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門樓,晨鐘敲響,聲音不疾不徐,共敲了十九下,喚醒了這座沉睡的邊城。

今日,是金刀王李秋衣大喪之日。

整座隱陽城籠罩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之中,這座久經戰亂的城池,今日要送走他們的英雄,也送走了這個英雄的時代。

城內的店鋪、攤位都關上門,家家戶戶門口掛起了白燈籠,人們麻布素衣,自發走上了街頭,在城門前排起了長隊,一直沿著長街綿延數里。

一名少不更事的少年,感受到這悲涼的氣氛,問道,“阿爺,這身麻衣穿在身上,很難受哩,咱們家裡又沒有死人,為什麼要穿成這樣?”

那中年漢子道,“今日,是咱們隱陽城的英雄,老城主出殯。”

少年道,“城主不是李仙成嘛?昨日我還見他在醉仙樓飲酒哩!”

中年漢子搖了搖頭,道,“你記好了,咱們隱陽城只有一位城主,那就是金刀王李秋衣!”

少年撇撇嘴,很是不以為然,從懷中拿出一串糖葫蘆,偷偷的舔了幾口,在他的世界中,沒有什麼是比這串糖葫蘆更重要的事物了。

忽然,他聽到旁邊有人失聲哭了起來。少年認識他,是城內招商錢莊的大供奉,此人姓王,打得一手好算盤,人稱金算盤,平日裡見他都是繃著一張臉,今天竟失態了,少年有些幸災樂禍。

“王供奉,你怎得哭了?”

那王供奉道,“三十年前,我來到隱陽城,走投無路,跑到了城主府去偷竊,被李城主抓住,本來以為這一輩子就完蛋了,李城主沒有懲罰我,反而讓我去招商錢莊做了學徒,這三十年來,我無一刻不牢記城主對我恩情,在錢莊幹了三十年,一筆賬也沒有出過錯!今日,李城主駕鶴仙去,不勝悲痛!唉!”

另一人也道,“承蒙老城主恩惠,我劉長巾本是城主府的佃農,當年家裡的得了怪病,花光了家裡積蓄,連租子都交不上,老城主不但沒有收回地,找了大夫幫我家裡的看病,免了我三年租子,這等大恩大德,我劉長巾記一輩子!”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隱陽城內的每個角落,人人都念記著李秋衣當年的好,他不但是隱陽城的城主,是這座城市的英雄,也是這四坊之中一個尋常的普通人。

當年的李秋衣,並不如現在李仙成那樣高高在上,像每個隱陽人一般,每日裡提著金刀,拎著一壺赤水酒,足跡踏遍了每個街頭,尋常百姓見到他,也都是親切的打個招呼,坐下來聊兩句家長裡短。

誰家娶妻生娃,誰家母豬生了崽,他都能高興半天。若是遇到幾個少年郎,跑到他身前向他討教刀法,他毫不藏私,悉心指點。

在亂世之中,他率領隱陽義從,南征北戰,將十九城納入隱陽管治。

在太平盛世,他掛刀而去,悄然隱居在蘇州城的一個酒肆,當壚賣酒,從往來西邊商旅口中,打聽著隱陽城發生的故事,默默守護十九城。

今日,終於到了他與隱陽城告別的日子。

趙攔江一夜未眠,等到天色拂曉,他緩緩捧起了李秋衣的骨灰,放入了一口普通的棺材之中,這口棺材是城東李木匠連夜趕製,用的是尋常梧桐木。

本來,城主府送來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趙攔江拒絕了。按李秋衣的本意,他本要趙攔江將他骨灰撒入隱陽城頭,撒入赤水河中,讓他與這座守護一生的城池融為一體。

有大僚道,“起靈!”

眾人紛紛肅立。

沒有鼓樂、沒有紙錢,只有隱陽百姓不捨的目光。

趙攔江雙手託金刀,緩緩下了城頭,李先忠率領龍虎豹狼四位統領,滿臉肅容,將棺材抗在了肩上,四百名隱陽義從,全身盔甲,緊隨其後。

整座城池安靜如一。

老天爺似乎也受到感動,炎熱了許久的天空中,竟下起了朦朧小雨。微雨之中,趙攔江領路,走在前排,按隱陽城出殯規矩,他帶著老城主的骨灰,繞城一週,與這座城做一個最後的告別。

走出不遠,忽然一個人影閃出,來到了趙攔江身前。那人左腳跛足,走路一瘸一拐,手中卻舉著一把隱陽城旗,跟在了棺材後面。

自從隱陽歸降大明之後,隱陽城頭掛起了日月旗,隱陽城旗已盡數銷燬,如今已極難見到。

有人認出,此人正是白虎坊賣陽春麵的李伯,當年隱陽義從中,給老城主扛旗的那個年輕小子。每次征戰,李伯的戰馬都跟在李秋衣身後,在龍居城,他被流矢射中,傷口感染,留下了殘疾。

今日,給老城主送行,他扛著那只破爛不堪的大旗,又出現了金刀王的身後,一如當年那樣。

整條長街肅然一片,趙攔江所到之處,人們自覺地讓出一條通道,待透過之後,又自發的跟在送葬的隊伍之後。

趙攔江來到城主府門口。

城主府門大開。

李仙成一身麻服,頭戴白巾,在幾個僕人攙扶下走了出來,他雙目通紅,眼中含淚,據說,這幾日李城主悲傷過度,暈倒過好幾次。

李仙成在城主府門口,向金刀王棺材行了拜禮。與其子李人傑,左右扶棺,加入了送行的隊伍。一個時辰後,隊伍繞城一圈,從隱陽城東門列隊而出。

不知是誰忽然哭出聲來。

頓時,壓抑了許久的情緒,如山洪一般爆發出來,整個隱陽百姓頓時痛哭起來,聲傳數十裡。他們知道,這一出隱陽城,老城主便再也回不來了。

出於安全考慮,送行隊伍,除了四百白馬義從之外,僅放行了千餘人。就這一千人,浩浩蕩蕩,向城東十里涼亭處駛去。

十里涼亭。

經過數十工匠的日夜趕工,一座氣勢恢宏的祠堂建成,上面寫著“隱陽王祠”,涼亭一側,矗立著一座十餘丈高的樓臺,上書“金刀臺”。這兩塊匾額上的字筆力遒勁,游龍走鳳,煞有氣勢,正是出自徵西大都督宇文天祿的手筆。

朝廷派來敕封的太監高遠高公公,早已等候多時。

他從京城遠道而來,代表著天子顏面,一來隱陽城,非但沒有受到款待,反而卻在這裡呆了三日,除了知府曹之喚來送了個人情,其他連個來問安的人都不曾有,臉色早有不愉。

一陣風吹過,帶起一陣細雨,落在高公公長冠之上,高遠揚手就給撐傘的小宦官一巴掌,“不開眼的奴才,連個傘都打不好!”

那小太宦官挨了一巴掌,伸手去捂,誰料傘歪倒在一邊,讓高公公淋了個通透,氣得他火冒三丈,宇文天祿道,“高公公雅量,何必與下人過不去呢?”

對於這位大都督,高公公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懼怕,不明所以的人,會以為他慈眉善目,脾氣又好,但他在京城許久,早已領略到宇文天祿的霹靂手段,聽得他如此說,高遠也只得作罷,轉移話題道,“這隱陽城好大的架子,一個死了的人,平白無故封了個王爺,竟還讓你我等這麼久,真是豈有此理。”

宇文天祿道,“公公久在宮中,不知江湖中事,陛下有此旨意,也有安撫隱陽百姓之心。”

高遠嘆道,“大都督一生為陛下分憂,南征北戰,立下了潑天的功勞,到頭來也不過是封了個公爵,就連薛元帥,也都封了個王爺,咱家是替大都督不值啊!”

宇文天祿望了高遠一眼,心中鄙夷,這高遠位列四大監之末,最喜挑撥是非,然後渾水摸魚,以向皇帝告發為由,極盡勒索之事,這些年來有不少官員深受其害,於是道,“雷霆雨露,皆是恩澤,陛下聖心獨裁,自然有他深意。”

雨過,天晴。

一隊人馬,將近千人,浩浩蕩蕩向十里涼亭駛來。

高遠見狀,心中驚道,“這麼多人,難道隱陽城想造反不成?”再看到來人盡穿縞素,心中略定,待眾人扶棺而至,一小太監高聲唱道,“聖旨到!”

眾人齊齊跪下。

宇文天祿微側身,站在了高遠身後。

獨趙攔江不跪。

此舉令高遠大吃一驚,這些年來無論是皇帝聖旨還是口諭,聞而不跪者,眼前這男子竟是頭一個,若是傳到京城,這可是殺頭的罪名。

他臉色陰沉,“汝為何不跪?”

趙攔江不語。

高遠正要命隨行龍武軍將之擒下,宇文天祿攔住道,“高公公,宣旨吧。”高遠道,“此人藐視陛下龍威,若不法辦,天子威嚴何在?”

宇文天祿道,“他不一樣。”

說著,在他耳旁說了句話,高公公心中一驚,這才作罷,開啟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平天下,以師武臣力,及海晏河清,俾封疆重臣,隱陽李金刀,出身草莽,然誠投明主,以歸大明江山,朕念其功,故冊封為隱陽王,諡武清,立宗祠,為千秋後世為念,欽此!“

眾人山呼萬歲。

李秋衣並無子嗣,這種死後封王,只是朝廷追封有功之臣、籠絡天下之士的一種手段,這爵位不能隨之傳給下一任城主,所以也無實質意義。

大葬之禮,分為兩部分,請靈柩,懸金刀。一是將他靈柩葬於隱陽王祠,第二則是舉行懸刀儀式,由趙攔江將李秋衣的金刀懸在金刀臺上,取意以金刀守護隱陽萬世。

蕭金衍、李傾城隱匿於人群之中,注視著周遭動,若李仙成果真設計計謀,要刺殺宇文天祿或趙攔江,此事理應埋伏好才對,但蕭金衍已弦力感應,送殯人群中,除了白馬義從中有幾名知玄境高手。

整個十里涼亭,除了李仙成、宇文天祿,別無其他通象高手的真氣波動,這讓二人有些不解。這些人中,他們也發現幾個混跡其中的胡人,有些類似他們口中的北周死士,但這些人,別說要殺宇文天祿,就算要殺蕭金衍,都不一定能成。

李傾城指了指金刀臺,“難道這金刀臺有問題?”

“既然哈江義提醒過趙攔江,那些白馬義從自然也會提前派人排查,就算有問題,也早已經解決,可是我怎麼覺得有些不妥?”

“我們一定遺漏了某些地方。”

這時,有儐僚喊道,“時辰到,請靈柩!”

李先忠率四名義從統領,抬著李秋衣棺材,趙攔江、李仙成父子扶著靈柩,緩緩向隱陽王祠走去。

靈柩放在祠內,早有工匠用準備好的石磚將棺材封好後,儐僚喝號行禮,旋即又道,“懸金刀!”

金刀臺高十丈,立於十里涼亭西側。遠處有城,從此眺望,整個隱陽城盡數收入眼底;近處有澗,澗底鳥語花香,空谷幽鳴。

眾目睽睽之下,趙攔江將金刀舉過頭頂,拾級而上。

每一步,趙攔江走地十分沉重。

一路行來,他遇到無數麻煩,戰勝無數阻撓,終於不負所托,將這把金刀歸還給隱陽城。自此之後,他別無掛礙,一心修行刀道,只為了將金刀臺下那名權傾天下的梟臣斬殺,實現他的復仇大計。

在隱陽城頭三日,他對這座城,對金刀傳承,有了進一步認識。

金刀即為守護。

他是趙攔江,一個漂泊無定的遊子,必然不會為一城一池所羈絆,所以,這金刀之傳承,他永遠無法得到。但他是趙攔江,就算無法領悟金刀,他依然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刀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橫斷刀。

三日來,他在城頭,徹底想明白了。

將金刀歸還隱陽,讓它來守護這座邊城,遲早有一日,這把金刀會找到自己的傳人,坐鎮隱陽,續寫屬於他的傳奇。

趙攔江來到金刀臺頂。

在眾目睽睽之下,將這把金刀懸在金刀臺之上。

一個英雄的落幕,必然是另外一個傳奇的開始。

李先忠喝道,“隱陽,拔刀!”

四百白馬義齊齊做出拔刀禮,向金刀王致敬,向不遠萬里將這把金刀送回的趙攔江致敬。站在金刀臺下的李先忠,臉色十分難看。

蕭金衍、李傾城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金刀臺上生出什麼變故,直到趙攔江躍下金刀臺,才松了口氣。

趙攔江來到宇文天祿身前,抽出腰間橫斷刀,道,“請宇文大都督指教!”

趙攔江要挑戰號稱天下第一的宇文天祿?

他瘋了嗎?

蕭金衍也無法理解這一舉動,這無異於自尋死路,忽然,他看到李仙成人群後排走了過去,十餘名身穿長袍的胡人,靠了過來,形成了一道扇形,隱在人群之中,將趙攔江、宇文天祿所有退路封死。

李傾城也發現了這一舉動。

北周死士?

死士,以必死之決心,達成僱主之目的。

但是,這些人以聞境居多,最高不過知玄境,又如何能對付得了宇文天祿?何況,還有一個趙攔江。

宇文天祿、趙攔江也發現了這一變化,向這些人望了過來。

一聲令下。

十二死士褪去長袍,雙手放在腰間,十二枚三尺見方的物什,對準了二人。

蕭金衍、李傾城臉色大變。

十二枚暴雨梨花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