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曜往旁邊挪了半個身位,隨後轉過身來,無比恭敬地行了一禮,開口道:“陛下,明真有一事相求。”

李淵瞧見她一副鄭重其事的模樣,笑道:“明真難得有求於朕,但說無妨。”

李曜說道:“太上有雲‘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明真如今身為道家法師,不能僅通曉經戒齋儀,還須得正己化人,成人達己,故而想去賑濟饑民。”

李淵一聽,頓時肅然動容,這才叫先行先踐,修身傳道,不愧是朕的蓮華啊!

可下一刻,他又醒過味兒,賑濟饑民……賑哪兒的饑民?

剛經歷兵災的隴右?

他才詔令涼州方面開倉放糧,顯然不是。

位於抗突前線的河東?

雖然河東供應著十數萬大軍的糧草,但物產富庶,頂多糧食緊張一點,糧價高一些,卻不致於會出現饑民。

今年天災罕聞,沒有戰亂的地方,幾乎都是風調雨順,地方上要求朝廷賑災的奏表,可謂是寥寥無幾。

那剩下的,便只有他特別“關照”的地方了。

思及至此,李淵心中不由一緊,問道:“明真可是想去北方賑饑?”

若說全天下最讓李淵頭疼的地方,既非正打得熱鬧的河東,也非大戰一觸即發的江淮,而是竇建德及其舊部劉黑闥先後盤踞過的山東。

原因無他,才華不足而仁厚有餘的竇建德實在太得民心,即使敗亡之後,北地民眾也對其念念不忘,到處都有百姓為“夏王”修廟,朝廷雖見一個拆一個,但還是屢禁不止。

為了建立朝廷在黃河以北地區的威信,李淵及朝廷諸公卿想了很多辦法,諸如免田賦、輕徭役,試圖修生養息,結果不但收效甚微,還被劉黑闥兩次起事無情打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特別是劉黑闥的第二次起事前夕,李藝治下的幽州發生饑荒,朝廷考慮到河北需要修生養息,捨近求遠,改為從河洛地區調運糧食,結果全都落入打劫糧隊的百姓手中,並成為了反王的軍資,氣得李淵直衝北方大罵“刁民”。

最要命的是,劉黑闥可沒有“不殺徐蓋,生還神通”的竇建德那麼仁慈,朝廷派去接管竇建德地盤的官員,被劉黑闥清洗了大半,以致於現在地方官府嚴重缺員,甚至半數以上的縣,至今連個縣令都沒有。

可一個地方,絕不是隨便派一個人去,就能治理好的,新到任的官員,開始正式辦事前,還需熟悉地理山川環境,瞭解民生民俗。

更何況,北方百姓如此抗拒唐朝廷的統治,一旦有了物質條件,搞不好又會有人藉機起事,而李淵下達針對山東的售糧禁令的原因,其實是逼迫他們背井離鄉,分散乞食,同時也是為了防止他們沒完沒了地一反再反。

李曜認真地點了點頭:“陛下聖明,明真的確想賑濟山東饑民,但無需前往山東,而是打算在華陰搭建粥棚,以便為饑民提供裹腹之食。”

李淵是何等人物,心思一轉,便隱隱有些明白李曜的言外之意,說道:“明真想要朕做甚麼,不妨直言。”

李曜認真地道:“天地之大德曰生,明真懇請陛下放山東饑民入潼關就食,具體米糧和冬衣,由明真募集,明真會竭盡全力不給朝廷新增負擔。”

李淵聽罷,卻輕捋頜下長髯,低頭沉吟不語。

廬陵公主覺得父親似乎有些猶豫,不由使勁眨了眨眼,眸中頓時漾起了淚花兒,對李淵顫聲道:“兒曾在前朝見過易子而食的場面,便知饑民有多慘,上天有好生之德,父親就答應明真的請求吧!”

這時,三人的交談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李淵似有所覺地抬頭一看,就見船上的妃嬪和女兒們已然全都站在了身邊。

大唐立國還沒幾年,在場絕大多數人,包括年齡最小的九江公主,都親歷了那場造成中原人口銳減的隋末大亂,其中顛沛流離或險遭不測者,可謂大有人在。

因此萬貴妃、尹德妃等人一聽到李曜說及饑民之事,便紛紛停止了侃談,聚集到李淵三人的周圍,從每個人的表情來看,明顯都是希望李淵答應下來。

畢竟無論從任何時代來看,行善都是深受世人推崇的美德。李淵根本無法拒絕,只得點頭同意:“朕允了。”隨即又嘆了口氣,說道:“朕不能使百姓飽腹,安居樂業,卻也難辭其咎,豈會全由明真一人來操辦,待到明日早朝,朕自會與朝堂諸公商議此番賑濟災民的具體事宜。”

李曜和廬陵公主對視一眼,心照不宣,齊齊拜揖道:“陛下仁慈,萬歲!萬萬歲!”

“萬歲”在唐朝其實只是一句歡呼語,雖然常用來稱呼皇帝,卻非皇帝專用,只是“萬萬歲”貌似武則天時期才有出現。

眾人還是頭一遭聽到如此既絕且妙又順口的讚語,於是全都有樣學樣地高呼起來,一時間“萬萬歲”響徹了南海池的上空……

……

……

殘秋,冷風瑟瑟,天地一片肅殺。

成群結隊的饑民聚集在一起,步履蹣跚地在道路上徐徐前進,路邊一整片林子的樹木皆被剝去了外皮,更看不到一片樹葉,不少人趴伏在地上,用髒汙的雙手挖掘著地底的草根,甚至連地裡的白色泥土,也都成了他們裹腹的食物,在道路的兩邊靜靜地躺著許多人,有男有女,有老人孩童,都已沒了生息。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