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個月, 傑德終於在英國和愛爾蘭完成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攝。期間, 由亞洲廣播集團和歷史頻道中文部聯合製作的七集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在美國歷史頻道正式上映,而且剪輯版還在美國廣播公司旗下各大電視臺播映,儘管美國國會中有日籍議員表示“遺憾”, 但是這起慘絕人寰的紀錄片還是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畢竟在絕大部分美國人心目裡,日本就是美國的小弟弟, 逆來順受且謙卑內斂,但是電視裡的畫面讓他們卻不得不正視這個人類族群中“最具兩面性”的民族。

或許美國東海岸的觀眾對日本人的觀感還好, 畢竟當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對美國東海岸的居民來說只不過是文字意義上的“國恥”。但是對於美國西海岸的居民來說, 當時的日本間諜可是在加州犯下了一些罪行的。不過最讓傑德覺得可笑的是,有一些日本僑民打算在美國法庭起訴歷史頻道及母公司東風廣播集團“毀謗”。

不過很可惜,這個官司還沒上庭就被謝爾曼的律師團給駁回了。謝爾曼的律師團給出的理由很簡單, 這項“毀謗”官司的起訴主體是日本國, 要麼請日本天皇親自來美國起訴,要麼就請日本政府駐美代表——日本駐美大使來起訴, 否則這個官司是沒法成立的。當然, 日本天皇或日本駐美大使是不會來起訴的,不管日本右翼社團如何鼓譟,日本還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果真的他們跳出來的話,那不僅是中韓兩國緊張了,只怕美俄兩國也會重新審視日本的定位了。美國人不傻, 日本人若是乖乖當小弟的話,美國人自然會照顧好這個小弟弟。但是如果一旦這個小弟想不認自己這個大哥的話,美國人可是受過“珍珠港事變”的苦頭。

感恩節, 《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一版宣傳片在美國各大電視臺播出。傑德直接將電影中開場的登陸戰精華剪輯了出來,子彈橫飛和屍橫遍地的鏡頭讓各大電視臺不得不將廣告移到深夜時段播出。但即便如此,這支廣告還是引起全美觀眾的注意。起先美國各大娛樂媒體也報道過《拯救大兵瑞恩》拍攝現場爆炸聲不斷的新聞,但是看到真實的畫面之後,他們也驚呆了。這並不是以往利用電腦虛擬成像製作出來的大場景,而是幾近真實的戰爭場面再現。跟這個登陸戰的畫面一比,《第一滴血》什麼的簡直弱爆了。而且在這支宣傳片播映的時候,全美二戰老兵協會的成員表示這個登陸戰場景是完全真實的,他們對銀河電影和夢工廠將這個場景完全再現感到高興和支援。

有了老兵協會的背書,作為電影發行方的派拉蒙自然順勢推出了第二版宣傳片,這支宣傳片則完全沒有任何血腥暴力的鏡頭,只有當年參戰老兵的回憶。為了爭取年底的奧斯卡提名,派拉蒙是不會讓任何人將這部電影定義成純粹的戰爭片,一旦被貼上那樣的標籤,別說競爭奧斯卡了,只怕連提名都很困難。派拉蒙現在的計劃就是要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有關二戰的歷史題材電影,因此各種倖存者的採訪就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按照原本的計劃,《拯救大兵瑞恩》應該放在6月6日這個登陸日放映是最好的,但是由於製作週期整部電影還是被安排在11月22日在全美公映。傑德負責在洛杉磯的首映禮,而斯皮爾伯格則負責在紐約的首映禮。誰都知道傑德在紐約素來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只好將本片的監製派去紐約負責首映禮了。在參加節目宣傳的時候,傑德還特意強調了這部電影恐怕將是美國影史上最後一部採用“非數字編輯器材”進行剪輯的電影了,說到這裡,傑德還有些感嘆。

有了電腦等裝置的輔助,剪輯師的工作門檻就要低很多了。因為利用數字裝置剪輯其實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法,因為必須等定稿之後才會沖印最後的膠片或者乾脆提供數字版放映內容,這對發行公司來說是非常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可是就是如此,電影膠捲上的那種歲月感會消失沒有蹤跡,而且不同剪輯師帶來的接片風格也不再存在。雖然傑德只是那麼順口一說,倒是得到不少剪輯師的響應,一時間《好萊塢報道》、《綜藝》和《名利場》等全美知名的娛樂刊物紛紛推出紀念特稿,懷念美國影史上那些默默無聞卻又貢獻頗多的剪輯師們。有了這些報道,倒是讓不少年輕人對這部號稱“最後的手工剪輯影片”有了興趣。

11月22日,《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美2463個戲院正式上映。冷色調的畫面上,美利堅的星條旗在迎風飄舞,然後是一個蒼老的老人帶著他的全家人來到了二戰紀念公墓。他跪在了一個墓碑前,然後在他蒼老的眼神裡映出了當年的歷史。這個開場畫面雖然很平淡,但是讓影評人卻非常欣賞。無論是色調的處理還是畫面的質感,傑德的確無愧於“全美最偉大的新生代導演”一名。有很多影評人都指出,如果傑德能少拍一些商業片的話,他早就和他的老師斯皮爾伯格先生並列全美最偉大的導演大師行列了。在老人的眼神中,畫面回到了諾曼底登陸戰役中。

登陸艇上,長官在交代最後的注意事項。然後,便是炮火連天的地獄場景。正是由於開場這殘酷的鏡頭,電影被mpaa毫不留情地評定為r級。不過傑德拒絕了再剪輯的建議,“歷史的真實不是盆栽”。儘管作為限制級作品保證了觀影人群都是年滿17歲的成年人,可是戰場上那破碎的肢體和開膛破肚的鏡頭還是讓不少人感到了不適。影評人們也是皺著眉頭開著這段畫面,這段畫面完全沒有故事性可言,簡直就是一部沒有任何剪輯的紀錄片。但是他們很快就明白了導演的意圖,歷史就是歷史,哪裡需要故事片那樣修剪?漸漸地,戰場上變得不再人道,盟軍不僅使用了火焰武器甚至還拒絕了敵軍的投降,但是沒有人在指責盟軍的做法。因為幾分鐘後的畫面便是倖存者顫抖和哭泣的場景,而諾曼底海灘上卻是滿地的死屍……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士兵們就算為同胞的犧牲而憤怒一點又有什麼?

畫面很快切換到後患,很多女人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打著“陣亡通知書”。或許是已經見多了,她們都是麻木不仁地打著一張張讓母親痛哭的信件。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個打字員動容了,她拿起一封通知書找到了她的主管,然後她的主管帶著她找到了他們的上級,甚至更上級……因為一個叫瑞恩的孩子犧牲了,這是瑞恩家犧牲的第三個孩子,而他們最小的弟弟也在諾曼底登陸戰中“失蹤”。

接下去的畫面美得讓人陶醉,靜謐的美國農場,金色的麥田和藍天白雲相互回應,一個母親在家裡做著家務。她的門外掛著四顆星星的,代表著她的四個兒子都在參軍。一輛黑色的轎車緩緩駛向這個母親的家,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來送陣亡通知書的。母親緩緩打開門,她還在期待奇蹟,可是開到車裡走出來的牧師她便知道,她的兒子有人死去了……這個母親的不幸也讓美軍統帥覺得難過,他最終下令要求將那個在登陸戰中失蹤的瑞恩家的孩子帶回來,帶給他的母親,不要讓他的母親連一個兒子都保不住。

其實在電影上映前,派拉蒙就丟擲了一個問題,“八個人拯救一個人,到底值得不值得?”直到這裡,大家才明白為什麼要派出八個人去拯救一個人。一個女觀眾低聲說:“我覺得還是值得的,他母親已經失去了三個孩子,不能連最後一個孩子都失去。”

但是她的男朋友卻反問道:“可是另外八個人也是有母親的,他們的母親怎麼辦?”

女觀眾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而電影裡的特別行動組也在爭議中出發。因為這是一場要深入到敵後的戰鬥,僅僅八個人挑戰的是尚沒有戰敗的德國軍人,難度可想而知。即便大家已經知道肯定會有人犧牲,可是當犧牲真的降臨的時候,大家都還是感到難過。而且到故事的最後,導演居然將男主角米勒上尉更弄死了。一部電影還有什麼比男主角死去更讓人難過的麼?漢克斯的演技在這裡簡直是出神入化了,將一個士兵臨死前的不甘心和釋然演繹的淋漓盡致,儘管是兩種矛盾的情緒,可是在他的表演下卻絲毫不做作。

他告訴瑞恩,“替我們好好活下去!”

在一封信的旁白中,電影回到了開始的場景。老瑞恩跪在米勒上尉的墓碑前,讓他的妻子告訴他,“他沒有白活!”這是他能為營救他而犧牲的人們所做的最後一件事。

在瑞恩的軍禮中,白色的墓碑靜靜地矗立著,然後又是那面星條旗在風中迎風招展……故事結束。

隨著工作名單的結束,電影院調亮了燈光,而迎接傑德的是全場熱烈的掌聲。儘管由於明年是諾曼底戰役紀念五十五週年,因此各類二戰題材的電影頗多,可這部《拯救大兵瑞恩》卻以一種別樣的風情征服了影評人們。它一方面揭示了戰爭中的殘忍,另一方面卻也體現了戰中中的人性。影評人普遍認為,這將是年底奧斯卡上的一支勁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僅洛杉磯的首映取得了成功,紐約的首映也非常成功,當晚的午夜新聞節目都報道了這部電影上映的盛況,而根絕電視臺的採訪,絕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電影。甚至有人喊出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就是這部了”的口號。不過傑德並不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他知道這一次的奧斯卡是非常殘酷的。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