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很清楚,他之所以能被漢靈帝選上,除了他自己爭氣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背景。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漢帝國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使他有了宦官子弟的出身。

姑且不提漢靈帝是賢明還是昏庸,他對宦官是真的很不錯,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宦官,在他還活著的時候願意為他效死,而且還是真心實意的那種。

曹操的出身,在這時為他帶來了足夠的機遇。

但是,曹操並沒有因此而自滿、驕縱,因為他很清楚漢靈帝的用意與期許。

他,就是漢武帝安插在西園軍,用來兜底的棋子!

漢武帝開放這些傳承,固然是為了與那些豪門世家進行利益交換,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為了能夠正大光明地扶持他這樣的人?

曹操很清楚,他沒有那些豪門世家的底蘊,所以在選擇這些傳承的時候,就需要更加審慎地衡量才行。

曹操會選擇技擊騎士的原因,在於技擊騎士很適合用來招攬分散在民間的武勇,這對沒有什麼根基可言的曹操來說,十分地重要。

這意味著曹操能夠透過招攬這些武勇,迅速地形成一定的戰力。

另外,技擊騎士可騎戰可步戰的特性,也使它在簡單地分解過後,就能得到【技擊步兵】與【技擊騎兵】等兩個精銳乃至於準王牌級別的兵種職業傳承。

若將其傳承進一步地簡化,甚至還能細分出正兵與精兵級別的兵種職業傳承,這對曹操而言,可以有效地增強他那匱乏的底蘊。

魏武卒的部份雖然與技擊騎士差不多,但又不太一樣。

依照魏武卒的披甲特性,完全可以細分出輕甲、重甲和具裝等三類步兵傳承。

魏武卒遠中近全能的攻擊手段,也能剝離出來,構成戟兵、劍盾(刀盾)和弩兵等三類傳承。

魏武卒自帶的,用於代步的基礎騎術傳承,也能有效地解決步兵轉騎兵的問題,使曹操麾下的步兵都成為騎兵的預備役。

當技擊騎士和魏武卒的兵種職業傳承結合在一起,便能建構起一個簡單卻完整,涵蓋步兵、騎兵、輕甲、重甲、近戰、遠攻,從正兵到王牌禁衛級別的兵種職業體系。

讓曹操可以直接招攬民間的武勇,從輕甲到重甲,從步兵到騎兵,循序漸進地將其訓練上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得不說,曹操在這方面確實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

然而,曹操未來的兵種職業體系的主體框架,雖然已經憑藉著技擊騎士和魏武卒的傳承建構了起來,可還是有著許多的短板需要彌補。

首先,技擊騎士雖然身披重甲,可實際上卻是輕騎兵,座騎馬匹的身上並沒有任何的甲冑存在。

技擊騎士的戰鬥模式也與一般的騎兵有所差異,更多是在鑿開敵人的陣形以後,便在敵人的陣列中分散開來,強行扯動敵人的陣形,將敵人的陣形徹底打亂。

緊接著,再憑藉著個人的武勇和技藝,於敵人的陣列中橫衝直撞,直到敵人被徹底擊潰為止。

等敵人潰敗後撤以後,技擊騎士才會重新彙整起來,對潰兵進行驅趕,使其衝擊他們後方的陣列,然後再趁勢殺進去裡面。

在遇到實力不如他們的敵人時,技擊騎士是真的很兇猛,殺敵就像砍瓜切菜一般輕鬆寫意,可當他們遇到實力相當,甚至要強於他們的敵人時,這種作戰模式就會讓他們身陷危局,稍不留神便會被敵人直接包餃子,然後一舉殲滅掉。

因此,曹操需要一個相對正統的騎兵傳承來彌補這個問題,而且最好是紀律嚴明的那種重騎兵傳承。

再來,弩的威力雖然可觀,訓練起來也要比弓來得容易,可是卻也有著它的缺陷和短板,那就是射程、射速和價格。

弩的射程要比同等威力的弓要少上一半,射速方面雖然能用連發弩來進行彌補,卻也會使弩的列裝代價變得更高。

以曹操現有的底蘊,小規模地列裝使用還勉強可以,大規模列裝使用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曹操若想彌補遠端攻擊方面的短板,還是得擁有善於使弓的兵種職業傳承才行。

麻煩的是,弓的使用還有分步射和騎射兩種,曹操要嘛各選一個兵種傳承,要嘛找一個同時善於步射和騎射的兵種傳承。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水兵的部份。

大漢帝國北方一帶,雖然沒有天塹級別的名江大湖,可還是有許多需要船隻擺渡才能橫越的溪河存在。

所以,水兵什麼的還是得有的,至少要在需要船隻渡河的時候,能夠平安順利地將大軍運送過去。

當然,曹操需要的並不是專業的那種水兵,而是具備操控船隻,並且擁有一定作戰能力的兵種職業傳承。

在經過一番左挑右選以後,曹操最後做出了選擇。

首先,針對騎兵的部份,曹操選擇了大漢帝國第一支半具裝重騎——幽州鐵騎。

大漢帝國發展至今,擁有的重騎傳承並不在少數,光是準王牌級別的重騎就有五支。

幽州鐵騎並不是五支準王牌重騎當中最強的,可它卻是其中最特殊的。

曹操會選擇幽州鐵騎,看重的便是它嚴謹的作戰風格,以及那披負在座騎上的半具裝鐵甲。

作戰風格之類的,這邊就不說了,反正就是正規重騎應有的那種制度與作派,關鍵還是在於幽州鐵騎的馬具具裝。

馬具具裝,就和披負在士卒身上的甲冑一般,每一個設計都是有原因的。

作為大漢帝國第一支半具裝鐵騎,幽州鐵騎的馬具具裝雖然沒有另一支半具裝鐵騎,大漢帝國的禁衛●虎賁騎這麼完善,可是製造成本與製造難度卻也低了許多,很適合底蘊淺薄的曹操。

在選好幽州鐵騎以後,再來便是弓兵的部份。

說實話,大漢帝國並不是沒有既擅長步射,又擅長騎射的準王牌兵種。

可問題是,這些兵種職業傳承基本上都只是堪堪摸到準王牌的門檻的那種,唯一有機會晉階至王牌禁衛級別的,其實只有兩支。

更重要的是,這兩支兵種職業傳承竟然沒能傳承下來,亦或者該說沒留在大漢帝國這邊。

這兩支兵種職業傳承,一支是飛將軍李廣的飛矢營,另一支則是其孫李陵的操舟水兵。

雖然因為李廣的治軍寬鬆的緣故,導致其麾下士卒的戰力偏低,可是卻也得到了這些士卒的衷心愛戴,願意為他效死。

李廣的武藝十分精湛,射術更是驚人,其麾下士卒或許散漫,卻也知道什麼東西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廣麾下士卒哪怕近身作戰的能力不行,憑藉著他們從李廣身上學到的精湛射術,也足以在一眾精銳當中立足,成為準王牌級別的存在。

只可惜,隨著李廣自刎離世,才剛成形卻未整理出具體傳承的飛矢營,也就因此而斷絕。

至於李陵的操舟水兵,則是一個堪稱傳說的存在,因為他們竟是以一己之力,擊殺了數十倍於他們的匈奴,最後才在逃降匈奴的軍侯管敢通風報信下戰敗。

雖然這個戰績更多是依靠連弩來達成的,可是依照生還的操舟水兵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而言,他們的射術是真的強得沒話說。

原本李陵其實是有機會返回大漢帝國並洗刷汙名的,只可惜公孫敖在深入匈奴腹地援救李陵之際,在投降匈奴的原漢塞外都尉李緒的提醒下,公孫敖與左賢王遭遇了。

公孫敖在交戰之後無功而返,為了避免罪責,哪怕公孫敖明知道匈奴俘虜所指的,教單于製造兵器的是李緒而非李陵,卻還是推託到李陵的身上,導致李氏一門被漢武帝滿門操斬。

這件事讓李陵絕了返回大漢帝國的心念,最後在匈奴的地域終老。

自此,操舟水兵也就成了絕唱。

雖曾聽聞李陵心有不甘,硬是將操舟水兵的傳承整理了出來,並且藏在匈奴所掌握的某處地域,可是因為沒有人找到的緣故,只能說是一個傳說。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