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宓墜河身死時候,李唐殘部一時群龍無首,饒是他三個倖存的兒子全力統帥,依舊難敵南詔這邊佈下的天羅地網,卻是廝殺一日一夜,鮮血染紅了土地江水,屍骨堵塞了前後道路,一時喊打喊殺之聲震徹天際,經久不消。

此役,因得了委蛇全力相助,南詔全殲李宓大軍,自身也損失了三萬餘將士,終於擊退李唐此番討伐,一時獲勝,聲威傳遍中原李唐朝野,惹得唐王震怒。

然而此時此刻,李唐也再也沒有能力征討南詔,卻是短短三月時間,八萬大軍埋骨南詔山水之中,又是折損了一門猛將,饒是李唐富庶非常,也難以承受這麼大的戰爭損失。加上如今唐王年邁,兩次大敗使得他震怒之下,龍體危殆,卻是一時連朝政都無法處理,自是難以再派兵前來攻伐。

加上兩次戰敗,楊國忠將軍難辭其咎,卻是叫李唐後宮之中掀起了一陣波瀾,那楊玉環娘娘一時之間給唐王李隆基吹了不少枕頭風,又是叫他莫要再派遣自家兄長掌兵,原是朝野之中流傳著各種閒言碎語,說是南詔有天神相助,不是尋常所能攻下,卻是無論派去多少大軍,都是有去無回,叫娘娘著實憂心自家兄長。

宮廷女子,從來都是有著兩門蓋世神通,喚作“軟刀子”和“枕頭風”的,著實厲害非常,卻是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王帝主在這上面吃了大虧,卻是依舊樂此不疲,明知前方刀山火海,還是義無反顧地跳將進去。

原本天數在此,南詔萬難抵擋李唐下一次起兵來攻,也是南詔氣數不滅,擊潰李宓大軍之後,李唐竟是消停了一段時間,暫時不再討伐,叫南詔得了個修養生息的機會,一時喘息。

只是閣羅鳳對此番戰勝,心情卻是十分復雜,又是聽聞李宓墜江而死,更是叫他心痛欲絕,一時間連著幾日不曾過問朝政,只傳下口諭,要人沿途尋找,務必要將李宓將軍的屍身找回,好生安葬。不得不說,閣羅鳳的魄力手段的確不再皮羅閣之下,卻是這一番大肆搜尋,竟真在滾滾江水之中尋獲了李宓將軍的屍骸,卻是江心不知為何突出一塊泥濘島嶼,留存住了李將軍的屍身,叫他不曾被江水卷走。

尋獲李宓的屍身之後,閣羅鳳親自派人將其迎回太和城邊的蒼山之上,在斜陽峰仙鶴塘好生安葬供奉,又是傳下話語,說李宓將軍乃是古來少有的忠孝節義之人,雖是率軍攻伐南詔,卻是不曾失於大節大義,命南詔軍民為其建立生祠,供奉神主牌位,立其為南詔“本主”,教其享受萬世香火。

平心而論,南詔百姓對這位李宓將軍雖是懷有怨恨,卻也著實佩服他的忠義之處,又是知道先前他在朝中,曾為南詔謀求了不少福祉,如今戰死南詔,也是唐王君命,不敢不從,也算是一個人物。南詔百姓性子直爽,又是最佩服這等英雄豪傑人物,便也不計前嫌,為李宓將軍建立生祠,誠心供奉,只求他能夠得到解脫,不必再受到戰事之苦。

與此同時,李唐的一眾軍士屍骨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又是閣羅鳳下令原樣收斂,好生安葬,與先前一般,為其立碑作傳,招來慧明和尚為他們誦經超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詔也不乏知書達理的人物,一時也是為其宣揚,卻說兩國交戰,原是迫不得已,無論閣羅鳳也好,李唐軍士也罷,都不願意掀起戰火,卻是此役之中,並無勝者,不過是叫這些可憐人青山埋骨,再不能迴轉家鄉罷了。

百姓們也是善良,卻是能夠理解這番道理,也不曾心懷怨恨,還是好生收殮供奉這些李唐兒郎的屍骨,叫他們在生之時不曾享受萬名愛戴,死後至少能夠有一個歸宿,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累累白骨之中,並沒有改為此事負責之人。

閣羅鳳則是親臨慧明和尚的法事現場,又是親自為陣亡的兩國將士奉上香燭之火,一時嘆道:“君不正而朝綱亂,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禍之始,死乃怨之終。嗚呼悲哉!唐師陣亡兄弟!”此悼詞情深意切,也是閣羅鳳自己深切感覺到了戰亂帶來的諸多痛苦與災禍,一時哀嘆之下,百姓聞者傷心,見者流淚,也是此番戰役,南詔兒郎也有不少殞命其中,戰事之慘烈,眾人感同身受,亦是理解閣羅鳳的心意,一時都是垂淚掩面,哀嘆不已。

委蛇迴轉三清觀之後,忙著先去見了望舒,見他性命無虞,只是失了法力,一時也是感到慶幸,又是後悔自責,不惜一切代價,替靈均老道尋來了煉製還丹所需要的諸多天材地寶,只求望舒能夠順利好轉康復。

望舒見委蛇這般模樣,一時也是自責起來,卻是此番遭受反噬,原是自己衝動妄為所致,先前靈均老道已經將諸多道理講述給他,聽得分明,也知道此乃劫數,怨不得別人,還回過頭來安慰委蛇,一時倒也沒有留下什麼心結誤會。

只是委蛇御使五毒,施展瘴氣攻克李唐大軍,多少還是與靈均老道先前的指點有所違背,卻是造下了血海殺劫,一時間也是被靈均老道罵了個狗血淋頭。好在委蛇並不是靈均老道的弟子,兩人只不過是以道友身份相處,靈均老道雖是感慨擔心,卻也沒有太過為難委蛇,只叫他約束手下族人,莫要傷害了沙場陣亡將士的屍身,但求能夠彌補些許,不至於禍及自身,也就是了。

委蛇也知道自己此番作為,本質上與望舒一般,都是妄圖對抗天數,說不得要因此而遭逢些許劫數。也只是他作為山中妖王,兩千年來氣數已經與南詔糾纏不休,一切舉動,本質上與南詔軍民參戰無二,故而才不曾受了天數反噬,卻也是種下惡果,身染殺劫,今後定有諸多麻煩。

委蛇自己做事之前,已經考慮算計清楚,不曾帶上鳳鸞和文狸,便是考慮到個中厲害之處,倒也不覺得後悔。只是看見靈均老道為他這般擔心,又是諸多算計,希望能夠幫助他洗刷罪孽,委蛇心中還是感動非常,自是對靈均老道的話語言聽計從,這便傳下了話語,不允許族人侵犯兩國陣亡將士的屍身,又是叫它們多多守護,以期贖罪,也就是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一次的事情,無論是委蛇也好,望舒也罷,都是洞悉天數之後,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切因果都是由自身而起,他倆也都做好了承擔的準備。只不過望舒估計有誤,險些壞了自家性命,卻又幸得上主莫名出手相助,一時見禍福相依,也算是逃過了天數懲罰。至於委蛇,倒也是無怨無悔,仗著自己兩千餘年的修為,倒也不是十分擔心,只要沒有連累別人,也就叫他慶幸,不敢奢求其他。鳳鸞和文狸這下才知道委蛇的打算,又是感動,又是憤怒,圍著他狂罵一通,自是不提。

轉過年來,李宓出征之前與孫女李巧珠約定之日完滿,卻是數月之前,戰報就已經傳來,李氏一門,兒郎盡皆戰死南詔,自是無人迴轉,只留下一眾婦孺在家中日夜以淚洗面,饒是有唐王安撫慰問,又是給下賞賜封誥,也難以避免李宓一族就此衰敗,卻是落了個兒郎不存,斷子絕孫。

一年期滿,李巧珠尋出那柄南詔鐸鞘劍,與自家奶奶李夫人一起,動身前往南詔,卻是要完成李宓將軍生前遺願,將此寶劍奉還給閣羅鳳去。

從李唐王都到南詔太和城,何止千山萬水,又是兩國交戰許久,道路著實不甚太平。也不知道這兩個弱女子如何穿越這段路途,最終還是一切順利,平安趕到了太和城外,卻是一時說明自己的身份,求見那南詔國主閣羅鳳。

閣羅鳳一時聽聞李宓的親眷來求見自己,心中又是歡喜,又是擔憂,卻是李宓雖不是死在自己手裡,始終也是在南詔身隕,自是他作為南詔國主,難辭其咎,卻是不知如何面對李宓的妻兒老小,一時心中惴惴,卻也連忙叫人請了兩位進來。

那李宓的孫女捧著閣羅鳳當年贈予李宓的寶劍,一時走上王宮金殿之中。閣羅鳳看見姑娘手中的那柄寶劍,一時失神,眼中開始溼潤,卻是已經認出了那寶劍的來由,一時間難以剋制自己的情緒。

李巧珠按照君臣之禮,朝閣羅鳳三跪九叩,這才雙手捧著寶劍,一時說道:“南詔國主在上,小女子乃是大唐將領李宓之孫,李宓之子李貞元之女。去年此時,先祖父攜父親兄弟五人,奉我主陛下詔書,出兵討伐南詔,不幸戰死沙場,馬革裹屍。”

說到此處,大殿中南詔眾人的臉色都是有些不太好看,卻是李宓之死,與他們誰都脫不了干係,如今人家妻女找上門來,一時也是叫他們有些難堪。又看那李巧珠,小小年紀,卻是溫文爾雅,談吐大方,言辭中既沒有仇恨,也沒有悲哀,只有無盡的平和,徐徐述說此事。

姑娘也看見眾人神色變化,卻也不管,一時繼續說道:“祖父出征之時,曾與小女子說得分明,卻是南詔年年上貢,歲歲稱臣,斷無叛唐之心,更無擁兵之意。各種矛盾誤會,祖父時時說起,也曾幾番像陛下進言。奈何朝中奸佞當道,言路不通,未能替國主講明情由,又是受陛下詔書,無奈出征,一門上下,盡皆埋骨南詔青山之中。”

說到此處,眾人心中也是湧起了些許悲涼,卻是李宓生前為南詔做過的一切,在場眾人或多或少都是知曉,今日又聽見他孫女轉述其肺腑之言,一時都是叫眾人心有所感,又是傷懷,卻是情勢如此,區區一己之身,卻是誰也不能改變什麼。

李巧珠繼續說道:“祖父臨行之前,留下國主所贈之佩劍,要小女子一年之後送來,向國主說明其中情由,也不至於壞了祖父與國主之間的情義。今日小女子不辱使命,奉劍前來,也算是還祖父一個分明,給國主一個交代!”

閣羅鳳此刻已經淚流滿面,卻是朝中眾人,聽聞這等肺腑言語,無不傷心落淚。一時之間,只見閣羅鳳親自起身,走下龍椅,親手將那李巧珠攙扶起來,一時嘆道:“你祖父的苦衷,我又何嘗不知!李宓將軍死後,我已派人尋回他的屍骨,建立祠堂,奉作一方本主,好生供奉,就在後面蒼山之上,你等不日即可前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