深,都說蜀中文士多文辭而少義理,如今看來,所言不實。我還有一個問題請教。”

蘇油躬身道:“不敢,還請先生道來。”

張載說道:“君子小人,能否共立於朝?”

這話如果是別人問出來,蘇油肯定會懷疑其用心,不過張載問出來,那是真心追求學問。

蘇油也不避諱,這本身就是他今後立身處世之道。

於是直言道:“先生的元炁說,可已大成?”

這是關學的核心內容。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其基礎是物質還是精神,這是哲學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每個哲學家必須回答的問題。

張載認為,炁,可以用來表述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質運動基本狀態,不論聚為有象的“有”還是散為無形的“無”,究其實質,都是“有”。

而“無”,則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實際上不存在,所謂“太虛即炁,則無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就是炁本論。

由此便發展出物質永恆論——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萬物的基始是炁,所以一切萬物都是由炁轉化而來,形態萬千的萬物,都是炁的不同表現形態。

炁作為宇宙本體,是永恆存在的,只是存在形式在不斷變化,以不同的形式表現。

物質本身的消滅,生成和轉化中,並不存在炁的消亡——這就是“炁為本體”、“炁化萬物”、“炁無生滅”。

這種關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物質的永恆性思想,在如今是相當先進的。

有了炁本論打底,按照哲學思路,接下來就該解釋其運動,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了。

張載認為,炁的本然狀態是無形的太虛,炁的基本特性是運動與靜止,炁在不斷進行“鬱蒸凝聚、健順動止”。

萬物生死動靜的改變,都是炁變化的體現和結果。

之所以會這樣,張載認為,是因為太虛之炁為陰陽之二炁合和體的緣故。

陰陽未分的渾沌狀態,即太虛,也稱之為元極。

後邊的理論大家就熟悉了: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互動變化而生萬物。

陰陽二氣處同一個統一體中,既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相互激盪,又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生髮。

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二氣的這種關係的運動變化,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動力。

這其實就是辯證法,張載用了精闢的言語來總結——一物兩體,動必有機。

這是關學的哲學基礎,後邊還有由此發展出來的認識論,人性論,形成了較為嚴密的哲學邏輯。

其中的認識論,廣泛闡述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

所以那些聲稱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牛人們,蘇油不知其是學問不夠,還是別有用心。

張載不知道蘇油對自己的學說還頗有研究,有些驚喜:“愚思所得,明潤亦曾聽聞?”

蘇油笑道:“關於這個,蜀學也自有一套解釋,其基礎是來自天師道關於化學的研究。”

“炁這個字,和氣通用,但是我們不行。氣已經被我們用於表述物體的一種狀態。用來指那些無形狀,有體積,可壓縮和膨脹的流體。”

“氣體與液體一樣,都是流體:它可以流動,可變形。但與液體不同的是,氣體可以被壓縮膨脹。假如沒有限制的話,氣體可以無限膨脹,其體積不受限制。”

“而元炁,是中國古代就有的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說文》有道:元,通‘原’,始也,指天地萬物之本原。”

張載不由得有些好奇:“蜀學的物質狀態有那些?”

蘇油笑道:“固態,液態和氣態。”

心裡還有一個離子態,不過現在跟張載說不著。

張載又問道:“那蜀學認為的物質本原是什麼?”

蘇油說道:“就是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我們稱其為原子。單種原子構成的物質,則稱為元素。經過天師道的不斷研究,已知的元素,如今大概有三四十種了吧。”

說完將蜀學的那一套搬了出來,與張載進行討論。

張載聽得入神,最後問道:“你們對物理,究求到如此細緻的地步了?”

蘇油自失的一笑:“慚愧,正是因為過度講究格物,蜀學在義理哲思上便有所欠缺。對於關學在這方面的思考,蘇油是非常佩服的。”

“關學,用炁來表述宇宙本原,比我們用原子來表述物質本原,似乎更加合理。因為在化學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規律,就是元素的質量,各有不同。”

“我們懷疑,元素應該還能細分構成,細分成更加基本的單位,元素質量,性質的不同,可能就是構成元素的基本單位的多少不同。這種基本單位,或者就是先生所說的——炁。”

“然而還是那句話,未經實證,只是猜想。”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