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具、鍛體之法、弓騎兵飛鳶戰術迅速在全軍普及,作為創始人,楊翼飛的大名也迅速在軍中流傳開來。

要知道,楊翼飛獻馬具,創新操練之法,創造新戰法,其意義可不僅僅是強國強軍,對大秦將士來說,更是提升了他們的生存機率,可以有效降低傷亡率,這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

而楊翼飛在沒有上過一次戰場的情況下,短短兩個半月從一介黎庶升到十二級左更爵位,也成了一個傳奇經歷,在軍中廣為流傳,激勵著大秦將士踔厲奮發。

用句比較時髦的話來說,楊翼飛成了大秦的明星將領。

只不過其他部隊終究比蒙家軍起步晚了,當戰爭的號角吹響時,其他部隊的弓騎兵才剛剛組建起來,尚未經過操練,暫時還未形成戰鬥力。

是以這次出征,楊翼飛這一曲弓騎兵便是獨一份,所有參戰部隊,將親眼見證弓騎兵部隊的輝煌。

在始皇觀摩新戰法後的第三個月,邊關傳來軍情,羌、月氏、烏孫等狄戎,糾集大軍二十萬,進犯大秦隴西、北地二郡。

隴西郡與北地郡緊鄰,範圍包括後世甘肅省天水、蘭州、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等地區。

此二郡地處渭水上游,距離大秦首都咸陽不過六百裡路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乃兵家必爭之地,若隴西、北地二郡被攻破,咸陽危矣。

如今這個時代,秦軍總數在九十萬左右,其中三十萬由蒙恬、扶蘇率領,駐紮在北方,擔負主持修築長城,抵禦大秦目前的主要敵人匈奴的重則。

四十萬由任囂、趙佗等將率領,駐紮在南方,震懾百越遺民與夜郎國等蠻夷的同時,全力開發南方地區。

十五萬分佈於西方與西北方邊鎮,負責抵禦西域諸狄戎,東部是海洋,如今這個時代還無須考慮來自海上的敵人,是以東方駐紮的軍隊不多,且大部分是當地官員自行招募的郡兵,主要作用是清剿賊匪。

剩下五萬便是大秦最精銳的咸陽衛戍軍了,三萬蒙家軍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乃大秦的國之利刃。

另外兩萬衛戍軍由一個叫徐貴的將軍統帥,主要職責便是鎮守咸陽,護衛咸陽宮安全,戰鬥力雖稍稍不及蒙家軍,卻也同樣十分精銳,士卒全都是立過軍功,有爵位在身的。

駐紮在隴西郡的邊軍有五萬,蒙家軍接到始皇詔令:即刻趕赴邊疆,與邊軍將士配合,擊潰進犯之敵。

楊翼飛其實有些不明白,大秦版圖那麼大,始皇為什麼非要將首都置於距離邊疆那麼近的咸陽。

或許這也是始皇的一種自信與自負吧!他堅信區區狄戎,絕不可能突破大秦邊軍的防線,進逼咸陽。

當然,他也的確該有這樣的底氣,事實證明,別說他活著的時候,便是他賓天多年後,西域狄戎也從未能踏入過大秦疆域一步。

所以五萬邊軍加三萬蒙家軍,八萬人馬面對二十萬敵軍,始皇的詔令是“擊潰”二字,而非“抵擋”。

……

蒙家軍大營校場,蒙毅立於點將臺上,目光掃過麾下已經整裝待發,士氣高昂的將士,高聲喝道:“諸位將士,自我大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來,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可謂武功赫赫,軍威煌煌,八荒六合無不忌憚我大秦鐵蹄。”

“今有狄戎自西而來,犯我邊疆,侵我國土,流毒百姓,本將軍問你們,該當如何?”

“殺殺殺”

眾將士連呼三聲殺,待喊殺聲落下,騎著戰馬,立於弓騎兵最前方的楊翼飛突然舉拳喝道:“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

他話一出口,身後弓騎兵立馬狂熱的跟著喊道:“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

聽到他們的話,其他部隊也自發的跟著喝道:“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

這卻是楊翼飛臨時起意,絕沒有事先“排練”過,是以剛開始將士們聲音還不太齊,是一片一片陸續跟著喊起來。

喊得幾聲後,所有人的聲音終於齊了,這短短的一句話,卻讓所有將士熱血沸騰,士氣頓時達到了巔峰。

蒙毅與他身後的南宮彥目光中充滿激賞的看向楊翼飛,好一個“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此話必將載入史冊。

“鏘”

待將士們聲音整齊的連喊九遍後,蒙毅拔劍出鞘,霍然斜斜刺向西方的天空,場中立刻安靜下來,只剩下蒙毅一人的聲音迴盪在蒙家軍大營:“蒙家軍,出征。”

各部曲有序踏出營寨轅門,黑色洪流朝著西方奔湧而去,西方狄戎終將為他們侵犯大秦的愚蠢行為,付出血的代價。

……

楊翼飛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領兵出征,在鹿鼎世界,他沒有與大部隊一起,基本上都是殺單線。

戰爭是對一個國家國力的最好體現,行軍路上,楊翼飛見識到了大秦那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難怪當年大秦舉兵六十萬攻伐楚國,整整兩年,六十萬秦軍就從來沒斷過糧,有這樣的後勤保障機制,能斷糧才有鬼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原來大秦在還沒有統一六國前,就為了供養數目龐大的軍隊,修建了大量大型糧倉,並設立獎勵機制,鼓勵當地百姓勤於耕作,還設律保護耕牛。

之後每攻佔一個地方,便會將那裡經營成一個大糧倉,發配那些有罪之人前去耕作。

可以說,大秦處處皆糧倉,由於糧食非常充足,直到始皇賓天,大秦滅亡,這些糧倉依然還在,卻便宜了劉邦項羽這倆貨,當然,最終是便宜了劉邦。

正因為有這些糧倉存在,大秦軍隊行軍時,根本不存在什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只需大秦的後勤部隊算好距離,待作戰部隊到達一個位置下營時,督糧隊便已從附近的糧倉中將糧草運至。

這樣的後勤保障機制,可謂相當的先進了。

另外,大軍行軍與尋常趕路不同,因為“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

意思是說行軍的關鍵在於保持合理的速度,保證將士的飲食適度,保持將士充足的體力。

所以“凡軍行在道,十里齊整休息,三十裡會乾糧,六十裡食宿”,也就是說,一天行軍六十裡,就需要讓將士們吃飯睡覺了。

換言之,行軍路程便是“軍用時間”,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休息,都是按照走了多少里路來決定的。

關於這些古代行軍打仗的知識,楊翼飛基本上不懂,經過這次出征,他卻是學到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