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實驗室狠狠地批了一通,教授心裡就算是舒坦一些,這才回到辦公桌前面,招呼著汪正國也坐過去。教授今天的心情確實不太好,他想找個人擺談擺談,而實驗室唯一的一個學生兼助手,自然就是傾訴的目標了。

先是將面前的一份檔案開啟,確認之後才毫無保留的推到汪正國的面前:“你自己也可以看看,就現在這專案,若是能夠成功申請下來,我們實驗室肯定能迎來一次大發展,從而實現鳥槍換炮的既定目標,但現在問題就在於咱的基礎硬體設施不足,所以沒辦法滿足資質審定!”

對於這份檔案,汪正國沒有必要細看,只是大致瞟了一眼標題,就往檔案後面的專案申請資質方面投入重點關注。

接連好幾頁資質要求甚至都還沒來得及看完,汪正國就直接不用再看下去了,光是實驗裝置要求一項,直接就把現在的光學實驗室拒之門外,更何況後面其它相關要求,這也難怪劉教授如此鬱悶。

回過頭再看專案課題:樹脂透光材料在光學鏡片領域加工製造工藝。

項目名稱起的很大氣,聽起來就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就連汪正國都對這專案感興趣了。特別是看到樹脂材料鏡片的時候,連想起自己上一世鼻樑上的大啤酒蓋,那都是各種莫名心酸。

再看這個專案,就不得不承認它現在有著致命得吸引力,之前跟著劉教授做過一個關於矽酸鹽玻璃的鏡片快速研磨專案,所以昨天汪正國就想著將技術實用化,以學校三產公司的名義辦一個普通的光學鏡片廠出來,生產一些消費級眼鏡鏡片之類,也還是大有作為。

現在新專案要在樹脂透光材料方面下功夫,用樹脂材料製作精密光學鏡片,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相比傳統矽酸鹽玻璃鏡片而言,樹脂材料做的眼鏡鏡片,實在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從成本、透光度、重量上來說,都是完勝!

若是這次真能夠把樹脂鏡片做出來,汪正國就打定主意,他一定會把眼鏡鏡片這個行業做出來,有樹脂鏡片這一核心技術做底牌,那絕對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想想市面上的普通矽酸鹽鏡片眼鏡,還能有什麼競爭力可言。

對於樹脂鏡片,這東西汪正國太熟悉了,上輩子深度近視,每一次配眼鏡都是艱難地選擇,在玻璃和樹脂材料之間,他還特意找了資料看過兩種材料的區別。

就是這樣一來,才知道了樹脂光學鏡片上輩子大規模進入國內,那都已經是九十年代之後的事,而且還是外國眼鏡巨頭以進口方式帶進國內。而在國外市場,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樹脂眼鏡實用化。

用樹脂材料做透光部件,這是很早就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其便宜、耐用、不易碎,易製造,都是它相對於傳統矽酸鹽玻璃鏡片的絕對優勢所在。

國外透過六十七年代的深入研究,在樹脂材料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國內在這方面,實際也就僅僅侷限於廉價透光材料領域,高階一點的精密光學器件,還真就沒有誰敢用樹脂材料來製做,這都是基礎材料科學落後所造成的原因。

現在國內撥亂反正,為了追趕先進水平,從學校科研層面入手研究國外六十年代的樹脂光學鏡片技術,這也是無可厚非,八十年代的國內科研學術界都是這樣,唯一的目標就是趕快補上六七十年代落下的技術。

專案的出發點很好,現在也確實有必要把樹脂鏡片這一塊抓起來,但能夠由國家層面把這個專案拿出來,要各大科研單位來研究,這就證明國內肯定存在一定的技術缺陷。

很大程度上來說,樹脂鏡片的技術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樹脂鏡片工藝這一塊,來自材料方面的差距肯定也不小,樹脂透光材料也要分種類,而光學級別透光材料更有著更為嚴格地要求,一般的廉價材料還真不一定就能滿足使用要求。

材料這東西確實是後發工業國的短板之處,不僅如此,幾乎所有基礎學科,都可以算是後發工業國的短板指出,要想補齊這些,沒有上百年的持續積累,或者發一筆橫財之類的經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而要說現在的共和國,至少還差幾十年的火候。

仔細想想都知道,共和國在上一位面都等要到九十年代,才有進口樹脂光學鏡片在市面上小規模銷售,國產樹脂鏡片肯定就要更往後才有可能出現。

上輩子經歷表明:真正的樹脂鏡片技術,國內在八十年代並沒能成功拿下。現在兩相對比一下就知道,若只靠光學工程領域的技術力量,幾乎就很難成功,除非在化學材料領域也加大投入,這倒有可能搞出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教授,這專案好是好,只不過現在國內有能滿足光學鏡片所要求的透光樹脂材料嗎?”

汪正國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現在單依靠光學實驗室不可能解決硬體問題,那這個專案就算拿到手也是天坑,倒還不如趕快勸勸教授早日脫身,另外選一個對實驗室硬體要求低一些的專案下手,大不了就是單個專案經費少一點而已。

有的時候,小步快跑也是一種發展進步的好方法,只要能夠慢慢讓實驗室硬體基礎好起來,至少汪正國覺得這也是值了。

至於自己準備眼鏡片生產的問題,那邊倒是好說,就算沒有樹脂鏡片,只靠著之前積累的矽酸鹽鏡片快速研磨加工技術,再加上整個市場需求的爆炸式增長,要實現早期資本積累也不成問題。

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建議國家早一些在材料領域重視起來,只要材料技術取得突破,樹脂鏡片專案就可以再次上馬,最多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能完成工藝研究,到時候依舊是國內熾手可熱的技術,所以晚一點也無妨。

汪正國有自己的見解,但礙於現在自己是學生和助手的身份,肯定也不能說的太直接,作為助手、學生,你若公然質疑教授的決定,就問丫還想不想混了,學校這種地方,別的都還好說,老師的權威絕對是非常重要,很多事都必須要考慮這一點。

也是伴隨著材料問題的提出,劉教授陷入了沉思,若是國內真沒有能滿足光學鏡片所要求的原材料,那這還研究什麼生產工藝技術,直接就是鏡花水月。

得!現在老問題沒解決,又冒出一個新問題來,這專案真不適合拿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