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卻見林溪楓跟著起身,面向劉宗伯,吟誦一首詩偈道:

“蜉蝣天地間,

定要一心安。

任他風雷變,

立身如泰山。”

吟罷,劉宗伯連連點頭,介面道:“好,和宋朝邵雍的《心安吟》有異曲同工之妙,太合我心了。”

他和林溪楓相視大笑,剛才的鬱悶之氣頓時一掃而空。

李璐、陸竹喧的心情也跟著好轉起來。

李璐吃著甘甜爽口的桃子,見室內裡屋牆上掛著一把劍和一管洞簫,心想,劉道長出生中醫世家,並且名牌醫科大學畢業,精通醫道,卻又吟詩、吹簫、弄劍,真是文武兼備,博學多才,恐怕比林溪楓還厲害呢!想到這裡,她對劉宗伯的仰慕之情更是無法形容,開口問道:“劉道長在武當山時一定常常練劍吧?”

劉宗伯信步走入內室,從牆上取下劍鞘,拿到外間,抽出劍來,但見好一把青銅利劍,劍柄鏤有綠龜圖案,字尾一縷金黃色絲絛,劍身雕刻青蛇紋飾,寒光閃閃,耀人二目。

李璐接在手中,看了又看,臉上充滿驚歎。林、陸二人接過來看了,也很喜歡。

劉宗伯道:“我將在武當山和終南山練劍的感受編成了一首小詩,說給三位聽聽,請三位提提意見。”

他神色肅穆,目光深邃悠遠,稍微停頓了一下,捻鬚吟誦起來:

“我有三尺劍,綠龜青蛇寒。

縱橫數百裡,叱吒十二年。

一劍勾人魂,二劍懾人顏。

三劍聾人耳,四劍剜人眼。

五劍砍人足,六劍卸人腕。

七劍披人肝,八劍瀝人膽。

九劍取人心,十劍將人斬。

朝朝皆十劍,劍劍在豪巔。

雪光映烈日,霜氣罩寒潭。

高山降獅虎,深水伏鯨黿。

騎牛凌霄外,御風兜率前。

劍法不易悟,悟者即飛仙。”

李璐聽劉宗伯吟誦詩歌論述劍道,起初饒有興致,後來聽到聾耳、剜眼、砍足、卸腕、披肝、瀝膽、取心等詞,每一劍都讓人驚心動魄,不覺心中驚悸。

舉目凝視劉宗伯,卻看他眸子皎潔如秋月,明亮似清水,沒有一絲的肅殺之氣。

劉道長見她凝視自己,報以欣然微笑,這眼神將李璐心中照射得春暖花開一般。她想,這樣高潔的微笑只能從心中至純至正的人臉上表現出來,如何能殺人如砍瓜切菜一般?

正在疑惑不解,又聽道長說練成此劍可以降虎伏鯨,騎牛御風,心中的敬仰感情又騰騰地升了起來,眼中的老者彷彿就是老君下凡,到世間超度眾生來了,她已是渾不知是醒是夢,是幻是真。

陸竹喧也聽得似懂非懂,茫然若失。

林溪楓玄理最深,他聽後若有所悟地說:“練成此劍,既可以物我兩忘,超然天外,隨心所欲,無所不能。列子御風、莊周化蝶、誅妖除魔皆是如此,詩詞中的十劍所刺之人應該指的是自我了,總的主旨是以劍作喻,修養身心,剋制身體的慾念,以達大道。”

劉宗伯拍手稱讚,連連點頭。李璐和陸竹喧聽林溪楓一解釋,均有所感悟,這也成了李璐在終南山修道的第一課。

劉宗伯對李璐道:“這把劍我給它起名慧劍,這首小詩名叫《慧劍吟》。你送我《姜子牙垂釣》圖,我無以相送,如果不嫌棄的話,就將我寫的一首《慧劍吟》行書中堂送給你。”

孰料李璐道:“劉道長的作品當然是好的,不論什麼作品我都會視為珍寶。但是《慧劍吟》通篇都是劍氣,我看了心臟緊張,道長還是送我一幅清新婉約的詩詞作品吧!”

劉道長歉然笑道:“看來我不懂你們女孩子家的心思呀!你這小娃娃的要求有道理,你想讓我給你寫些什麼?”

李璐道:“就以我們前來拜謁道長為題,隨便寫一首即可。您的詩將我們寫進去,才具有永久珍藏價值呢!”

林、陸二人一聽,齊聲叫好,攛掇劉宗伯即興題詩一首。

劉宗伯翕然一笑道:“你們這三個孩子是想考考我呀!”

他撓了撓頭,沉思著道:“清新婉約的詩詞很少去做,勉強去做,也是做不來的,即席題詩也不是我的所長。這樣吧,我模仿唐朝李白的《贈汪倫》七言絕句,為李璐題詩一首。寫得不好,你們可不要笑話。”

又向三人道:“你們幫我到裡面磨墨、鋪紙,讓我思考思考。”

林溪楓三人到裡面收拾,劉宗伯緩步室內,或昂首,或低眉,背著手整理思緒,構思詩歌內容。

片刻,他已經胸有成竹。

李璐在內室又緊張又激動,李白詩句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句子在腦畔縈繞,不知道劉道長如何形容自己這次的拜見,也會寫潭水深千尺嗎?自己對劉宗伯道長的尊敬愛戴之情就是那樣深呢!

她內心甜甜地看著劉宗伯走到內屋,安排林溪楓拉好紙張,鎮上鎮紙,蘸上濃墨,揮毫行雲流水般地寫了起來,李璐還沒有看完寫些什麼,字跡的恢弘氣勢、遒勁力度、凜然風骨已經讓她驚喜莫名。

待劉宗伯寫完,三人仔細品讀,卻見宣紙上用行書寫道:

梅園攜鶴振衣行,

忽見茅篷瑞氣生。

太乙山高一萬尺,

不如李璐謁餘情。

後面題字為“《贈李璐小友》,仿李白《贈汪倫》詩韻而作”,落款為“林回道人癸巳年仲夏書於終南山山木庵。”

劉宗伯心地澄澈空明,在他眼中,李璐就是一個晚輩,一個小女孩子而已,所以詩中全未考慮男女之別,語言之諱,“太乙山高一萬尺”,僅僅是模仿李白和汪倫之間的那份純真友誼而已。

林溪楓在一旁看了,不禁擊節,感嘆劉宗伯即興發揮得恰到好處,把今天李璐拜謁的事兒描繪的淋漓盡致,感情真摯,情景交融。他看到劉宗伯自稱林回道人,所住庵舍起名山木庵,心中有所觸動,才知道他林回之道名果然源自《莊子》。

《莊子.山木》中林回棄璧的故事他是知道的,林回遵守天道,逃亡路上捨棄價值連城的美玉而揹負初生的嬰兒,是重視親情的典範。但是劉宗伯卻比林回更甚,他為了良心,出家修道,捨棄了親情,難道說世界上良心比親情更重要嗎?

取名林回,道長思想深處對親情的顧戀可想而知,看來,良心、良知,也是天道呀!歷代仁人義士為了信仰,拋家別業,捨生取義,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林溪

楓陷入了深思。

此時,李璐心情激動,已經歡呼雀躍地跳了起來,她和陸竹喧兩人連聲誇獎劉宗伯的詩做得好。

陸竹喧道:“宋朝的隱士林逋林和靖在杭州小孤山隱居,人稱梅妻鶴子,道長拿他作喻,太貼切了。”

劉宗伯道:“隨興而作,讓你們笑話了。你們三人來見我的情義,我都表達在詩裡了。李璐讓我寫詩,落上她的名,實際上代表你們三個人呢!”

李璐興奮得如同小公主,如獲至寶地對著書法作品看了又看,好奇地問:“山上有梅園嗎?”

劉宗伯道:“有呀,就在上面半山坡上,挨著那片松林。幾年前我將一塊雜草地整了整,將梅樹引種了過來,有二十幾棵。你們來時,我就在半山腰上侍弄梅枝呢!等到隆冬時節,成片的梅花一起開放,梅林傲雪,清香陣陣,對於修道所需真氣的獲取大有裨益。”

李璐悠然嚮往,感嘆道:“夏日梅花不開,是唯一遺憾。不過,今冬單位放假,我一定要再來拜謁道長,觀賞梅園風光,補上這個遺憾,不知劉道長冬天是否回武當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宗伯道:“在武當山還是在終南山,一切隨心所欲。你們來了,如果有緣,自會相會!”

接著,林溪楓、陸竹喧也乘機請劉宗伯寫了兩幅書法作品,均感不虛此行。

中午,劉宗伯留三人在茅庵吃飯,三人也不客氣,紛紛動手準備,林溪楓負責到山溪邊掂水,並且又撿了一堆木柴回來,放在茅庵窗外。李璐和陸竹喧兩人負責做飯炒菜,忙得不亦樂乎。

劉宗伯樂呵呵地看著這一切,一種家庭的溫馨油然而生。

吃飯時,劉宗伯對掉在桌上的飯粒隨手拾起來就吃,他邊吃邊對三人講,房中一些食品是山下的村民專門送來的,村民信仰道教,尊敬和供奉出家人,所以更應該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不能有絲毫浪費。

三人聽了,更生敬意,都將飯菜吃得乾乾淨淨,一點不剩。

臨離開時,三人向劉宗伯轉達了陳宮嗣對他的問候和邀請之意,請其明天到對面山上做客,劉宗伯欣然應允。

當天晚上,月光如水,陸竹喧靜靜地躺在床上,回想著這些天來在終南山的見聞,感到受益匪淺。終南山果然是奇人匯聚之地,各類人士均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修為或特長,讓人側目。

尤其是劉宗伯道長精通醫學、武術、文學、書法、音樂,更是難得的奇才,真堪與傅山傅青主相媲美呢!更令人景仰的是劉道長的道德人品,與其交流,如同一泓清水一樣清澈平和,讓人心情舒暢。他出家為道,縱然有人禍的因素,修煉成這樣的得道模樣,真心喜愛道家思想恐怕是主要原因吧!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只聽身旁的李璐翻了個身,似乎睡不著覺。陸竹喧怕說話驚擾了外屋的陳宮嗣,沒有言語,藉著月光偷眼去看李璐,發現李璐滿面緋紅,正沉浸在幸福的遐想中。

良久,陸竹喧漸漸沉入睡眠,半夜醒來,突然聽到李璐咯咯笑了兩聲,陸竹喧從睡意中掙扎出來,正在驚訝李璐為何還沒有睡著覺,卻又聽到李璐喃喃的低語聲,不知道說些什麼。

陸竹喧才知道,原來李璐在做夢呢!

夢中都發笑,是真遇到讓她高興的事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