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白教授的研究方向是CMOS,那麼我想問一下,是主要在研究CMOS的哪方面運用,你既然一直潛心這方面研究,就應該知道它的用途實際非常廣泛,而我們科研基金目前投資大方向是光學領域,所以我們對CMOS工藝制作的圖形傳感器更加感興趣。”

翻譯的問題已經大致確定,三人自然就說起關於科研基金的投入問題,資金能不能往這邊投,投入之後主要往那個方向發展,這是當前需要明確的問題。

汪正國現在要明確地知道白斯文教授做的是哪方面研究,而對方顯然也沒有想到這次還遇到了行家,這年頭能對CMOS工藝有一定研究的人,在國內還真就找不出多少,整個電訊工程學校除開學生以外,壓根兒就找不出兩位數的同方向專業人士。

搞科研最喜歡遇到的就是這種稍微能夠懂一點相關技術的投資者,這種投資方一旦決定了投資,後期就會非常穩定地持續投入,不會像那些不懂行的人,一看到出點小問題就打退堂鼓。

但如果是幾十年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偽科研學者為了騙取投資,就專門找那些不太懂行的投資者死命地忽悠,最後把資金拿到手之後,後續自然都是他們說了算,憑本事拉到的投資,你管得著我怎麼花?

白斯文對CMOS工藝還是很有些研究的學者,得知汪正國更加對CMOS圖形傳感器感興趣,雖然這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偏差,但多少還是明白一些情況。

“CMOS工藝制作光學傳感器,這在目前來看,還是很不成熟的技術,所要將面臨的問題並不少,不管是有源或者無源結構,我預計短時間之內都沒辦法實用化,就算勉強能夠做出來,其質量也慘不忍睹。”

作為專業人士,提出的專業觀點自然是非常有水平,CMOS圖形傳感器運用到消費級數碼產品上面,這已經時候000年之後的事情,而就算是對影象效能要求不高的工業級圖形傳感器,也就是運用在監控攝像頭上面的CMOS傳感器,那也是九十年代才成熟,現在看起來確實還有些過早。

若是單純根據上一位面的相關歷史來看,得到這樣的回答,汪正國並不奇怪,這說的好像是很有道理,搞科研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目前來看,情況似乎也確實如此。不過阻擋CMOS圖形傳感器實用化的因素並非不能解決,就傳感器加工製作工藝來說,以當前國際上的光刻機水平,我想就足以滿足使用要求,之所以不能實用化,更大的問題還是在傳感器晶片的設計本身,噪聲、暗電流是需要透過設計來解決的問題。”

同時期的CMOS圖形傳感器晶片所需光刻工藝,那已經是遠遠落後於製作電腦處理器晶片所使用的光刻機,兩者之間幾乎是隔了一兩代的差距,因而只要能夠攻克噪聲和暗電流的設計問題,八十年代採用同等於處理器晶片的生產工藝,要生產出堪用的工業級CMOS傳感器還是可以預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要想解決相關問題並不容易,但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去做,要解決設計問題,其實也是有可能的,但問題就是同時期的CMOS科研人員幾乎都是處理器晶片巨頭搶著要的人才,這些巨頭都是做市場前景更好、盈利能力更強的的PC電腦芯片。

是的,沒有看錯,生產PC電腦處理器的公司居然也需要CMOS工藝相關人才,那麼這其實就是之前汪正國一直在心底流口水,卻又沒能多想的CMOS工藝另一塊巨大市場。

從八十年代開始,不管是英特爾、摩托羅拉這些原有的電腦處理器巨頭,還是AMD這類新生代電腦處理器紅人,他們都已經逐漸拋棄NMOS晶片工藝,開始全面轉而使用CMOS工藝制作晶片,由此帶來的低能耗、高集成度等優勢才是逐漸紅火起來的PC電腦所需。

也就是說,做好CMOS材料工藝的研究儲備,在八十年代這個PC電腦剛開始的時代,其實就已經具備了最基礎的電腦處理器生產能力,其它所謂光刻機什麼,那東西確實也很有必要,算是一個技術難點,但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光刻機還遠沒後世那麼大的差距。

不過話又說回來,縱然你能夠做好CMOS技術,考慮到電腦處理器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市場需求的行業,而八十年代的時候共和國,那完全就沒有相關的個人PC市場,少量的市場並不足以培養起一家PC電腦處理器巨頭,所以這也是汪正國不願意多想的另一個原因。

而之所以能夠看好CMOS工藝的圖形傳感器,那也是因為共和國在八九十年代有著龐大的攝影愛好者群體,還有著全球數量最多的相機生產廠家,每年的出貨量更是佔據當時全球相機年產能的四分之一,巔峰時期甚至大量出口相機到國外創匯。

就這樣龐大地相機工業市場,只要能夠做出合格的圖形傳感器,國內絕對能夠養活一家圖形傳感器晶片巨頭。同樣,先進的圖形傳感器技術也將帶動實現整個國內相機工業的轉型,從而逆轉上一位面的悲劇。

只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善於抓住機會,根據市場需求來辦事,這才能讓行業發展起來,放著大有前途的CMOS圖形傳感器不做,跑去追國外潮流而不顧國內的行業、市場現狀亂來,這樣能夠成功才是怪事。

話題重新拉回到電腦處理器巨頭搶走大量CMOS研發人員的問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國外有著巨大市場和前途的PC電腦處理器肯定是CMOS科研人員的從業首選。

至於圖形傳感器?不好意思,當時的業界並不看好CMOS工藝。

在1990年之前,CCD圖形處理器才是市場和科研界的寵兒,沒有人會覺得CMOS圖形傳感器能夠挑戰CCD的市場地位,一直都是九十年代隨著CCD傳感器的固有缺陷暴露,再加上PC電腦行業的處理晶片巨頭已經成型,大量破產的電腦處理器公司無力再養活眾多的CMOS工藝研發人員。

沒辦法了,失去工作的這部分科研人員有的運氣好,或許能夠投入到當時的大公司諸如AMD、英特爾旗下,剩下的部分就只能另外找出路,既然電腦處理器行業沒前途,那就換一個方向,於是大量的人才開始流向CMOS圖形處理器行業。

相關的人才一旦到位,而CMOS圖形傳感器本就潛力巨大,研發自然一日千里,到了1995年左右,CMOS已經完全攻佔了工業級圖形傳感器市場,之後又繼續往消費級市場進攻,很快又從CCD傳感器手中奪下近乎過半的份額,甚至到010年之後,更加專業的數碼後背、航天光學衛星市場等CCD傳感器最有優勢的領域,都已經逐漸被CMOS傳感器侵佔。

所以說,CMOS圖形傳感器的發展潛力巨大,在八十年代之所以沒有能夠發展起來,主要還是CMOS行業內部的人才留不住,外部CCD傳感器強勢進攻。

內外交困之下,這研發才趨於停滯,但它的潛力在那裡擺著,只要有人才和資金投入、並且有一定的市場來收回投資,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它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用化。(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