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很美, 無論是畫面還是配樂都賞心悅目,而且也講了很多故事與道理, 布萊斯特導演,你認為《遇見喬·布萊克》的主題是什麼?愛情、生命、死亡還是宗教?”《紐約客》的記者最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並且很巧妙的繞過了所有難堪的問題,轉而從電影主題上下手。

像《紐約客》《電影評論》這樣專業電影雜誌的記者,心態調整的還是比較快的,因為他們做電影雜誌追求的真理就是四個字“客觀公正”,雖然先罵後誇有點自打自臉的嫌疑,但是為了雜誌口碑該對自己扇的巴掌還是要扇下去,不然損害的就該是他們雜誌的行業權威地位了。

不過也有不少媒體記者, 正在挖空心思想著影片的缺點, 他們不希望,也不想要改變立場,例如《娛樂週刊》的記者安德烈·艾奇遜,他早在威尼斯電影節舉辦期間就將《遇見喬·布萊克》抨擊的體無完膚, 言辭激烈到只能堅持自己立場到底了, 無論影片有多好,哪怕明年春天斬獲了奧斯卡,安德烈·艾奇遜也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的。

馬丁·布萊斯特導演從主持人手裡拿過話筒,想了想後,說:“親情、愛情、生命、死亡、宗教這些電影全都有涉及,但我想的是,電影的主題並不是它們中的哪一個, 而是全部,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做總結的話,應該就是‘美好’吧。愛情的美好,親情的美好,友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甚至死亡都有其美好的一面,當然了,整部電影中最美好的我想應該是威爾,剛剛,當他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我發現身邊好多人的眼睛都看直了,就跟當初拍攝時他從化妝室走出來,攝影棚裡其他人的反應一模一樣——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甚至還有梅林的鬍子,剛剛都有誰忍不住發聲了?我敢打賭我聽見了不下於五次的抽氣聲。”

現場先是安靜了一秒鐘,然後人們鬨堂大笑。

觀眾們咧著嘴巴“哈哈哈哈”,他們被馬丁·布萊斯特最後的幽默逗的樂不可支,那讓他們想起自己和朋友剛才對著銀幕上的死神流口水的花痴模樣,那真的是太太太太蠢了。

但是單純覺得好玩的也只有觀眾而已,舞臺上下,很多電影主創和媒體的內心都是極度驚訝的。

特別是在馬丁·布萊斯特回答完問題,主動又友好的將話筒遞到威廉手裡的時候,威廉一邊伸手接過,一邊都忍不住露出了些微詫異的眼神。

威廉和媒體們驚訝的內容是一樣的:幾個月前環球內部曾因電影到底要不要重新剪輯發生過數次爭論,導演馬丁·布萊斯特站在一方,而身為影片主演威廉不僅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上,甚至促使環球總裁朗·梅耶否決了馬丁·布萊斯特剪輯的版本在北美公映,致使馬丁·布萊斯特大怒,不僅單方面中斷了和威廉客套的友誼,甚至連去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都沒想過帶主角一起,這件事在好萊塢根本不是一個秘密,人人都知道《遇見喬·布萊克》的導演和主演鬧翻了,為何現在馬丁·布萊斯特居然主動朝威廉示好了?

“威尼斯之後,我已經意識到曾經固執的我犯了多大的一個錯誤,你的堅持是正確的,威爾。”在遞話筒的時候,馬丁·布萊斯特刻意將後腦勺對著臺下,用壓的很低的聲音對威廉快速說:“我想你使我避過了一次事業滑鐵盧,謝謝,威爾,還有對不起,為我之前愚昧的行為。”

這就解釋的通了:自從環球做了要奪走馬丁·布萊斯特最終剪輯權的決定後,馬丁·布萊斯特因為憤怒和固執,已經很久沒去關注電影的後期制作了,也從未看過環球宣佈公映的兩小時北美公映版本,但是在經歷過威尼斯電影節的難堪之旅,以及今晚的首映,馬丁·布萊斯特終於發現,這一次正確的不是他,環球選擇的版本的確是比他自己的更好,而且好的不是一點半點,故事更易懂,主線更明確,節奏更緊湊,各個支線故事的劇情分配也更合理,對比過後,馬丁·布萊斯特不得不承認曾經的自己是錯誤的。

如果今晚上映的不是環球的版本,而是自己親手剪輯的三小時電影,結果會怎麼樣?

大概,觀眾們的反應會和當初在威尼斯放映時一樣吧——放映一個小時的時候就有人在打哈欠,大規模的提前離場,影迷毫不留情的批評吐槽,記者尖酸刻薄的挖苦提問,第二天的報紙新聞,更是能將人氣的直接心臟病發。

這樣的場景對任何一個導演來說都是噩夢,而且,環球能容忍馬丁·布萊斯特在威尼斯遭遇失敗,卻絕不會容忍他也搞砸電影的北美票房市場,謝天謝地公映的是更好的這個版本,如果全美公映的是馬丁·布萊斯特剪輯的歐洲版本,而歐洲版本又沒有獲得觀眾的認可,使得票房不佳口碑也不佳的話……他的事業就完了。

或許馬丁·布萊斯特之前是對威廉·布蘭德利討厭又痛恨,認為對方和環球聯手毀了自己的電影,但是今天過後,那些負面的情緒就全都變成了感激。馬丁·布萊斯特心中懊惱極了,他恨自己先前太過膨脹,沒有早一點看清事實。

因為馬丁·布萊斯特的主動示好,現場氣氛變得更加的和緩,發佈會在一片愉悅的氣氛中結束了。

在現場等待已久的影迷,幾乎是在媒體散去的同時,就朝演員們蜂擁而去,他們都渴望利用這得來不易的機會能和偶像近距離接觸一下,如果能撈到一個合影或是聊上一兩句天,那就再幸運不過了,如果不行的話,一個簽名,也能讓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

‘吸氣、呼氣、吸氣、呼氣。’

‘吸氣呼氣喬納森!不要表現的像是得了哮喘的病人一樣!’

‘說點什麼,快說點什麼喬納森,威爾都已經走過來給了你一個擁抱了,快點恢復理智,不要激動的直接暈死過去!’

就算喬納森·貝茨的內心嚎叫的分貝已經突破兩百,也用上了所有的理智去調配身體行動,但大概是因為過於興奮和享受的原因,他只覺得自己渾身的力氣好像都用完了,喉嚨乾渴的厲害,發不出一點聲音,甚至連眼珠子都不會靈活轉動了,只能機械的盯著正前方,在那一張張羨慕嫉妒的表情上來回巡視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他的上半身,此刻正陷入在一個擁抱當中,一個來自於威廉·布蘭德利的擁抱——這也是為什麼喬納森·貝茨瞬間失去了所有行動力,以及其他所有人都在用恨不能以身相代的目光盯著他看的原因。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喬納森·貝茨想,其實很簡單,就在剛才,他排隊走到威廉·布蘭德利身前,期望自己能得到一個合影,但心裡明白最有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個簽名,或者根本還沒排到他簽名就結束了,然後威廉·布蘭德利抬起頭,穿過喬納森前面至少三排人看到了他,露出一個認出來了的表情和小小的微笑,然後威廉問他:“喬納森·貝茨,我應該沒有記錯你的名字對吧?你從哈佛畢業了嗎,我似乎沒怎麼在校園裡看到你,聽說你還建立了我的個人網站?學校裡我的影迷會不會也有你的參與吧。”

威廉的話帶著魔力,喬納森身前的人主動讓開了位置,在威廉和他之間留出一條通道,猶如摩西分海一般。

喬納森·貝茨當時就愣住了,他完全沒想到這個。

沒想到威廉居然沒對他誇張的打扮(綠色頭髮緊身皮褲還有穿環)投以一絲奇怪的目光,沒想到威廉還清楚的記得自己的名字和長相,沒想到威廉還記得他們是哈佛校友,沒想到威廉曾試圖在哈佛校園裡找尋他的身影,更沒想到威廉居然知道自己為他做的事。

一股暖流直接從喉嚨途經心臟,流進了喬納森的胃裡,他的身體在微微顫抖著,只有拼命咬緊牙關,才沒有讓身體內那些猶如炸彈一般的激動真的爆炸開來。

‘不能興奮到失控’,他在心中這麼警告自己,因為他徹底興奮起來會癲狂到自己都害怕。

“所有的答案都是‘是’,除了已經畢業那點,我要到明年才畢業,不過現在我在紐約找了一份實習的工作。”喬納森·貝茨終於開口說話了,和內心的萬分緊張不同,他裝出來的鎮定還是很能唬人的。

“你正處在實習中,卻還和其他人一起為我建立了一個網站?我想我需要對你說聲謝謝。”

然後喬納森心中的阿波羅,露出了一個比六月晴天的曼哈頓還要燦爛的笑容,走近他,輕輕的給了他一個充滿好聞味道的擁抱。

或許是那雙墨綠色的眼睛對他施了魔法,喬納森感覺整個世界都像是被按下了慢回放鍵,身邊的一切都定格了,時間、空間,威廉那令他渾身戰慄不已的擁抱,視線裡每個人面部羨慕嫉妒的表情,甚至連他的思想都開始陶陶然了,就像是剛剛喝下兩大杯伏特加那樣。

這個擁抱似乎很漫長,又似乎只有一瞬間,很快,就有經紀人來通知威廉他們得離開了,擁抱結束的時候喬納森悵然若失,但他的後背很快就被人拍了拍,喬納森抬頭,聽見他的阿波羅說:“說再見之前,我能問你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嗎?”

“愛死它了,電影引起我很多共鳴。”喬納森真心實意地說。

“那就好。”威廉看起來像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氣:“威尼斯電影節以來,大多數媒體對影片的評價都不算好,我不確定那是媒體公正的評價,還是他們只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所以我想要知道普通的觀眾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畢竟你們才是最重要也最廣泛的群體。謝謝你,喬納森,今天晚上我大概能睡個好覺了。”

威廉剛剛的問題,他看重普通觀眾對影片看法的那些話讓喬納森·貝茨感覺自己很被尊重,同時也有點驚訝——他以前也參加過很多次首映,遇到過很多好萊塢的大明星,但那些演員無一例外,全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媒體和影評人的誇獎,對於真正掏錢買票進電影院的普通觀眾的意見,就缺乏足夠的重視了。今天,還是喬納森以普通影迷的身份,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演員問“你喜歡這部電影嗎?”之類的問題。

毫無疑問的,喬納森·貝茨當然很喜歡《遇見喬·布萊克》,而且根據剛剛在電影院裡的觀察,他也很確定其他多數人也都同樣很喜歡這部電影。

在驚訝於威廉問題的同時,喬納森·貝茨心頭湧起的還有驕傲,他喜歡的演員是如此的優秀又與眾不同,今天,威廉給予了喬納森太多的幸福,他感覺胸中充滿了愉悅的情緒,忍不住想回饋給威廉更多,這種想法,在喬納森·貝茨醞釀了一晚上的影評,第二天登陸imdb網站,準備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評,卻不小心看到了一些讓他怒火中燒內容的時候,發酵到了最大——

……

很多年後,當一些媒體,或傳記作家,或好萊塢電影編劇重新審視一九九八年的最後兩個月,他們會發現,在這兩個月內發生的一起事件,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好萊塢,甚至改變了世界電影產業的營銷模式。

這是名副其實的“蝴蝶風暴”,雖然這起事件的起因很簡單,只是一些人從美國網站上發起的一項活動,這項活動最初很不起眼,但卻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蔓延到了全國,甚至是其他國家和地區,活動效果最終轟動了全世界——也有人稱好萊塢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明星個人粉絲電影自此誕生,但因為“粉絲電影”涵蓋範圍太廣,這個結論存在不少異議,所以不做詳細介紹。

要談起這件甚至對好萊塢格局產生影響的事件,就得先談一談粉絲們為威廉建立的個人網站,它是一切的基石。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威廉·布蘭德利的個人網站,都是最獨特的。

因為聽聞網站是由哈佛的威廉影迷俱樂部建立,最早的一批駐站會員全是哈佛或附近常青藤聯盟大學學生,而特意跑去網站潛伏了一段時間的《紐約客》記者曾撰文寫道:“或許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一樣,有什麼用的偶像,就有什麼樣的粉絲——威廉·布蘭德利演員當到一半,跑去開電影公司,當ceo當製片人,他的影迷為他建立的個人網站,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好萊塢元素。”

威廉擁有了個人網站,還是粉絲自發建立的,並且主頁和內部功能都設計的很像模像樣,這在好萊塢內部很是引起過一番話題——目前好萊塢擁有個人網站的演員都有誰?比較有代表性的,金·凱瑞、湯姆·克魯斯、布魯斯·威利斯、尼古拉斯·凱奇、阿諾德·施瓦辛格、茱莉亞·羅伯茨等等,無一不是a-list或者超a的存在,並且幾乎全是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生人。

好萊塢七十後演員中,威廉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是最早擁有個人網站的一批,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就是人氣和地位攀升的象徵,更別提威廉的個人網站還那麼獨特。

首先,和如今大部分的明星個人網站需要註冊才能看帖及發帖,帖子發出前甚至還會被管理員稽核的規定不同,威廉的個人網站任何一個遊客都能瀏覽網站的最新資訊,只有發帖和進入一些內部板塊的時候才需要註冊,只是註冊一下而已,不需要再經過任何稽核,這種充分尊重每一個人隱私和開放的模式是很容易讓瀏覽網站的人心生好感的。

其次,網站釋出的威廉工作動向也是最新最及時的(亞蒙·高夫曼和芭芭拉·威爾遜就有關注網站,所以八成是他們提供資訊),而且因為威廉是個單身漢,經常和朋友在一起,他的朋友大多也都是明星或名流的緣故,網站也會釋出其他演員的諮詢,一開始是威廉身邊朋友們的,後來擴大到他在比弗利山的鄰居甚至是拍片的搭檔之類,因為網站很開放自由程度很高,氛圍也很棒(多為威廉或朋友們的粉絲,自然戰不起來),於是也吸引了不少其他還沒擁有個人網站的明星粉絲來駐紮。

最後,網站不知什麼時候又湧進來一大批托爾金和j·k·羅琳的書迷,前者關心《魔戒》三部曲要被拍成什麼樣子,後者關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電影化,後來甚至連哈佛的lgbt群體都來駐紮了,然後是波士頓、紐約、洛杉磯的lgbt們,網站裡甚至有一個板塊是以彩虹旗命名的。當然了,在這個主流社會還不怎麼認同同志群體的時代,這個板塊也是網站極少有的,需要驗證才能進入的區域之一。

用威廉一個影迷的話說:“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個人網站,簡直就像是一個粉絲的聯合國,一個志同道合之人交友的樂園,甚至是《好萊塢報道》的網站版。”

亞蒙·高夫曼和芭芭拉·威爾遜甚至是丹尼·伯恩都會時不時的上網站瀏覽一下,威廉自己倒還沒去過,因為會覺得那樣的舉動有點過於自戀,不過如果威廉自己有去體驗下網站的話,他會發現自己的個人網站,竟然有點像是後世興趣社交論壇和新聞網站的雛形。

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牛爆了。

1998年11月14日,《遇見喬·布萊克》北美公映後的第二天,威廉個人網站的創立者之一,網站id為“麥考白”的喬納森·貝茨在網站上置頂了一個帖子,這個帖子就像一把火炬,從網站開始熊熊燃燒,燒到了運營已經非常成熟的imdb,燒到了剛剛推出沒多久的爛番茄,燒到了其他所有影視評論打分網站,最終燒遍了整個網際網路,乃至現實世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