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展坦克的經歷並不比唐帝國順利多少。幾乎所有的國家在展坦克方面都走了彎路,一是因為技術本身受到了限制,二是在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各國6軍對使用坦克的戰術都不明確。因此,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大部分國家的坦克都只裝備了機關槍等輕武器,裝甲薄弱,機動能力差,而直到第二次全球戰爭爆前不久,德國,俄羅斯,法國,唐帝國等國才逐漸意識到坦克在地面戰場上的強大戰鬥力。

在m4謝爾曼式坦克出現之前,美國生產的幾種坦克都是很落後的,就算m3的產量並不少,但大部分都提供給了盟國,在參戰之前,美軍的裝備數量非常少,而在美國參戰之後,m3就主要部署在澳洲戰場上,並且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從總體效能上來講,144實際上是一種很不錯的坦克,其最大的特色是堅固耐用,而且操作起來相對簡單,乘員很容易就能掌握坦克的使用方法。當然,其最大的特點還是非常容易大規模製造,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用數量彌補質量上的差距。而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單薄的火力。針對這一缺點,美軍對m4進行了多次改進,出現了大量的變形車,而大部分的改進都在集中增強火力,另外,還有部分變形車加強了裝甲防御能力。而這些變形車的戰鬥力仍然是很強大的。

m26是美國當時唯一值得一提的坦克了,而該型坦克實際上是完全針對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以及唐帝國的24式重型坦克研製的,而不是以普通的中型坦克為物件。因此,m26實際上是重型坦克,而非輕型坦克。該坦克唯一的缺點是投產時間太晚,美軍的裝備數量相當有限,雖然美軍已經將一部分原本應該援助給法國的m26轉移到了澳洲戰場上來,但是其數量仍然非常有限。而在唐帝國的海軍已經封鎖了通往澳洲的海運航線之後,用後來古迅雷的話來說。那就是,m26被打掉一輛,那麼澳洲的美軍就少了一輛可以與25式抗衡的坦克,而帝國6軍則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與支援,不必為裝備損失而愁。

當時。唐帝國6軍掌握的m26的技術情報是相當有限的,畢竟這種坦克還沒有來得及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結果古迅雷就在澳洲戰場上與其遭遇了。在情報有限的情況下,古迅雷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攻佔了麥誇裡港的當天,他就安排了一批後勤維護人員,以及優秀的坦克手去實地勘察那幾輛美國坦克的情況,用普通的工具簡單的測量了一下坦克的裝甲厚度。這算得上是第一手資料吧。接著,在6戰隊接管麥誇裡港的防禦時,古迅雷將他手下的幾個主要指揮官都招集了起來,商討怎麼對付這種比25式重得多的美軍坦克。

我們大概測算了一下。美軍坦克的裝甲厚度遠過了25式。張曉林親自動手去測了美軍坦克的裝甲厚度。其車體前上裝甲有至少12o毫米。炮塔前裝甲的厚度也過了1oo毫米,而且都有一定的傾斜角度。我們的坦克炮很難在正常交戰距離內用普通的穿甲彈將其擊穿

古迅雷的神色相當嚴峻,那天晚上的戰鬥他是看在眼裡地。那麼,我們就只能用高穿甲彈了

張曉林嘆了口氣,然後微微搖了下頭。

高穿甲彈應該能夠將其擊穿,最遠的擊穿距離是8oo米,這是得到了證實地。翁羽回答了古迅雷的問題,可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不會把交戰距離拉得這麼遠。在這個距離上,射擊的準確性是相當低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高穿甲彈儲備並不多,每輛坦克也就只有12,如果一直用高穿甲彈作戰的話,恐怕打不了十分鐘,我們就得撤回來了。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炮彈命中了車體前上裝甲的話,很容易出現跳彈現象。

古迅雷微微皺了下眉毛。看來,我們得多準備點炮彈了,而且得儘量打其側面,而不是正面。

翁羽也嘆了口氣,那幾輛m26幾乎都是被擊中了側面後被摧毀的,只有一輛是被高穿甲彈打中了炮塔的正面裝甲後被擊毀的。

穿甲彈的事,我會解決的,等下我就給司令部電報,多申請幾批高穿甲彈

將軍,我們應該要披帽高穿甲彈。

古迅雷朝張曉林看了過去。

上次我在國內見過,這種新式穿甲彈就是用來對付那些大角度傾斜裝甲的坦克的,效果很不錯,聽說現在大6戰場上的主力裝甲部隊都開始配備這種彈藥了,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也應該申請一批。當然,最好都要點高穿甲彈來,把普通穿甲彈淘汰掉,這樣,就算我們在戰場上遭遇了更多的m26,憑藉我們的度優勢也肯定能夠將其擊敗

這事我會聯絡的,至於會不會給我們更好的彈藥,我可不是6軍的後勤司令官,不敢做出保證。古迅雷轉移了話題,就如開始張曉林所說的那樣,在美軍面前,我們的優勢就是度。m26的機動性能比我們的坦克差了不少,而且我們還有數量上的優勢,不用為補給與維護問題擔心。如果再次與m26遭遇的話,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25式的機動力拉開敵人,尋找機會,將其逐個消滅掉。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次,張曉林與翁羽都點了點頭,這是中型坦克對付重型坦克的最有效的戰術手段。

另外,還有兩輛損壞嚴重的m26沒有被送走,我是特意要求留下這兩輛坦克的。古迅雷站了起來,在新的任務下達之前,你們得儘快熟悉怎麼對付美軍的這種坦克,用這兩輛坦克做聯絡物件,讓所有的坦克手都參加訓練,輪番著上去打幾炮看一下。找找感覺,這樣,以後在戰場上與敵人遭遇的時候,也就不會搞得手忙腳亂了。

將軍,我們什麼時候有新的任務翁羽接著就問了出來。

古迅雷遲疑了一下。然後搖了搖頭。我也不知道,如果我知道的話,那開始就告訴你們了。大家先去做好準備,6戰隊已經把我們需要的後勤物資送來了,部隊得做好隨時出的準備,當然,在休整的時候。別忘記訓練。張曉林,翁羽,你們是部隊的前線指揮官,應該對部隊的官兵素質有所瞭解了。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訓練。別擔心彈藥與燃料消耗的問題。反正袁野將軍已經保證給我們提供足夠的補給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現在唯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6戰隊提供的後勤保障。至少在這方面,6戰隊的工作還是相當到位地。

古迅雷隨後就給6軍司令部了電報,希望6軍後勤部門能夠給太平洋戰場上多分配一批高性能的彈藥,而他甚至提出了要求裝備一批24式重型坦克,用新型號的25式坦克來取代現在的25式坦克。而他後面兩個要求確實有點過分,不說別地,幾百輛坦克用運過來,都得花上不少地力氣,而古迅雷需要的只是更好地。更多的彈藥,而他提出後兩個要求。實際上就是以進為退,讓6軍司令部不好拒絕他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剛吃過午飯,袁野就趕了過來。上午的時候,袁野一直在忙著部署6戰隊,而且6戰隊的工程兵還在麥誇裡港修建了一個臨時的水上飛機碼頭,後來古迅雷才知道,第一特混艦隊將派遣一批水上飛機過來,而這將是6軍與6戰隊的前線偵察機,這也是6戰隊在修好前線野戰機場之前,唯一能夠直接為6軍與6戰隊提供支援的偵察機了。

吃過午飯了嗎

才吃過,我開始與艦隊聯絡過了。袁野在古迅雷面前已經顯得很大方了,美軍的裝甲部隊還在繼續南下,第一特混艦隊已經在上午組織了一次轟炸,而且現在艦隊還在向北轉移,可美軍的防空力量很密集,艦隊轟炸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古迅雷點了點頭,請袁野坐了下來。

美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格倫因尼斯

等等古迅雷止住了袁野,他去翻出了一張地圖來,很快就在上面找到了格倫因尼斯。

就在這裡,美軍還在繼續南下。袁野在地圖上圈出了這個小鎮,預計將在明天到達阿米代爾,而且其目的地肯定是麥誇裡港。如果我們要阻擋住美軍的話,就必須在阿米代爾與塔姆沃斯之間的這個三岔路口處設定防線

見到袁野在地圖上標出了三岔路口的位置時,古迅雷也明白了過來。如果美軍控制了這裡的話,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一路打到麥誇裡港來,而麥誇裡港這邊基本上是平原地形,防守的難度相當大。

這邊有一座橋樑,我們必須得控制住這座橋樑,並且在

我知道怎麼打。古迅雷沒有讓袁野給他做戰術分析,我們的任務是必須要在這裡擋住美軍

袁野點了點頭。這是顏國忠將軍的命令,沒有明確是讓6軍去,還是讓6戰隊去,只是明確表示,必須要守住這個三岔路口,至少得堅持三天,在我們的第二批部隊到達之後,我們就有能力擴大進攻,而不是在灘頭陣地上防禦了。

古迅雷長出了口氣,他已經在考慮該怎麼打這場防禦戰了。

我已經安排了兩個6戰師前來與你們配合,這是我現在能夠集中的所有機動兵力了。

袁將軍,我不需要6戰隊配合。古迅雷遲疑了一下,我不是說看不起6戰隊,說實話,6戰隊步兵的戰鬥力比我手裡的那些步兵師強大得多。可我們之前沒有配合作戰,基層指揮方面肯定有問題,而這次作戰行動不能有任何的失敗,如果在指揮環節上出了問題,恐怕就是再優秀的部隊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勝利吧。

袁野苦笑了下,這個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這次只需要我們守三天

對,這是基本要求,但最好能夠堅持五天以上,畢竟我們需要時間整頓新到達的部隊,並且調整現在的防線。

古迅雷迅的思考了一下,說道:給我三個基數的彈藥,十天的作戰物資。另外,把我的另外兩個步兵師調過來,我就保證守住五天,如果打得順利的話,在五天後,我還能動反擊。

袁野驚訝地看了古迅雷一眼。你準備反擊

古迅雷點了點頭。之前我就收到了艦隊的情報,美軍這次南下的大概有五個裝甲師,其中有兩個坦克師,不過大部分重裝備已經被轟炸機給摧毀了。如果有第一特混艦隊的配合的話,那麼別說守上五天,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彈藥物資,就算是守上一個月也不成問題。而只要抓住機會,那我們就能夠動反擊

好吧,那我立即給你安排,下午就會有一批物資到達,你們在傍晚的時候就可以出。而另外兩個6軍的步兵師將在明天中午的時候跟過來。袁野也很是爽快,另外,我會與談仁皓將軍聯絡,讓第一特混艦隊全力支持你們的作戰行動。只不過,第一特混艦隊今天晚上將返回外海補充彈藥與燃料,所以最快也只能在明天下午才能夠給你們提供空中支援。

只要我的另外兩個步兵師能在中午的時候趕到就不成問題。

兩人就這麼說定,隨後袁野就告辭離開了。古迅雷也立即派人去把幾個師長,團長叫了過來,安排了部隊出前的準備工作。此時,在麥誇裡港外面,美軍原先的陣地上,幾十輛坦克正在輪番上陣,對著那兩輛沒有被拖走的美軍重型坦克練習炮擊戰術呢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