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在邊鎮中的影響力何治勝是太有體會了。

西北四鎮加上大同,可以說已經成為馮家的基本盤。

如果再要加上算是馮家底細的尤氏兄弟控制的薊鎮,以及已經有相當影響力的遼東,可以說九邊除了山西鎮和宣府鎮馮家影響力略遜外,真的是枝蔓攀延,走到哪裡都能有親朋故舊了。

但這種影響力又是不顯示山露水間實現的,甚至馮唐還對朝廷明顯一些打壓和忌憚的動作表現得泰然處之,讓去榆林就去榆林,讓當三邊總督讓去遼東就去遼東,甚至再回三邊就回三邊,免了三邊總督也就免了,毫無怨言。

這番表現讓朝廷都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

雖說以文馭武是大周國策,也是限制武人可能膨脹野心的必要舉措,但是在馮家一門三房單傳,馮唐只有獨子,且獨子明顯走了文官路時,還是否有必要這般限制打壓,還是在朝中引起了一些爭議的。

從武人角度來看,朝廷這麼做是很傷武人心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即便是原本沒有那份心的,現在看到這種形勢,肯定多少都有些異樣心思了。

當然還不至於說到造反那個層面上,但是對文臣,對朝廷的不信任,卻是武人們根深蒂固的認識,所以當真正打仗的時候,文臣要駕馭武將,選擇餘地就相當狹窄了。

像孫承宗和馮紫英這種知兵的文臣還行,但是像楊鶴這種沒接觸過兵事的文臣就夠嗆了,哪怕是柴恪、熊廷弼這種對軍務有一定知曉的,那在打仗的時候也需要有合適的武將支援配合,否則就難以打出漂亮的勝仗。

像柴恪平定寧夏叛亂時是遇上了馮唐這種主動願意配合的武人,打得還算過得去,熊廷弼知兵,但是在武人中的信任度不足,所以在播州之戰中打得踉踉蹌蹌,不太順利,一直拖了兩家才算了結。

袁可立的情況也差不多,知兵但在武人中缺乏足夠的人脈和威信。

武人們在配合打仗的時候都下意識地要留一手,以防被這些文臣給構陷或者下套,或者說最後打得不好當替罪羊。

這種情形下,根本就沒法發揮出軍隊的最大戰鬥力,內訌內耗扯皮嚴重。

在馮紫英在陝西在遼東時這一類情況就根本不存在,令行禁止,將士效命,所以打起來也是全力以赴,戰鬥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正因為如此,馮紫英雖然年輕,但是作為兵部右侍郎,在武人心目中卻算是自己人,值得信任。

一來本身就是遍地武勳貴族出身,自小在邊鎮長大,二來參與了多次戰事,表現可圈可點,而且能夠和武人打成一片。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馮紫英待下恩威並濟,獎懲分明,尤其是從兼任兵部右侍郎去陝西開始,就不遺餘力提拔親近和信任看重的武將,這方面更是贏得了武人們的一致認同。

無論是和馮紫英熟悉不熟悉瞭解不瞭解的武人,都最為看中這一點。

聽你命令,替你賣命,打差了不說,如果打好了,都還不能得到獎賞,那這種上司就該理所當然的拋棄。

但如果每一分功勞都能被上司替你去爭取一分獎賞,而有責任又敢大力擔當,這種上司最是受人追捧和尊敬。

憑著這一點,馮紫英雖然在兵部裡邊比起那些個員外郎都要年輕太多,也和那些曾經帶過兵出征的文官資歷相差甚遠,但論受歡迎和信任程度,卻是排在最前列的一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何治勝在西北就有深刻感受,進了京之後就更直觀。

何家雖然也算是十二侯之一,也算是日益被邊緣化的武勳,但比起四王八公來說,又要好得多,特別是何治勝本身就是庶子,沾了何姓,卻沒有獲得太多資源,否則也不會被打發到甘肅鎮那種窮鄉僻壤去。

機緣巧合搭上了馮紫英這條線,一躍進京擔任勇士營的指揮使,頓時成為京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何家也是對其刮目相看,諸般追捧反而讓何治勝越發冷靜,他很清楚這一切來自於何人。

馮紫英手中並非沒有可用之人,他在陝西那兩年很是在衛軍體系和歸順叛軍體系中擢拔了一批人物,再加上馮家在大同與寧夏、榆林鎮的人脈,可用之人甚多,但馮紫英點了自己,何治勝就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勇士營大部分兵力原來都來自京營,其中兵員以保定、鎮定和保安等府州為主,順天府和永平府也有一部分,但此番按照大人的要求,卑職先行進京,在三個月內陸續從甘肅鎮和陝西衛軍中陸續調換了接近兩千人,基本上實現了大換血的目的,……”

這也是當初馮紫英力推的,京營、上三親軍之間中基層軍官和士卒都進行大輪換,尤其是從地方進京的,則可以帶部分老部屬進京。

能從地方進京任職的,基本上都是馮紫英專門審查過的,過得了硬,自己能夠掌握的,才能有此特批。

像王成武、趙千山、何治勝、許朝這些人都是得了自己的授意,帶兵入京,因為正處於那個特定時間節點上,所以才能得逞,若是現在便無此可能了。

“調整是應有之意,你和子儀配合得怎麼樣?”

馮紫英漫不經心地問道:“江超武呢?”

勇士營何治勝是指揮使,江超武是指揮同知,從神樞營過來的,而馮子儀是指揮僉事,龍禁尉過來的。

哪怕是馮紫英很想把上三親軍打造成為一隻只聽命於自己的鐵軍,但他也知道不可能,而且那樣更犯忌諱,不僅僅是犯天家忌諱,也會犯內閣忌諱,所以指揮使和指揮僉事是自己的人,指揮同知則是從神樞營來的,具體江超武背後有什麼關係,他也不是很清楚,也懶得去搞清楚。

若是何治勝有馮子儀的配合都還不能控制住勇士營,那他這個指揮使就真的該下課了。

“子儀很好,做事老練有分寸,和卑職配合十分默契,至於超武麼,還行吧,他是走了道甫公的門路,不過也算明白事理,知曉輕重,……”

何治勝輕描澹寫地點了兩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