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香不知這位便宜祖母臨時起這意是何故,但她笑著推卻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再說了,我公公婆婆又不與我們住一塊,就我們小倆口住著,莫說擠了,還覺得太過空蕩,我夫君時常接了公公婆婆回來小住。”

“祖母,你可不能這般偏心,若真要讓我大姐、大姐夫搬回來住,那也得讓大姑姑一家子搬回來住,不然,我可不依,祖母憐愛我娘與我們姐妹,但我也想讓祖母歡心,有大姑姑與大姑夫在祖母跟前孝順,想必,祖母能時時笑開懷。”

就是不知郭家那邊得知了這事,會不會遷怒劉芷蓉。

即便會,她也不會在意。

本就不可能和平共處的兩波人,又何必假猩猩的擠一塊兒,還得裝祖孫情深。

劉老夫人無論提出什麼方案,劉稻香總能找到她的痛處,並給予有力的回擊。

劉芷蓉內心是嫉妒劉秋香的,瞧她容光煥發的樣子,想必在婆家的日子過得不錯。

她又想起自己在婆家,每每天還沒亮,就要起床早早收拾妥當,然後去婆婆那裡請安,夏日到還好說,冬天那叫一個冷,有時婆婆起晚了,她還得站在廊下吹半晌的風。

“你婆婆都不叫你立規矩麼?”

劉秋香搖搖頭,笑答:“我婆婆人很好呢,再說了,我小時候還被我婆婆抱過,還說我小時候還在婆婆身上尿過尿呢!”

張桂花在一旁掃了劉芷蓉一眼,說道:“我家大閨女性子敦厚、溫和,黃夫人本就出自書香門第,又知書達理,她們婆媳很相處得來,不然,我也不會把我家大閨女嫁過去。”

同樣是做孃親的,張桂花只想自家閨女嫁人後,小日子過得很滋潤。

而劉老夫人,當初把劉芷蓉嫁去禮部尚書家,第一,便是瞧中了郭文宣的爹官居高位,第二,那時還惦記著想生個嫡子,將來也好幫襯幫襯自家未出生的兒子。

算盤珠子拔得啪啪響,奈何劉正信一屋子的妻妾,愣是沒誰生出個帶把的來。

這樣的家庭聚會場合,做為庶女的劉芷菱從來都不允許在場。

所以,家中來客人時,一般都是由劉老夫人自己接待,再不濟,劉正信會開口讓自己的嫡親孫子、孫女來陪小客人。

劉芷蓉聽得心裡泛酸,她記得當初孃親說起郭文宣時,說郭文宣雖長得一般,但好在他有個得力的老子,將來的仕途必會一帆風順。

想到這兒,她又覺得自家娘說得有理,郭文宣自入仕以來,一路順風順水,如今不過三十來歲,便已爬到了正五品的位置,再過幾年估計會走關係再往上挪一挪。

四品及以上的大官,就有機會拜王封相、出入內閣,做天子近臣。

“弟妹,我瞧著咱大侄女將來也是個有福氣的,雖然現在不怎地如意,但只要她家夫君能踏入仕途,莫說是買兩進的院子了,就是三四進的大套院也是能住得起的。”

劉秋香秀眉輕攏,總覺得這位大姑姑不懷好意。

只不過,她家在劉稻香的影響下,從來不愛炫耀自己家裡如何如何。

卻不想,張桂花開口了:“我家孩子得她婆婆看重,早在小兩口成親前,便買了這個兩進小院給兩人住著,院子雖不大,可也足夠兩人及家中的僕人住下了。”

劉稻香也驚訝自家孃親為何如此說。

轉念一想,自家姐姐也是個有能耐的,雖在京裡無產業,可在青州城有一家數一數二的巧雲繡坊,再加之有張裕德的幫襯,繡活更是源源不斷。

劉秋香嫁妝中有三處值錢的,一處是田莊,二處是巧雲繡坊,三處是那套百年黃花梨木家具,黃大茂夫婦能做如此決定,也是因為看得清楚行勢,總不能待小兩口成親後,靠自家媳婦嫁妝銀子買屋住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樣與做人家的上門女婿有何區別?

黃氏夫婦自不樂意,咬咬牙又借了些外債,這才買了這處小院。

而劉稻香家今非昔比,很多事都不比藏著、掩著,張桂花如此說,便是在告訴劉芷蓉,哪怕黃大茂家並不太富裕,但依然很看重自己的閨女,這比什麼都重要。

劉芷蓉心中有了對比後,更加鬱悶也無了再看戲的心情。

只因,她與劉秋香比較起來,除了郭家有個好看的門楣之外,似乎自己的日子過得還不如這便宜大侄女。

即無需在公婆面前立規矩,又無需被婆婆盯著肚皮天天催著抱孫子,更無需與公公婆婆長年同住一屋簷下。

劉芷蓉嫉妒了!

劉稻香一家子才不管她如何想,在那裡又坐了一會兒,張桂花便起身告辭。

自家大閨女回來了, 她壓根兒就不耐煩與劉老夫人母女周旋。

她帶了自家兒子、閨女們回了靜水院,又陪著張桂花說了一個多時辰的話,聽得外面有管事婆子找她,劉稻香才邀了劉秋香及劉春香去了自己的鳴翠館。

“姐姐,你可莫要生氣,靜水院帶的跨院就只三個,分別給了我們,後頭的金桂苑又住著養爺那一家子,娘說,左右咱們在這裡是對付著過,也不讓你長回來小住,免得受那閒氣。”

接著,把靜水院以前是劉芷蓉的住所的事說了。

劉秋香微微擰眉,說道:“我瞧她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只怕,不是個好相與的。”

“好不好相與我不知道,反正與咱家沒一點關係,不過是名義上的大姑姑罷了,面上過得去就行。”劉稻香伸手一邊牽起一個,笑道:“現在呢,咱們去我的院裡,我那兒還有些大姐愛吃的紅棗糕,還有三妹愛吃的糯米蓮蓉糕。”

“可惜外婆不在,以前在青州城時,外婆最喜歡二姐時常給她送蓮蓉糕,板粟糕。”劉春香十分想念在青州城的外婆了。

劉稻香心中也十分掛念,轉而笑道:“我們姐妹三個難得聚一起,不如我們一起給小舅舅、小舅媽還有外婆寫封家書如何?”

劉秋香心動,這個主意妙。

三人是典型的行動派,說幹便幹,一回了鳴翠館,便聽得劉稻香歡快地指使著屋裡的小丫頭片子們。

信上無非是說三人十分掛念遠在青州城的親人們,又說了,待天氣暖和了,小舅舅若來京城裡走貨,便讓他帶了小舅媽、小表弟,以及她們最最想念的外婆婆一起來京城。

寫完信劉稻香叫青梅收拾起來:“待出了十五,驛站開封了,你親自帶人送去驛站,莫要把信丟了。”

青梅自應下不提。

春嬌瞧著自家姑娘高興得忘乎所以,提醒道:“姑娘,趁著大姑奶奶回孃家,要不要把大姑奶奶的份子以及帳冊都給她?”

“拿過來吧!”劉稻香還真把這事給忘了:“我只顧著高興你回來了。”

劉秋香笑道:“我本就打算今日拿回去的,年前一直不得空,再說,我公公婆婆與人合夥的那個小食館分了一千多兩銀子,婆婆拿了二百兩給我置辦年貨,再加上我壓底的銀子,一時到不急著用。”

“我知道你今日會來,省得我跑一趟,而且,進了這府出個門都不太方便,再加上外頭天寒地凍,我也憊懶了。”劉稻香一邊接過春嬌遞來的東西,一邊笑著回答。

她開啟木匣子先是點出五千兩銀票,說道:“這是巧雲繡坊去年下半年的收益。”接著,她又數了三百五十兩銀票遞給劉秋香:“拿好,這是那處三百畝莊子的收益,本應有四百三十七兩,小舅舅留下了八十七兩,一個是給莊子裡人的工錢、以及過年的打賞,另一個,有些農具要換了,還有一此雜七雜八的開銷,加起來差不多有八十七兩。”

劉秋香樂得見牙不見眼,點了點銀票後,說道:“要我說,種啥子田,還是做生意銀子來得快。”

劉稻香很認同她的話:“可不,但咱爹要走仕途的,但凡與生意有關的,只能掛在娘的嫁妝名下,爹名下頂多就只能是田莊了,有鋪子要麼是掛在家中下人名下,要麼就是租出去給旁人做生意。”

此時,劉春香眼巴巴的看著自家大姐數著票子,小眼珠子滴溜溜直轉,劉稻香瞧見了,伸出食指輕點她腦門,沒好氣地說道:“你的小肚子裡又冒什麼壞水了?”

“哪有,妹妹我先前聽到大姐說,她公公與人合夥開了個吃食鋪子,大姐、二姐,要不咱們也弄個?”

劉稻香對此無所謂,劉秋香有些心動,最積極的莫過於劉春香。

“弄個吃食鋪子?”劉秋香問她:“你有什麼好主意?”

劉春香笑答:“北地人愛食麵、羊肉,咱們就開個羊肉湯館如何?食麵、打邊爐都可以。”

劉稻香白了她一眼:“食麵與吃羊肉火鍋得分開,如過是開飯館、酒樓,那得投入不少銀錢,況且,就我們姐妹三個,怕是成不了的,我覺得開個麵館尚口,要不了多少本錢,還能每月賺些零花錢。”

“我同意,北地十分寒冷,一到下雪天出門的人就少了,而且,稍微有錢的人家,都不願意早起煮麵,很多人都會在家附近找個麵館吃上一碗。”劉秋香深有體會,她接觸的人,在京城裡不過是比普通人層次高那麼一丟丟。

劉稻香微微皺眉,這讓她想起了後世曾經十分火爆的兩基友漢堡,在繁華地帶,向來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