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攝攝像頭方案的優劣自然不用多說,菊花機能夠在硬體能力普遍提升不大的情況下,透過雙攝像頭各司其職的安排,從而來獲得更好的影象輸出素質,將這種技術拿到八十年代來,多少還是能夠有些作用。

君不見,當年菊花推出第一款雙攝像頭手機榮耀6P的時候,當時的榮耀總裁趙大明,人家就宣稱是封印了雙攝像頭80%的成像效能,也就這樣的情況下,榮耀6P還依舊能在當時有很不錯的成像素質。

對於這個來自榮耀項目部總裁口中的梗,後來又光榮地延續到菊花9上面,至此不僅有來自網友的各種調笑,甚至連某乎的段子手都大顯身手,煞有其事地編出了神級段子,倒是也可以說出來樂呵樂呵。

手機攝像頭這東西,它通常要有一對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果,而且菊花9的雙攝像頭還會進化,剛買回手機的時候,那是最原始的狀態,這種狀態只能發揮0%不到的效能。

在手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刺激後,攝像頭就會得到進化,此時有萊卡加成的攝像頭才能夠發揮出它真正實力,拍照效果就會有顯著提升。

最開始攝像頭是黑色的,第一次進化後的攝像頭會變成紅色,中間有一個黑點,外面有一個黑圈,圈上有一個勾玉,而這就是初級的單勾玉攝像頭,再一次進化後會有兩個勾玉,以此類推,當進化成三勾玉攝像頭的時候,菊花9就可以完爆水果7p。

好吧,段子手的說法固然是讓人一笑而過,不過也由此可以看出菊花9雙攝的影響力,以及隨後在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引起的雙攝潮流,自然就是明證.....

再說汪正國這裡,對於八十年代研製雙攝相機,唯一美中不足,大概就是這次配套的彩色傳感器畫素只能達到5萬,和0萬畫素級黑白傳感器肯定還是有差距,這和幾十年後菊花機雙攝方案又是不一樣的,菊花機雙攝都是採用相同大小的傳感器尺寸,相同的像素點數量。

真要是0萬的黑白畫素配上5萬彩色畫素,同等傳感器尺寸情況下,用四個黑白像素點去捕捉細節,卻只有一個像素點捕捉色彩,多少還是會有些影響。

好在之前白斯文教授在聽了汪正國雙攝方案的想法之後,對兩個傳感器畫素不同的問題,也及時提出了他的見解,倒是夠解決後期合成所需要。

在研究黑白畫素和彩色畫素傳感器的時候,必須要先明白一個問題:這兩者之間的不同色彩是透過什麼技術來實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就還得先要說說數字式光學傳感器如何實現色彩的記錄,不管cmos還是ccd傳感器,這兩者其實都不能直接感應外界的環境色彩,它們只能感應光的強度,也就是感應黑白。

而之所以能夠出現彩色畫素傳感器方案,它實際是透過給每個像素點對應增加拜爾濾鏡來實現,該濾鏡可以將光線明暗資訊轉換成彩色資訊,也就是透過該技術來捕捉色彩資訊。

當然,能夠將光線明暗資訊轉換成彩色資訊的技術,也並不僅僅是拜爾濾鏡這一項技術,但它卻是綜合性能最好的技術,在輸出的色彩資訊、傳感器製造難度、成本等方面都可以被接受,所以拜爾濾鏡自然就成了未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技術。

縱然從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就陸續有光學傳感器巨頭尋求效能更好的濾鏡方案,實現更加優秀的色彩捕捉效果,富士、索大法等巨頭都先後推出過非拜耳濾鏡方案的彩色傳感器,結果其實都不怎麼樣。

雖然效能上面有一定提升,但成本等方面的問題卻居高不下,難以推廣開。

拜耳濾鏡是數字式光學傳感器實現色彩捕捉要求的最佳方案,該技術於1976年獲得專利,持有人為拜耳,直到此時的1985年,該專利還遠遠沒有到期,好在此時的數字式光學傳感器沒有大規模市場化,獲得專利授權還是相對比較容易。

也就是拿到了拜耳濾鏡的專利授權之後,手頭有了來自專利持有方的原始技術,白斯文教授才有底氣說能夠在86年把0萬畫素黑白傳感器和5萬畫素彩色傳感器同時推出。

至於為什麼同等技術水準下,能夠做0萬黑白畫素卻只能做出5萬彩色畫素,這就要說起拜耳濾鏡的工作原理:

一個像素點裡設計有四個感光器,即:綠-紅-綠-藍,透過這四個感光器對不同的光線過濾,實現彩色資料輸出。

而單個像素點內要整合四個感光器,這就是黑白傳感器所沒有的,自然就導致單個彩色像素點的工藝相對黑白像素點要更加複雜化、體積巨大化,最終導致在同等傳感器大小的條件下,做出彩色像素點肯定要比做黑白像素點更少。

好在這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以五萬個彩色像素點去捕捉色彩,其實還差不多可以接受,反正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本就是在國內才剛開始興起,真要是翻出一張八十年代彩色膠捲洗出來的相片,那色彩其實也只能算是一般。

將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拿來和數字式傳感器捕捉色彩列印的照片做對比,那確實不是同一個級別。

畢竟!這是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成像方案,最終輸出的色彩當然也會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幾十年後的照相數碼化之後,卻還依舊有人懷念膠捲照片的原因,美其名曰是膠捲照片有獨特的質。

實際嘛,恐怕更多還是在裝逼。

汪正國可以預計的是,基於這次雙攝方案做出來的數碼相機雖然無法達到幾十年之後的成像效果,但要和八十年代國產彩色膠捲相比較,絕對是不會落下風,甚至還會因為其獨特的色彩風格而大出風頭。

屠珍英知道基金會一直在支援電訊工程學院的白斯文教授研發數字式光學傳感器,但這才一年多時間啊,突然聽說都已經出成果,這可是大新聞。

“傳感器那邊的進度這麼快?之前公司的技術部門還專門收集了國外的數碼相機研發資訊,貌似國外的光學傳感器都還沒能大規模實用化,國內這難道是嗑藥了,還是說弄出了什麼黑科技。”

關於“黑科技”說法,自然是屠珍英跟著某人混久之後學到的,他覺得這次白斯文教授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恐怕還真和黑科技脫不了關係。

那真實情況是如何,此次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取得突破性進展,是否真在背後有黑科技的影子?汪正國只是笑了笑。

“黑科技咱們先不說,國外數字式光學傳感器之所以沒有這麼快就投入實用,原因在於那些巨頭都把目光都放在CCD傳感器上面,而那東西的生產工藝、裝置都非常特殊,每一次技術更新都需要在工藝、裝置上面投入巨資,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這就和我們的CMOS傳感器有著本質的區別。”

CMOS傳感器是搭乘著電腦處理器大發展的東風,至少在工藝、裝置上一直是高歌猛進,只要能夠解決傳感器本身的設計問題,產業化就不會存在任何困難。

至於解決CMOS傳感器本身技術局限性,之前的汪正國早就已經和白教授有過交流,降噪、暗電流等問題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或許這也能夠算是黑科技吧,畢竟是透過某人的作弊才解決。

“如果我們循規蹈矩,當然不能在最近這幾年就推出第一款數碼相機,但現在我們有取巧的方案,自然要提前很多。”

嚴格來說,汪正國在八十年代是不能把雙攝方案稱之為創新,因為膠捲相機時代的雙攝同樣也是百舸爭流,和單反、旁軸並列的雙反相機,差不多就是膠捲相機時代的雙攝。

大名鼎鼎的祿來雙反,這是把雙反相機帶火的老牌子,至於在共和國生產的雙反相機,那就更是多的數不甚數,海鷗、牡丹、珠江、東方、鳳凰等等大廠都有各自的雙反機型。

在共和國相機大爆發的時代,幾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相機生產單位都有生產雙反相機經歷,這東西在共和國的知名度也是可想而知,蜀航光學要推出一款“數碼雙反”,被市場接受的可能肯定還是有。

專業的數碼雙反相機在上位面也不是沒出現過,膠捲時代的王者,柯達就推出過一款數碼雙反。

該型號的上下兩個鏡頭都使用CCD傳感器,其中一個用來作為定焦mm廣角鏡頭,另一個是倍可變焦距的中長焦鏡頭,焦段為9-117mm,加上廣角焦距,總焦距變化接近5倍光學變焦,這大概算是幾十年後水果機雙攝方案的鼻祖。

屠珍英不知道這次數碼相機計劃都是些什麼彎彎繞,但她可以問嘛!

“什麼方案,快說來我聽聽,現在我真是非常希望能早些看到數碼相機,這肯定是劃時代的產品。”

等到一五一十地把雙攝方案說清楚,汪正國自己感覺他已經把口水都磨幹了,但裹在被子裡的屠珍英卻沒能完全理解,瞪大眼鏡表示疑惑,她心裡還有很多疑問。(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