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到現在已經過去五個年頭了, j·k·羅琳構造的魔法世界早已風靡全球,這從《哈利·波特》系列銷量目前已經破億冊上就能看的出來。

——這個數字, 已經快趕得上托爾金《魔戒》三冊數幾十年來的總銷量了,由此可見《哈利·波特》系列在全世界到底火到了什麼一種程度。

讀者版圖不斷擴充套件之後, 出現想將小說影視化的願望是必然的,可以說威爾洛特決定要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訊息,恰好是在最合適的時機(小說熱度最高),作出的一個最正確的決定,猶如出現在沙漠裡的一道清泉,及時緩解了書迷們的渴望,還未拍先火, 為電影吸引到了最大的關注。

但是, 將小說搬上銀幕,尤其是如此熱門的暢銷書,引來的絕不僅僅是讀者們的興奮和期待,總有一些先接觸原著的死忠粉絲, 因為太熟悉小說裡的故事和細節, 可能英國魔法世界、霍格沃茨甚至是哈利·波特在他們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形象,這部分人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肯定會忍不住用批判的目光去看,看電影裡有沒有將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完整展現?看哈利、赫敏、羅恩、鄧布利多的演員是不是符合心中預期?看書中那些精彩至極的故事情節有沒有被搬上銀幕?電影對原著的還原程度到底有多高?

哪怕原作者j·k·羅琳親自擔任電影編劇,好萊塢名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任導演,也沒有減輕多少書迷們的擔憂,其實這種心情同樣也出現在了很多托爾金的書迷身上, 這是原著粉絲在看到喜歡的作品影視化後,不可避免出現的一種心理。

《哈利·波特》的英國創作背景,註定了英國書迷必定成為觀影時最為挑剔的一個群體,倫敦首映之後,很多看過原著的英國觀眾是抱著審視的目光和無數疑問走進電影院的。

而當電影開場之後,這些審視與疑問的目光逐漸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驚歎與沉迷。

……

麥克·卡文迪什,利物浦人,一個不喜歡童話書的酷男孩,卻在遇到了j·k·羅琳的《哈利·波特》之後,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名魔法世界粉絲,至今最大的人生遺憾是沒能擁有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首版小說。

原本像麥克這個年齡的男生(十四五歲),喜歡童話書是一件很不酷的事(沒錯,青春期少年最在意自己酷不酷了),男生們應該熱衷於足球、板球、網球,或者音樂、科學、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是《花花公子》雜誌和《太陽報》第三版,所以麥克一開始是不敢和同學朋友談論《哈利·波特》的,生怕自己被人嘲笑:“你居然還在讀童話書?哈哈,麥克啊麥克,一個長不大的小男孩!”

直到學校的萬聖節派對上,麥克發現這部書已經風靡了整個校園: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把自己打扮成了《哈利·波特》裡的角色,他們身穿巫師袍,脖子上系著不同顏色徽章的四個學院圍巾以示區別,“哈利·波特”和“赫敏·格蘭傑”加起來超過五十個,哪怕是天生金髮的校園最高人氣的女孩,都把自己的頭髮染了棕色並打理成亂糟糟的樣子,更有趣的是校長和拉丁語教授,他們一個下巴上粘著白胡子扮演鄧布利多,一個挽起長髮扮成了麥格教授。

無論是書呆子還是運動健將,似乎所有的男孩和女孩都看過《哈利·波特》,麥克於是不再遮掩自己的愛好,藉著討論《哈利·波特》的機會他認識了不少新朋友,還一起在學校裡成立了個魔法愛好者協會。

當然,也有一些男生覺得看書,尤其是看童話書這種愛好太娘了——麥克想說用童話書三個字來概括《哈利·波特》實在太偏狹了,《火焰杯》讓大家看的心情都很沉重,特別是書尾塞德裡克被伏地魔殺死的時候。沒見就連學校的教授都對這部書分外感興趣麼?可見這並不是一部只適合孩子讀的童話書。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男生存在,麥克·卡文迪什和他俱樂部的朋友,才有機會約到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和她的朋友們,一起約會看電影。

富有童心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賦予了整部電影夢幻一般的質感,電影畫面是金黃色調,鏡頭構圖都透著一股明亮的暖意,非常有童話的感覺。

雖然電影沒有用原著中的德思禮一家作為開場——而是用了鄧布利多在女貞路使用熄燈器和從貓變成人的麥格教授作為序幕,加上被兩人安放在德思禮一家門前的嬰兒救世主,直接將神秘的魔法世界和有著傳奇命運的主人公展示在了觀眾面前,作為一部電影來說,這樣的開場無疑更能吸引住觀眾的目光。

起碼麥克和他的朋友們,以及那些在一開始有些心不在焉的觀眾,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而接下來電影的劇情走向,讓無數《哈利·波特》的書迷真實的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做徹頭徹尾的忠實原著——

因為接下來的電影劇情完全就像是一章一章的按著書中的文字來拍似的:住在德思禮家壁櫥裡的大難不死的男孩;動物園裡突然消失的玻璃;貓頭鷹們送來的來自霍格沃茨的入學信險些淹沒了德思禮家;巨人一般的海格;對角巷和古靈閣;九又四分之一站臺……

尤其是當哈利·波特和其他新生一起乘坐著掛有明燈的小船,在圓月和滿天星光之下,朝霍格沃茨駛去的時候,那座巍峨壯觀如同城堡一般,從內部透出暖融融暖黃燭光的魔法學校,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製造了一陣又一陣的抽氣聲。

霍格沃茨,真的和書迷們幻想的一模一樣!甚至要更古老、更宏大、更精緻!就連餐桌上的美食,看起來都和原著描寫的一樣美味!

“大難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進入霍格沃茨之後,電影重要的主配角基本已經出現一遍了,電影選角符不符合心中預期也是原著書迷們最看重的一點,當有挑剔的書迷看電影看到一半,突然想起自己要找找茬的時候,竟然發現電影值得他/她不滿吐槽的地方很少?!

小說改編電影最重要的是選角,選對了主角,影片基本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看過bbc迷你劇《大衛·科波菲爾》的影迷已經不再擔心丹尼爾·雷德克裡夫是不是適合,而那些沒看過bbc劇的觀眾,當一臉呆萌的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眨著碧綠的大眼睛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有誰會討厭這樣的哈利·波特?

就連原本應該非常討人厭的德拉科·馬爾福,都因為那張過於俊俏的小臉蛋和油光水滑的金髮,而被女孩們捂著臉稱讚了一句:“好可愛。”

場景特效什麼的就不用說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已經竭力做到了最好,無論是霍格沃茨禮堂的天花板、麥格教授從貓變成人的畫面還是張嘴唱歌的分院帽,都令人感到驚歎,就算部分場面特效略有不足,比如魁地奇比賽,那也是因為這個時代技術發展的局限性而不是其他。

不用特效的場景,製作團隊還原的就更加精心了,從哈利·波特從小住到大的壁櫥,狹小昏暗的空間裡能看出很多生活的痕跡,德思禮一家很明顯選擇的是真實的小區住宅拍攝的而不是搭建的佈景棚,對角巷人潮擁擠商鋪如雲,每個店鋪的櫥窗都堆滿了琳琅滿目的魔法商品,古靈閣坐小推車進入地下金庫的路程驚險的猶如坐雲霄飛車一樣,霍格沃茨牆上掛著的各種畫像更是細節豐富到每一副畫像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對於書迷來說,看到他們期待已久的魔法世界如此真實迷人的出現在銀幕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驚喜。

更重要的是,麥克他們終於見到魁地奇是怎麼玩的了!雖然對於有著濃厚足球氛圍的英國人來說,看書時腦補魁地奇比賽場面並不困難,但是幻想再多,都不如直接在大銀幕上感受一次來的震撼!

到影片後半段,魔法三人組闖過霍格沃茨教授們設下的重重難關的場景,更是一如小說裡描寫的那樣驚險刺激,哈利·波特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打敗了附身在奇洛教授身上的伏地魔、保護了魔法石,並為格蘭芬多贏得了學院杯……

等等,威廉·布蘭德利呢?

麥克·卡文迪什停下了正在嚼爆米花的動作,奇怪他為什麼會突然想起威廉·布蘭德利,不過下一秒鐘,他就發現,原來那不是他腦海中的想法,而是周圍有人問出了聲。

“電影快要結束了吧,威廉·布蘭德利在哪裡?”

“報紙上明明說他有參演!”

“哈利·波特正在和海格告別!他都打敗伏地魔要回家了,我們是被欺騙了嗎?”

銀幕上,哈利·波特正站在火車上和海格揮手告別,銀幕下,不少觀眾都在議論紛紛。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作者j·k·羅琳的執意要求下,主配角陣容幾乎是純一色的英倫演員,對於熟悉戲劇界或英國娛樂圈的影迷來說,艾倫·裡克曼、瑪吉·史密斯、理查德·哈里斯這些名字真的是大名鼎鼎,但好萊塢的全球化程度畢竟更高,威廉·布蘭德利的全球知名度顯然要更高一點,加上是威爾洛特的老闆,又和沃丁頓出版社的持有人是好友,還會在電影裡客串一個神秘角色,可以說威廉·布蘭德利這個名字已經和《哈利·波特》捆綁在了一起,在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等三名小主演還名不見經傳的現在,他在影片的全球宣傳營銷上,是最重要的賣點之一。

雖然暫時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觀眾是因為威廉·布蘭德利走進電影院的,但從對方那部部大爆的電影票房,和遍佈全球的迷妹迷弟來看,肯定不會是一個小數字。

——還有一個現象從側面印證了這個猜測,那就是越臨近片尾,電影院的媒體和影迷越為浮躁的情緒,

不久前媒體和影迷還在熱議威廉會在電影裡扮演怎樣的角色,現在電影首映,卻遲遲不見疑似威廉·布蘭德利的角色出場,觀影的媒體和影迷有不少人都在心裡犯嘀咕:‘該不會是他化了特效妝,扮成了妖精之類的角色,或者乾脆就演了個純路人,被我沒一不留神錯過了吧?’

正在這時,銀幕上的畫面又是一變,深紅色的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噴著蒸汽停在了擠滿家長的站臺旁,再旁邊的鍛鐵拱道上寫著“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原來是載滿霍格沃茨學生的火車已經回到了倫敦。

電影竟然沒有在哈利·波特揮著手向海格告別的時候結束?難道還要拍德思禮一家迎接哈利的場景嗎?

眾所周知德思禮一家對待哈利·波特的態度不像對待親人,魔法界大難不死的救世主在姨媽家生活的像個小可憐,當火車離開霍格沃茨的時候,赫敏·格蘭傑曾對不斷朝海格揮手的哈利感慨“回家的感覺真奇怪,不是嗎?”時,哈利回答的“我不是回家,不算是。”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拍攝一遍學生乘坐火車回家,德思禮一家對哈利非常不友善的鏡頭似乎沒什麼意義……

除非劇組有什麼驚喜或反轉要等著在片尾爆。

一些敏感的影評人和影迷捕捉到了這種反常,他們立即立刻睜大了自己原本因為疲累而有些無精打采的眼睛。

果然,當學生們下車後歡呼雀躍的奔向父母,就連赫敏和羅恩也在給了哈利一個擁抱後走向自己父母的懷抱時,推車行李一個人站在站臺的哈利就顯得格外孤零零。

哈利·波特用掩蓋不住羨慕的表情,看了看韋斯萊一家和格蘭傑一家,但是,下一秒鐘,碧綠色的眼睛突然睜大,彷彿受到了一點驚嚇,定定的看著一個方向。

鏡頭順著哈利·波特的目光轉移過去,停留在一個正在和他對視的男人身上。

先是一雙冰冷無機質的淺灰色眼睛,然後是和小馬爾福如出一轍的淡金髮色——這已經說明了男人的身份,正是德拉科·馬爾福從一入校就開始吹噓的“我的爸爸”盧修斯·馬爾福——長髮披散在華麗精緻的黑色長袍上,那張蒼白的面孔有多英俊,面孔上的神情就有多傲慢。

盧修斯·馬爾福身邊還站著一位盤著頭髮的美貌貴婦,應該是他的妻子納西莎,在霍格沃茨總是和哈利針鋒相對的德拉科·馬爾福正依偎在母親的懷裡,表情難得的帶了一點撒嬌的稚氣。

馬爾福一家三口彷彿隨身攜帶著生人勿進氣場,他們佔據了站臺上最顯眼的一塊空地,周圍人卻寧肯繞開,都不願從他們身邊路過,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條隔離帶。

——如果仔細看的話,還能瞧見給馬爾福一家充當背景的人群裡,有一群紅頭髮正在猛翻白眼。

盧修斯·馬爾福收回了讓“救世主”感到不舒服的視線,右手握了握銀色手杖頂端的蛇頭,用一種洩露不出任何情緒的腔調輕聲詢問:“那就是大難不死的男孩?”

“是的,父親。”小馬爾福立刻離開了母親的懷抱,語氣傲嬌的回答。

熱情的韋斯萊婦人在迎接完自己的孩子後,也有些激動的給了哈利·波特一個擁抱,哈利跟著韋斯萊一家人推著行李準備離開,最後回頭看了九又四分之三站臺,視線略過了已經沒有馬爾福一家人的空地,停在了深紅色的霍格沃茨特快火車頭上,目光裡多的是戀戀不捨。

電影片尾曲響起的那一刻,電影院驟然大亮,整個放映廳卻安靜的彷彿沒有觀眾。

麥克·卡文迪什手裡的爆米花早就掉在了地上,他卻恍然不覺,張著嘴巴機械的咀嚼著。

……

倫敦首映半個月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一場規模更大,也更為星光璀璨的首映禮,除了影片演員,不少好萊塢明星例如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託比·馬奎爾、德魯·巴里摩爾、克里斯·埃文斯等也受邀前來,為影片的美國上映揭幕。

影片的北美首映禮空前盛大也空前熱鬧,這全依賴電影在英國上映時,創下的一千六百萬英鎊的首周開畫票房記錄,以及倫敦首映後英國媒體幾乎一面倒的好評,《帝國》雜誌甚至直接給電影打了滿分——《哈利·波特》的英國創作背景已經註定了本國影迷肯定是最挑剔的群體,如果連英國影迷都說不出電影有哪裡不好,那它必定是一部傑作。

英國電影市場的良好開局,給了威爾洛特及發行方華納極大的信心,最終電影在北美三千六百七十二家影院的八千兩百塊銀幕上盛大放映,創下了世界電影史上的放映銀幕數量之最。

目前全球的影史開畫票房第一的保持者是威爾洛特的《相濡以血》,七千五百一十三萬美元的首映票房至今無人能及,其次是環球的《侏羅紀公園2》,七千兩百一十三萬美元,但兩者上映時的銀幕數量都沒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多,所以在影片的北美首映資料出爐之前,多方都在猜測《魔法石》的開畫票房很可能要超過《相濡以血》,創下新的影史記錄。

但是電影最終還是給了所有人一個未能預料的大驚喜!

首映票房九千三百二十六萬美元!

比《相濡以血》的開畫票房還高出了一千八百萬美元!

跟隨電影首映票房記錄一起被破掉的,還有週四、週五和週六的單日票房第一的記錄。

以及北美三天、四天、五天到十一天的票房累積記錄。

影片北美第二周的票房是五千九百六十萬美元,跌幅雖然超過了30%,但是仍然破掉了《聖誕怪傑》創造的第二周票房記錄。

媒體瘋了,威爾洛特和華納也快樂瘋了。

似乎是一夜之間,哈利·波特這個名字就紅遍了全世界,就連書籍還沒有發售的國家地區,都在對這部電影及原著議論紛紛。

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高達90%,imdb評分也在8以上。

影迷評論裡,有很多是先看了書,喜歡上了《哈利·波特》裡的魔法世界,再看到電影,重新燃起了將書重讀一遍的興趣,順便準備進電影院第二遍、第三遍觀看電影品味細節的。也有很多是先看了電影,被影片中所描繪的魔法世界給吸引住,然後去買書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有位父親身份的影迷評論說:“十一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看完電影後,請求我給他們買一套《哈利·波特》,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孩子們開始喜歡看書,或是幻想真的有魔法世界存在,而是他們開始相信愛和勇氣是真實存在的,是人身上最美好的品質。”

——題外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忠實於原著和好口碑,似乎也讓托爾金的書迷吃了一劑定心丸,影迷中浮躁的情緒突然就消減了很多,他們認為從目前上映的《魔法石》來看,威爾洛特應該也不會將《魔戒》三部曲給改的面目全非。這倒是個意外的驚喜了。

包括《紐約時報》、《芝加哥太陽報》、《綜藝》在內的諸多媒體都打了滿分,盛讚電影的忠實原著,以及選擇演員的精妙之處——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的演技雖然稚嫩,但當他出現在銀幕上,為魔法而驚奇驚歎乃至不知所措的時候,不知道多少書迷正在內心狂喊“這就是我想要的哈利·波特!”而選用一干高知名度的電影演員來給這群幾乎純新人真人的小演員做配,更是個絕妙的好主意。

而威廉·布蘭德利在影片片尾不足三十秒的出場,被譽為全片最大的驚喜。

因為準確來說,盧修斯·馬爾福並沒有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一本書裡出場過,所以真的沒有媒體在電影首映前就猜中,或者說有足夠證據證明威廉扮演了馬爾福家族當家人。

誰也沒有預料到《魔法石》劇組會這麼別出心裁,直接在電影片尾加了一段彩蛋般的鏡頭。

結果自然是超乎想象的棒,電影上映後,報紙雜志上至少有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標題是和威廉·布蘭德利及盧修斯·馬爾福有關的,這間接促使了一部分只看過電影的影迷主動去尋找了《哈利波特與密室》這本書來瞭解劇情。

《洛杉磯時報》專門對比了威廉在三部電影中的四個金髮角色,《千鈞一髮》裡的文森特精英氣質盡顯的金色大背頭,油光水滑的蚊子站上去都能打滑,《遇見喬·布萊克》裡的喬天真純粹,像天使多過像死神,《指環王》裡的格洛芬德爾聖潔高貴,彷彿是世間一切美好的代名詞,但同樣是金色長髮,《哈利·波特》裡的盧修斯·馬爾福就顯得傲慢冷漠多了,一切老派貴族的特質都能從他身上看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同時,感覺難以接近,甚至因為彼此間太過不同而產生排斥甚至討厭的感覺。

加上威廉日常黑色短髮的深沉神秘,《洛杉磯時報》記者打趣說:“換一個髮型,威廉·布蘭德利就換一種氣質,就算在好萊塢,他這種多變型的演員也是不多見的,不知道黑色長髮的威廉又是什麼模樣,大概會是教父的那種感覺吧,或者極端一點,像個浪漫落拓的藝術家?”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壓軸出場的緣故,威廉飾演的盧修斯·馬爾福看起來竟然比附身在奇洛教授身上的伏地魔更具反派氣質。雖然看過書的都知道前者其實是後者的手下。

雖然也有《今日美國》指出威廉扮演盧修斯·馬爾福有點太年輕了,不過既然五十四歲的艾倫·裡克曼能演三十歲左右的斯內普·西弗勒斯,那麼威廉也能演比他真實年齡大十歲的角色,另外,早在九五年的《理智與情感》裡威廉和艾倫就有過合作,這次再次扮演同輩人,也不會有違和感。

多種原因造成影迷們對下一部電影的期待值更高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剛在北美上映兩週,已經有媒體開始討論《哈利波特與密室》的劇情和演員問題。

好萊塢的反應只會更加迅速,威爾洛特已經開始和羅琳接洽《哈利波特與密室》的劇本進度了,一切順利的話,或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還沒下檔,新的電影就要準備開拍了。

……

諾貝爾頒獎典禮,1994年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約翰·納什正在發表自己的獲獎感言。

約翰·納什的頭髮銀白,眼窩凹陷,臉上有歲月帶來的深深溝壑,但是歲月也同樣饋贈了別樣的魅力,時間沉澱出來的經驗和智慧都反映在納什依舊清明的眼神中。

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朋友漢森、賓達、阿蘇都來了,他們全坐在臺下,用祝福又感慨萬千的目光注視著納什。

納什深情地凝視了一眼妻子,開始了自己的演講,他的聲音低沉,但卻非常有力:

“我一直相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還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

“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

“我的追求帶著我穿越了物理,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出現幻覺,最後得了妄想症,這樣來回走了一趟”

諾貝爾頒獎大廳裡坐著數以百計的嘉賓,他們中不乏往年、今年、甚至是以後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一刻,他們全都屏息凝神,以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光注視著約翰·納什,這個諾貝爾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獲得者之一,發表他與眾不同的演講。

“在事業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遇到了最重要的人。”

“只有在這神秘的愛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裡,全是你的功勞,也是唯一的因素,謝謝你。”

雖然約翰·納什並沒有在最後說出名字,但從他凝視的目光,所有人都能發現他感謝的人正是自己的妻子艾麗西亞。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頒獎禮上掌聲雷動。

每一個嘉賓,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給與了約翰·納什最熱烈的掌聲。

納什注視著這一切,注視著給他鼓掌的人們,注視著這座諾貝爾頒獎大廳,他微紅的眼眶中似乎有水光湧動,那其中的情感更是複雜萬千。

演講完畢,約翰·納什蹣跚著走下舞臺,在轉身的前一刻,他從口袋裡掏出妻子贈予的手帕,輕輕地吻了一下。

……

“cut!”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攝影棚內同樣掌聲雷動。

還沒走下舞臺的威廉被這雷鳴般的掌聲嚇了一跳,他怔在原地,懷疑的想自己剛才明明聽到了“cut”,為什麼大家還在鼓掌?

但當他的目光投向四周,看到不止演員們,就連所有的幕後工作者都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開始鼓掌,並且看著他微笑後,才意識到這掌聲是送給自己的,於是也不由得跟著一起微笑。

原來在導演朗·霍華德示意這段鏡頭已經完成後,拍攝現場並沒有立刻成為慶祝電影終於殺青的狂歡海洋,彷彿有一股默契,從朗·霍華德開始,到製片人、副導演,剛剛還在半蹲著操作攝影機的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還穿著戲服的配角演員、群眾演員,已經站立的保持著原來的動作,沒有站立的直起了身體,不約而同的抬起了雙手。

《美麗心靈》劇組的所有人用雙手拼命鼓掌,為威廉在過去幾個月的表現喝彩,每個人都記得他到底有多麼努力——為了演好約翰·納什,威廉·布蘭德利重新學習了南方口音;在生活裡模仿納什的言行舉止,哪怕那時候他沒有帶妝經常會惹來外人異樣的目光;他藉助電影配樂家詹姆斯·霍納的配樂來體會角色,甚至能用大提琴將樂譜完整還原;他為拍戲受了兩次傷,一次血流滿面一次差點骨折,但仍然堅持拍攝,把一起合作的演員保羅·貝坦尼都嚇的夠嗆……

沒有人組織,也沒有人提前謀劃,所有人只是聽到了掌聲,就情不自禁的也跟著一起鼓動,他們的一切行為,都發自內心。

而威廉,剛剛在拍戲時才壓下去了屬於約翰·納什的淚意,這會兒眼眶又開始微紅起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