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5年,夏。

將袁譚這的首席謀士弄到手後,邵曉瑜並沒有半分消停。

或者應該說,來自各地的明槍暗箭,讓她就算也想消停也沒辦法。

明槍,指的是坐擁司州、近日來多番想要北伐的曹軍。

兩年前,在益州軍協助下順利重新奪回長安的曹操,此時可是磨刀霍霍向袁譚。

在他想來,自己的心腹大患袁紹逝去後,北方的只剩下幾個沒什麼能耐的小崽子而已,而且他的情報還顯示,他們袁氏兄弟彼此之間有些齟齬不是鐵板一片。

不趁著袁紹勢力四分五裂之際進攻,更待何時?

至於暗箭,說的則是想重新統合自家老爸的地盤,對於他治下的青州多番出手的袁尚。

繼承袁紹位置的袁尚在進行調查後,已經瞭解到自己這位置來的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再加上,此刻河南一脈的名士集團,又通通倒向了袁譚那邊……

對於要兵有兵、要人才有人才的袁譚,袁尚會擔憂的想除之而後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總之,有了他們的參與後,邵曉瑜在袁氏的這段時間,日子過得不可謂不精采。

不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危機就是轉機。

隨著一件件看起來特難解決的麻煩事,一個接著一個在邵曉瑜手中化於無形,她在袁譚部將中的地位也漸漸地水漲船高了起來。

當然,對於她這個空降兵可以平步青雲這事,河南士人集團非常看不順眼。

他們放棄了袁尚那條輕鬆的路,跑來投奔袁譚不就為了個從龍之功嗎?這個趙尹是哪蹦出來的坑貨?

甚至,辛毗還多次向袁譚進讒言,想要讓自家主公的目光重新放回他們這些老臣身上。

若是邵曉瑜一直默默無為,或許他這一計還有可能成功,但邵曉瑜可不是個平庸的人……

一場又一場的勝仗,一次又一次的妙計連番出現下,辛毗到了後來也乖乖閉嘴,不再多言。

沒辦法,若是雙方差距並不算太遠,那他們或許還可以想辦法急起直追,可那兩年不到就已經寫下赫赫戰功的成績單擺在那,他他要是再多嘴,不就是自找麻煩嘛!

反正,至少這人不愛追名逐利、不愛權勢,而且有個智者幫助,袁譚的勢力也比較穩當……

至少,大樹底下好乘涼不是?

沒法順利扳倒邵曉瑜的辛毗,這時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總之,有了大筆錢財、上等裝備作為敲門磚在前,大量功績在後的邵曉瑜,在袁譚這混得可說是好到不能再好。

好到什麼程度?這麼說吧,恐怕就連她現在說投降曹操會對未來比較有利,袁譚也會開始考慮這事的可能性。

嗯?說這事做啥?

說這事,就是因為袁譚即將有大動作了。

在邵曉瑜的建議下,袁譚在發兵西進之前,先是用許多糖衣炮彈轟炸了自家的二弟、袁熙。

──先安內後壤外,為了避免他們攻伐袁尚之際袁熙會趁機搗亂,袁譚給了許多幽州極缺的衣物、糧草,以換取對方的作壁上觀。

想當然啦,對於這種好事,袁熙又怎會拒絕?

反正無論自家兩個哥哥怎麼爭,幽州這個彈丸之地,他兩都不會感興趣;既然如此,只要他們能阻截曹操北上,那冀州之主是誰於他又有什麼差別?

勸服袁熙一事完成之後,袁譚接下來要幹的事,自然就是準備往鄴城發兵,把袁尚從那個位置上拉下來了。

……

“趙軍師,此次你不隨軍?”

“恩,給我留五萬兵馬,我守黎陽。”

“你是說?”

一開始,對於邵曉瑜不願意一同前往攻打鄴城一事,袁譚其實是頗有微詞的。

他可不會蠢到真的以為,這兩年下來他們戰無不勝,會是自己的功勞……

這一次西進,他們可是奔著打下袁尚去的,若是軍師不在、他心裡發慌啊!

“主公且看。”

邵曉瑜指著地面上那個簡略的沙盤,把天下大勢跟袁譚好好分析了一陣。

“儘管如今圍繞司州的,除了我們之外,還有據西北涼州的韓遂、幷州的陳峰、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以及揚州一塊的孫權,可是對於司州有即刻威脅的,如今卻只有我們而已。”

“在上次徵西將軍的受封后,韓遂已經明顯無爭霸天下之意;而陳峰、劉璋經上次長安一戰,如今處於互相提防狀態,不可能輕舉妄動;荊州劉表雖手握重兵,可這些年來從不主動出擊,可見他也只是個偏安一隅的梟雄;而孫權雖然兵力眾多,可孫策死後,江東有些地方有些不穩,他的能力又與比其兄差了不只一截……從上述幾點來看,曹操若是不將北方一統,他絕無可能放心南下。”

說到這,邵曉瑜頓了幾頓,仔細觀察了下袁譚面上的神情。

確定他能理解她的話之後,她才繼續解釋道:

“若順利的話,此役過後鄴城便會落入主公手中,屆時河北一帶將重歸一統……這事,袁尚知道、袁熙知道,你知、我知,可曹孟德亦知!試問,若主公站在曹操之位,在這緊要關頭會有何打算?”

“趁勢北伐。”

“是極!”

說真的,若歷史車輪滾到後面、對玩家局限性不如副本前中期那麼高時,要邵曉瑜在三國中選一個人來輔佐成就大位,那她絕對會選擇袁譚。

別誤會,不是邵曉瑜看他帥、也不是看他有明主之姿,她看中的是袁譚的自知之明。

在三國這個朝代中,武力、統御、智慧、魅力比袁譚高的人,可以說是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可要真像找出袁譚這樣願意‘聽人言’的勢力主,絕對沒有幾個。

當然,嚴格說起來,這種特性並不能算是優點,甚至說袁譚這樣是‘優柔寡斷’的弱化版還比較準確。

然而,於邵曉瑜而言,這種有一定思考能力還願意受她‘指導’的勢力主,卻是再適合她不過──拿不定主意是容易被小人拐偏沒錯,可是要是指導的擁有先見之明的謀士,這事反倒成了大好事,不是嗎?

可惜,邵曉瑜並沒有在最後爭霸的慾望,所以袁譚註定是個悲劇……

恩,這些後話暫且不提,現在先把話題拉回來。

“行吧,便依軍師所言,黎陽還有勞軍師了。”

“應該的。”

自家軍師都把都話說開了,袁譚哪還會死腦筋?

打敗袁尚、奪回大位是他所願,可曹軍趁機渡河、直取黎陽的可能,他也必須要防備。

而既然邵曉瑜都親自請命要防守曹操了,那他哪還有什麼不允的?

反正,以他們如今將士的實力、裝備的精良程度來看,攻破鄴城並不會是太難的事……

啊?袁譚軍隊的整體實力啥時如此進步的?

要回答這問題,就要把目光放到邵曉瑜身上。

這幾年中,邵曉瑜在袁譚這,可不是只有忙著處理對外的事物而已。

對內,無論是糧食的安排、兵士的訓練,乃至於陣行的佈置、裝備的維護,每一個細節她都是親力親為的安排。

千里之提潰於蟻穴,袁譚後來之所以會落得那麼慘的下場,除了跟袁尚、曹操的步步進逼有關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底下的軍士,被士人集團那些尸位素餐、只顧著爭權奪利的那些蠢貨給搞壞了大半!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邵曉瑜對於軍紀二字可是非常看重。

因此,如果說當初袁紹大軍的兵力是只有60分的話,那此刻袁譚守下的兵,約莫是在80分左右的水平(恩,順便說明下,皖城那頭的守軍跟大喬身邊的衛士,水平約莫洛在在90分以上,畢竟有天之驕子的操練後,實力只會高不會低)。

在人數相當的情況下,即使面對的是據城而守的袁尚,袁譚的軍隊想要取勝而歸也絕非難事──袁尚從自家老爹接過來的那些、將將及格的將士放到現在,究竟還有沒有60分,可不好說啊!

總之,跟袁譚談妥後,在此次行動內邵曉瑜負責的就是守衛黎陽。

……

邵曉瑜不知道,在她忙著應付曹操的時候,三顧茅廬的故事正在提早發生著……

儘管在現階段,玩家對於歷史車輪的傷害還是很有限度,可一些事情在玩家動作的影響下,終究還是開始偏離軌道了。

當然,這些情況並非是玩家直接影響,只是始智在計算過後,覺得優先作遠比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意外’好,所以才提前觸發的。

當然,袁譚之所以會點頭那麼快,也跟經過邵曉瑜加強訓練過二年的將士不無關系。

既然以他們如今的軍力攻伐鄴城並不算難事,那與其讓她跟著看戲,不如留她在黎陽做個保險。

──對於動向未明的曹操,袁譚此刻的內心深處仍舊是頗為畏懼。

嗯?這些年不是守得很好嗎?他怕什麼?

袁譚這人沒什麼本事,可是有的就是自知之明。

在接連幾場跟曹、袁尚的對局中,好幾次他看起來都該追擊、或者是撤退的時候,邵曉瑜都沒有動,而後續對方伏兵撤退、或者是虛張聲勢被識破之際,她才給了新的指揮出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如果這幾場讓他自己親身上場,早就把自家的兵馬給敗光了!

軍隊的硬實力夠卻沒有足夠聰明的頭腦來指揮,那也不過是枉然。

因此,既然邵曉瑜提出了留在黎陽的請求,那就代表著曹操這次絕對會趁機北進。

以過去經驗來看,若想要萬無一失,最好就是順著邵曉瑜的安排來幹。

袁譚不清楚,但邵曉瑜可是已經從情報中得知,他們要西進的訊息已經被曹營知曉了。

為了兩兄弟聯盟抗曹的情況太早發生,邵曉瑜決定留守黎陽,在離開前再好好賺上一筆。

河南袁譚,河北袁尚。

守在黎陽的袁譚,因著除了得應付南邊的曹操大軍外,還得小心別被自家兩個好弟弟暗算。

這些日子以來,要不是有邵曉瑜這狗頭軍師拼命的在出謀劃策,那袁譚恐怕會跟歷史一樣,在袁尚、曹操的兩面夾擊下,做出投靠曹操的決定。

當然,現在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就是了。

邵曉瑜在黎陽的這兩年,可不是出一張嘴而已。

雖然為了避免身分洩漏,她不能把訓練皖城將士的方法拿出來,可是她可以調整操練時間表、以及增加將士們的‘戰鬥常識’啊!

陳壽所寫的《三國志》裡諸葛亮傳也自然有了這麼兩句簡單的十個字:先主遂諳亮,凡三往乃見。人都說《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偽。不過老羅將史書上的十個字硬是擴充套件到了6000多字。如此的文學高手,讓人佩服不已。但虛幻仍然是虛幻。劉備尋訪諸葛亮是在陳壽出生前20多年的事情了。陳壽又怎麼能知道劉備就一定是三往乃見呢?

有人說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上面寫了這麼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還有人說了,三國人魚豢《魏略》一書中也說到劉諸相見,但不是三往乃見,而是諸葛亮主動去見劉備,文字較長,大概是這樣說的:「劉備屯兵於樊城。這時,曹操方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到曹操就要攻擊荊州。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乃北行見劉備。備與亮初次相見,又以其年小,以諸生對待之。諸葛亮透過談論對當時政局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他的冷淡態度。最後,才『以上客禮之』。」

同時西晉司馬彪《九州島春秋》也作過相同的記載。和《魏略》差不多。

這樣上面就有三份不同的史實資料,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呢?幾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第一篇《出師表》比較可靠,畢竟它是諸葛亮手寫的第一筆材料,陳壽的《三國志》也是照它的模式寫的。當然也有少數人認為,正因為它是當事人寫的,所以不排除諸葛亮有這種企圖:故意歪曲他和劉備初次相遇的真相,藉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時候當事人除了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無對證。不過從歷史上來看,後者幾乎是沒有根據的,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思想還沒有墮落到那一步。但是《魏略》所言也並非是民間偏聽偏信的無知妄言,而且所說的也符合當時劉備和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為舉止。到底怎麼樣的才是歷史的真相呢?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