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美國來說,英法的綜合國力都不足以挑戰唐帝國,可這並不表示英法海軍就沒有能力威脅到帝國海軍了。

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英國一直是唐帝國最強大的對手。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正是在得到了以英國為的西方列強的支援,才與唐帝國糾纏了上百年,而且數次威脅到了唐帝國。從唐立第一次全球戰爭爆之前,西方列強一共向日本輸出了2oo多億元的戰爭貸款,其中僅英國就為日本建造了三十多艘戰列艦等大型戰艦。在美國崛起之前,扶持日本以制衡唐帝國,這一直是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基本國策。這與唐帝國扶持德國以制衡西方列強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萎縮,別說與唐帝國抗衡,就連維持其在北大西洋的統治地位都異常艱難。特別是德國海軍的迅崛起,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援助,沒有那場幾乎徹底摧毀了德國經濟基礎的經濟危機的話,恐怕在大戰爆的時候,英國人已經失去了北大西洋的制海權。

在無力繼續與唐帝國抗衡之後,英國人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即聯合美國,更準確的說是藉助美國的強大國力,以維持英國在歐洲的海上霸權。換句話說,英國在這個時候的基本國家利益就是維持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以及其在非洲西海岸的幾個殖民地而已,而對抗唐帝國的重任已經交給了美國。

作為一個島嶼型國家。英國地生存基礎就是海軍。數百年來,英國人傾注全力展的也是海軍。在經濟危機爆之後,英國甚至不惜以犧牲6軍為代價。都要確保英國擁有比周邊所有國家都要強大的海軍。

可問題是,到這個時候。英國設想地頭號敵人已經不是唐帝國,唐帝國的觸角已經離開了北大西洋,退到了南大西洋地開普敦,而真正對英國構成致命威脅的則是德國海軍。

在地面上,英國人是打不過德國6軍的。而且德國的戰術空軍在當時獨步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其抗衡。因此,要確保英國本土不遭到入侵,就必須得全力展海軍,以及捍衛英國領空的空軍。這也體現在了英國海軍戰艦地效能上。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英國海軍所有新型戰艦都是針對德國海軍同期戰艦而設計的,其效能以過德國海軍最新的戰艦為基本要求,而不是繼續向唐帝國看齊。

這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德國海軍本來就不夠強大,甚至連強大都算不上。英國挑了這麼一個對手,一方面是要減少國家的壓力,另外一方面則讓英國海軍的展逐漸被唐帝國與美國所拋棄了。實際上。對比當時英國與日本的海軍展策略就完全看得出來。日本一直以唐帝國為頭號勁敵,因此其海軍戰艦一直是針對唐帝國的最新戰艦設計的。大和級的出現,就是為了完全壓倒唐帝國海軍地新省會

級戰列艦。而德國在戰前開工建造的最好的也不過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不可否認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一種非常精緻。而且非常強悍地戰艦,這一點,在北海的那場小規模海戰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可問題是,俾斯麥級戰列艦根本就算不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不論是唐帝國的新省會級,還是美國地南達科他級,依阿華級,實際上都要比俾斯麥級更強悍一些。因此,英國人針對俾斯麥級而設計的戰列艦在效能上就難以與新省會級匹敵了。

相對而言,法國海軍比英國海軍就差得更多了,表面上,法國海軍比德國海軍要稍微強一點,可從實際上來看,法國海軍只算得上是一個陪襯而已。

法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不如德國,可法國有兩個優勢。一是法國只需要在6地上應付德國這一個對手,而不是像德國那樣,需要在三個方向上佈防,因此法國在地面上的壓力比德國要輕得多。

另外一個就是,法國是歐洲大6的前線,是英國的屏障,而且是攝製德國的有效棋子,因此法國一直得到了英國與美國的直接支援。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優勢,法國在大力展6軍的同時,還在努力打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二號海軍。

法國海軍對戰艦效能也有明確的要求,因為受到本國造船能力,以及工業基礎的限制,法國無法造出世界一流戰艦,但法國的戰艦都很有特色。比如,當時法國的大部分主力艦都採用四聯裝炮塔,而除了法國之外,就只有英國人用過這種方法,其他的國家全都採用的是雙聯裝或者是三聯裝炮塔。另外,法國戰艦一直注重度,對火力的要求並不高,防護也是適當就行。當然,法國海軍最大的對手不是德國人,因為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區不是在大西洋上,而是在地中海,所以法國海軍的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海軍。這也是法國海軍針對性展策略的基礎。

相對而言,波斯帝國比德國更不如。雖然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波斯帝國利用出售石油的所得獲得了大筆資金,並且從唐帝國購買了好幾艘戰列艦,但問題是,波斯帝國本身並沒有配套的造船能力,而且其官兵的素質低得嚇人。相反,德國海軍卻一直在堅持獨力建造戰艦,而不是透過購買來增強海軍的實力。因此,法國選擇的對手比英國海軍還要差,加上法國本身並無多少海上壓力,因此法國海軍自然就遠比不上英國海軍了。

在等待艦隊到達的期間,談仁皓與常薦新花了很多的時間去瞭解英國與法國海軍地戰艦。這是兩個全新的對手,是他們之前一直不很重視的對手。而要想擊敗對手。那就得先瞭解對手,瞭解對手地戰艦效能,這算是最基本的功課吧。

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了好幾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可在戰爭接觸之後,海軍軍備條約限制了各個海軍列強。特別是對戰列艦排水量的限制,最終導致幾乎所有的列強在這一時期內沒有建造新的戰列艦,甚至退役了大批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建造的老舊戰列艦,以縮減戰列艦的總噸位。英國海軍也是如此,在這一時期。英國海軍地主要工作是對一戰期間建造的幾種戰列艦進行大範圍改進,以提高效能。可如同其他的所有列強一樣,英國海軍也很清楚,海軍軍備條約遲早有一天會失去效力,而在此之後,就得抓緊時間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戰艦,因此英國海軍在海軍軍備條約實效之前好幾年就開始了新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得益於技術的飛進步,在2o年的條約期過去之後,各個國家建造的新戰列艦在效能上都比以往的任何一種戰列艦有了質的提高。

英國海軍建造的第一種新式戰列艦就是英王喬治五世級。這是第二種以英王喬治五世命名的戰列艦上一種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末期建造的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是在條約還沒有失效的時候設計的,因此帶有明顯的條約痕跡。一般被劃為條約型戰艦。在18年開始建造,同級五艘,分別為: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該級戰列艦最大的詬病就是其14英寸大約356毫米地主炮口徑是同期戰艦中最小的。而且只有十門最初設計是十二門,火力明顯弱於當時其他幾個列強的戰列艦。而其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優秀的水平裝甲設計,以及新式防魚雷設計,還有就是,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在建造時就明確要安裝雷達的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效能在德國海軍面前是足夠了實際上,比俾斯麥級好了不多少,很多方面還不如,可是比唐帝國,美國,甚至日本的新式戰列艦都差多了。因此,隨後英國就提出了在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展更好的戰列艦的要求。這就是獅級。

獅級的排水量比英王喬治五世級增加了不少,最大的變化就是換裝了三座三聯裝16英寸大約4o6毫米主炮,這與當時美國的戰列艦設計是比較接近的。可該艦的最大問題是,內部空間狹小,升級的餘地非常有限,而且其性能比英王喬治五世級並無根本性提高。在大戰爆的時候,英國曾經一度想取消獅級的建造工作,可後來隨著俄國參戰,英國的壓力減輕了很多,事級的建造工作得到了恢復。該級艦同級四艘,分別是:獅號,勇敢者號,征服者號,暴怒者號。最後一艘在25年中期才服役。

實際上,這兩種戰列艦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嚴重缺乏防空能力,如果要增強其防空能力的話,那就得對艦面佈局進行大改,這是很難辦到的。因此,在22年初,英國海軍就提出應該展一種防空能力更優秀的戰列艦,而且在效能上必須全面過英王喬治五世級。而這就是前衛級戰列艦的由來。

23年1o月分,前衛級的艦,也就是前衛號正式開工建造。該級戰列艦的主要特點是,主炮採用了四座雙聯裝15英寸大概381毫米主炮,使用了高平兩用副炮,而且大量配製了高射炮。其最值得讚賞的地方就是優異的航海效能,這完全體現出了英國人在戰艦設計方面的深厚功底。當然,相對於當時唐帝國與美國的戰列艦來講,其火力仍然略顯不足。可最大的問題是,這艘戰列艦還在建造之中呢,而且,同級的其他戰艦的建造計劃還沒有確定下來

相對而言,法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就要差得多了。不僅僅是效能上差距很大,而且在數量,級別方面更比英國海軍少得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法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後建造的第一種主力艦是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也有人稱其為戰列巡洋艦。其設計的針對物件是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小型戰列艦。因此,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度達到了295節,在那個年代是相當驚人的,而重視度也算得上是法國海軍數百年來的傳統吧。可與其度不相匹配的是,該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僅33o毫米,而且炮塔的佈局極不合理,戰艦的裝甲厚度也是當時最為糟糕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敦刻爾克級應該劃入到戰列巡洋艦的行列中去,而不應該被算成是戰列艦。而該級艦也就只有兩艘,即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

法國在戰前動工建造的最好的戰列艦是黎塞留級,其艦開工時間為17年,而當時英國海軍的英王喬治五世級還在設計之中呢,可以說,黎塞留級是當時歐洲最為優秀的戰列艦了。

黎塞留級的排水量滿載接近5oooo噸,而且其度達到了驚人的32節,後來也只有依阿華級過了這一度。而在17年的時候,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會想到戰列艦需要這麼快的度吧。

而其主炮為八門四聯裝的38o毫米火炮,其裝甲也並不弱,比當時大部分的戰列艦都要好。可問題是,直到戰爭爆時,第一批三艘都沒有造好,其建造工期也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了吧。同級艦為: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也被成為吉恩男爵號,以及克萊蒙梭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