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春節, 大哥倒騰回來的東西更多了。有了去年的經驗,家裡也不奇怪了。今天的豆包大黃米的和粘大米的一半兒一半兒, 家裡人也能吃上大米豆包兒了。從小年一直到正月十六明子爹過完生日,家裡吃的飯都是大米飯, 面也都是白麵了。這就算是吃上細糧了,是以前,甚至是兩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為明子家生活好了,來家裡串們的親戚是越發的多了。二姨家幾個小兒子時不時的會來跟他們大姨蹭幾個豆包啥的,凍得槓槓硬的豆包,直接拿著就啃,不光得牙好, 胃口也是鋼鐵一般。

三姨家的三兒子, 比明子大上兩歲,比小文哥就小兩個月。自打前幾年明子爹出民工去江灣屯兒,與三姨家的聯絡就多了起來。三哥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得來明子家待上一兩個月。小文哥還有二姨家的老五老六,跟他的家紀都差不多, 也都能玩到一起。

還有堂姑家的孩子, 二舅家的孩子,都願意來明子家住。也是怪了,親戚家都是兒子多,來明子家的,也多伴是奔著小文哥來的。明子跟老姐的玩伴,就是八奶奶家的小堂姑,還和四堂姑家那個小蓉蓉, 四堂姑自打去了關裡,就回來一次,看看孩子我老爹老孃,過得實在是不寬裕,家裡又生了老二,老三,小蓉蓉就一直沒接回去。那孩子對明子娘這個舅媽,比對她姥姥都要親。兩家雖然中間只隔了一米寬的過道,她卻常吃住在明子家,都不愛回去八爺爺家。

一來二去的,明子家幾乎常年都有親戚來,寒暑假的時候,兩鋪大炕有時候都住不開。一年的口糧比二姨家好幾個兒子的消耗得都要多。

正月二十,高老四結婚。

這人去磚廠幹了一年,也是在半成品,別的收穫沒有,倒是娶回來一門媳婦兒。這位四嫂也不是一般人兒,是副鄉長的小姨子,在磚廠幹澆水的活兒,就是磚坯子成型之前,那些土啊,煤灰渣子啥的混合體得加水和成型,才能上機器切成磚。她就是坐在一個高臺上,澆水的,有專門的水龍頭,看著那泥幹了,就澆上點水,稀了,就開傳送帶,加上些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是整個廠裡工人崗當中最輕鬆的活兒了。

高老四進了磚廠,原本也打算走一走士安大哥的路線,跟領導套套進乎的,但是呢,他家可沒積下明子娘積下的那些人緣,而且他本人也就小學畢業,打鐵本身就不硬。

走上層路線走不通,他就想別的招兒。自打知道這位四嫂的家世背景,就開始了瘋狂的追求,不管怎麼說,他的樣貌是絕對拿得出手的,對方長得跟他實在不是一個級別,後世的小品裡有一個形容臉型的形容詞,叫豬腰子臉,實在是挺貼切的。

這時代的姑娘,結婚前能跟物件見上幾面的,都少,大部分都是訂婚見一面,下回見就是入洞房了,中間過年過節能去對方家裡待上幾天的,還得是開通的人家,這還得說是比過去那盲嫁啞嫁有進步了呢。哪見過高老四這樣的啊,今天送一兜兒杏子,明天送幾根甜杆兒,時不時的還給買半斤糖塊,逮著機會就跟人姑娘聊起來沒完,哄著姑娘笑個不停。

到了廠子停工的時候,早就哄得人家姑娘非他不嫁了。不但彩禮一分錢沒要,只給做了兩床被褥,打一個立櫃就算完事兒,人姑娘家在鎮裡還有一間空房子,留給他們婚後住。

聽說,這位新四嫂的姐夫,已經幫著高老四找好了新的工作,開春兒就能去供銷社管庫房了。那可是個肥差。

這位高四嫂,長的確實不怎麼好看,但是性格非常的好,特別的開朗,愛笑,身上有股子年青人特有的鮮活勁兒。還愛玩兒愛鬧的。嫁過來沒幾天,跟半屯子年齡差不多的大姑娘小媳婦兒的都處得好,跟明子家的幾姐妹處得尤其的好。明子娘很喜歡這位四嫂,說這孩子心眼兒正,知道裡外。揹著人兒的時候,也感慨,嫁給高老四,可惜了。

說來也是巧,這邊兒高老四剛娶了副鄉長的小姨子,過了還沒幾天呢。士安大哥就跟鄉長的外甥女訂了親。

大哥的工作越發幹得紅火,已經正式當上磚廠的出納員了。現在,他不光是磚廠裡的紅人兒了,就是鄉里的領導,也都知道磚廠出了個小關,再機靈沒有的,工作幹得好,辦事也靈活,別人辦不了的事兒,交給他,準能完成得漂漂亮亮的。

這一年裡,想給大哥保媒的人,都快把關家的門檻踏斷了。真應了大哥剛出生時姥姥說的那句話,說大哥天生富貴相,將來長大了,那媳婦兒人選肯定有得是,明子娘得拿燒火棍扒拉著挑。

大哥也確實是挺挑。去年一年看了五六個,不是嫌人家個子太高,就是嫌人家太瘦看著不健康,要麼就是說人家穿衣服不立整兒,再麼就是嫌人家長得不好看。最奇葩的一個理由,是掛麵廠石大媽的閨女。石大媽特別喜歡士安大哥,一心想招他做女婿,甚至都跟大哥說了,只要大哥跟她閨女一結婚,她立刻退休,讓大哥接班兒。結果,大哥嫌人家閨女腿不直……

這話沒法兒直接跟石大媽說啊。大哥就說,怕以後萬一兩人性格不合,日子過得不順心,對不起石大媽。石大媽當了一輩子領導了,還能不知道他啥意思啊。也就沒強求,到底認了大哥當乾兒子。還特意來家裡跟明子爹孃見了面,聊了聊,把大哥這乾兒子過了明路。

鄉長姓朱,非常年紀,才剛二十四五歲,剛從婦女主任的什置升上來,還沒有結婚,是個大姑娘呢。她外甥女只比她小四五歲,今天二十,姓李,比士安大哥小一歲。老家也是老都縣的,後來搬去了兩百裡外的一個蒙族自治縣叫新立屯的地方,那地方在松嫩平原上,離松花江的支流也近,種水稻的,日子過得比在老家的時候好。

朱鄉長從小跟著自家大姐長大,跟這個大個甥女又沒差上幾歲,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關係非常親近。參加工作之後,一直就惦記著幫自己外甥女找一門好親事。這兩年士安大哥在興隆鎮上層,算是公認的潛力股,領導都覺得這小孩兒機靈,可靠,人品過關,家裡門風也正,前途也不會差了。正好年齡也合適,朱鄉長就起了念頭。

年前,她還不是鄉長的時候,就跟大哥提了一嘴,大哥不可能連人都沒見著就拒絕呀,就含糊的應著。過了年兒,人朱鄉長就把外甥女給叫過來,安排進了磚廠幹活兒。也不說介紹物件的事兒,就是讓兩個人先彼此有個印象。

朱鄉長能這麼安排,那就是對自己的這個外甥女有信心的,相信看不露。

人李家姑娘也確實非常拿得出手。長得比明子二姐也不差什麼了,身形也好,不胖不瘦,一米六二六三的身高,不高不矮。鵝蛋臉,大眼睛,雙眼皮兒,一笑眼睛彎彎的特別好看。人也爽利,說話辦事兒一看就不是小門小戶出來的,幹活也勤快能幹。真挑不出來什麼毛病了。

等朱鄉長再跟士安大哥提起婚事兒的時候,大哥就不言語了。朱鄉長就明白啥意思了,回頭兒就拖了磚廠的鍾會計正式給說媒。家裡明子爹孃已經從大哥那兒得到信兒了,也知道大哥能李家姑娘很滿意,自然不會攔著。所以,很快的,兩家就正式訂下了婚約。李家因為離得遠,父母都沒過來,朱鄉長這個老姨就全權代表孃家了。

訂親了,得給未來媳婦兒買東西呀,明子娘終於要當老婆婆了,身上都輕飄飄兒的,走路一陣風兒似的,都不咋咳嗽了。還上錢,親自到興隆鎮裡,約上明子的未來大嫂,李家姑娘,到供銷社,說是要給姑娘買東西,讓李家姑娘自己選。

李家姑娘嘴那叫一個甜,一口一個大娘的叫,還不讓明子娘破費,說她不缺衣裳穿,留著那些錢給爺爺買點吃的,給弟弟妹妹們買衣服穿吧。還自己掏腰包買了幾斤點心,給家裡三位長輩。

哎喲這會來事兒的,把明子娘哄得嘴都閉不上,越看這媳婦兒越滿意,到底給買了一身兒的確良的料子,一個頭巾,還有一幅手套,讓幹活的時候戴,省得磨手。

要麼說人家姑娘聰明呢,原本明子娘可能只打算買一身衣服的,其實已經算不錯了。人家這一推脫,最後反倒多得了兩樣兒。不過,這也不能說人有算計,將心比心,人心換人心吧。

那天放學,明子和老姐回家的時候路過鎮裡的供銷社,在路邊兒就聽到好幾個人議論,說明子娘和未來大嫂,“看人家那娘倆兒,一個比一個精神。”之類的,豔羨的感慨。回家說給娘聽,娘越發的高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