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出頭鳥
蕭陽先是愣了許久,先前父皇嫌他愚笨笨從來不讓他插手政務,如今這一番話難道是認可他的能力了嗎?多虧三弟出的主意,回頭一定要好好感謝感謝三弟。
“兒臣遵旨。”蕭陽抑制住自己聲音的顫抖,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欣喜若狂。只是由內而外自發的高興,又怎麼壓制得住呢?
他這不沉不住氣的樣子又讓皇帝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
事情的發展出乎蕭臨的意料,他在聽到皇上不僅沒有責罵太子多管閒事,而且還讓他跟著一起處理政務的時候,他的下巴簡直都要驚掉了。
“怎麼會這樣?父皇不是最討厭我們這些做兒子的過問他的事情嗎?就算是採納太子的意見,那也該是把太子責罵一頓,然後私下派人去辦才是啊。”
蕭臨手裡把玩著他經常系在腰間的那枚青玉玉佩,眉目間的陰翳和狠厲卻是怎麼也遮不住的。
雖說西北的救濟是一定要給的,可是他更希望藉此一時二鳥沒有想到他的計謀如此就被破了。
“主子不用擔心,就算太子的意見被採納了就算皇上表揚了太子,那也和你沒有任何關係。”蕭臨的謀士子俞踱步而來臉上笑容滿面的樣子和三皇子如出一轍。
蕭臨黑著臉看向自己的謀士,卻是沒有在發任何牢騷了。
“主子你也知道皇上最近身體不好,每每總是要靠湯藥吊著精神,皇上愛惜嫡子,就算太子資歷平庸也不肯改立太子。但是之前顧忌著太子實在是蠢鈍不堪,所以不曾讓太子插手政事。如今卻要太子學著如何處理朝政,您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訊號?”
子俞慢慢地給自己倒了一杯茶,語氣之中的冷意卻是讓蕭臨為之一顫。
說起來他倒是不曾注意他父皇的身體,如今細想來母妃也不止一次跟他提過如今皇上總是病體拖沓著,甚至連後宮都基本上不入了,總是妃子去照顧。
再往深層次想上次南下明明有機會將那裡的氏族全部一網打盡,可是在某一天,父皇卻緊急帶領所有人返回京城之後便出了西北泥石流的事情。
蕭臨本以為是出了這件事,所以父皇才不得不提前回京處理,如今看來就是因為身體不適了……
“你是說……?!”蕭臨猛的睜大了眼睛,他們兩個似乎不一而同地想到了一個地方。
那就是他父皇的身體可能不行了,所以說現在才要安排太子學習政務,以防皇上突然撒手人寰泰子庸碌無為使江山易主。
“子俞你去,約殷家大小姐出來與我見面,就說是我母妃請她來宮裡坐一坐喝茶。”蕭臨立刻就出了一個主意,給自己的謀士讓他著急忙慌的出宮.
因為這個謀士平時被他藏著,所以說守著宮門的將領沒有多少人認得,只當他是宮裡的小太監。
再說那邊拿著王爺手令去調撥錢糧的和大人,州官本來非常怠慢,但是一看到那洗落款立刻就驚掉了下巴。
然後就隨著和大人一起回來了。
“下官不知王爺駕臨有失遠迎,請王爺恕罪。”州府的都統一下子就跪在了地上,戰戰兢兢的像一隻鵪鶉。
紀宸挑了挑眉看看下面跪著的都統,骨節分明的手指捏著茶杯蓋子輕輕碰撞茶杯的邊緣,裡面充滿香氣的茶水順著邊緣湧出在男人堅挺的鼻子上起舞。
一時間滿室寂靜。
“本王本來就沒打算去你們州府,所以說也不算你的過失。不過這幾個縣城受災如此嚴重災情已經蔓延這麼久,你為何從不曾做出應對措施?”
紀宸低頭抿了一口茶,覺得入口生澀無比並不好喝,於是就將茶杯放在了桌子上。
說起茶水,它還是最喜歡京城的白毫銀針。
“回稟王爺,這幾年西北連年遭災州府也沒有多少存糧,下官是以為各個縣府的存糧已經夠他們需要了,也沒有人上報所以下官並不知情。”
都統猶豫了一下還是聲音還算平穩的回報。
只是此言一出,立刻就引來了那個和大人的不滿。
“你胡說!我每每與你寫信告訴你這裡的災情,你都讓我們自己解決敷衍塞責,我想求你讓你調撥錢糧過來,你卻推說州府窮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我們。可我拿著王爺的手信去找你時,你明明還在大魚大肉!想必每年那麼多的賦稅有一半兒都進了你的腰包吧!”
就這樣,這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吵了起來,誰都不想落下一個不好。
“你們兩個吵夠了沒有?沒看到王也在這兒呢,成何體統啊。”
季寧瞧著狐狸王也沒有出言制止反而有一種看戲的幸災樂禍的時候,無奈的開口了。讓他們兩個這樣吵下去這樣一天就又過去了。離處理事情不就有往後拖延了嗎?
“下官知罪。”州府的都統十分有眼色的跪下請罪,只是那個和大人卻是依舊桀驁不馴的樣子。
“所說句句屬實,如果王爺不信可以找其他州縣的支付來問。”和大人梗著脖子一副理粗的樣子,絲毫不將地上的都統放在眼裡。
“本王自然相信你所說的話,否則這西北也不會過的如此苦寒。既然錢糧已經調撥過來了,如何賑災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那些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人本王一個都不會放過。”
紀宸瞥見大堂外面有災民正在偷偷的往裡面看,更加確定這個和大人就是他們的首腦,也就是他們的信仰。如果把這個和大人緊緊地攥在手心裡,也就不怕他們造反鬧事了。
“下官知道了。”和大人又十分憤怒的瞪了一眼地上的都統然後拂袖而去。
紀宸和季寧對視了一眼,已經知道對方心裡在想什麼,紀宸一抬手,一道黑影立馬跟上了那個和大人。
“你先留在著跟著他們一起賑災吧,好好看看被你魚肉的百姓都是過的怎樣的日子。”紀宸冷聲說道,下面跪著的都統自然是百般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