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嚴謹的作者,我雖然沒有存稿,但是還是要認真查閱資料卡,一本正經,有理有據的胡說八道。

寫的東西雖然有些乾巴,但是我還是想努力寫完。

小說分很多種。很好看,娛樂性強的自然而然的會受到歡迎。

我們的定位是努力把小說寫得有娛樂性,然後說一些確實客觀存在的,有意思,但是不一定有用的冷知識。

比如昨天章節中提到的“黑膠唱片母盤灌錄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真的。

再比如“留洋肄業局”以及“留美幼童”的的確確是真實存在的。容閎的確是中國留學生之父,容尚謙同樣也是留美幼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過容閎和容尚謙沒有父子關系就是了。

他們的傳奇,和我的戲說的確是有差別的,可能比較來他們的人生比我YY的還要傳奇。

我就是想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群少年人不顧生死危機,遠赴海外求學,最後還能毅然決然回國報效的事情。

這些人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我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尼泊爾加德滿都在傳說中是如何建立的。

就是想讓大家知道特蘭西瓦尼亞的人文景觀。

就是想讓大家知道誰是白城惡魔——亨利霍華德福爾摩斯。

就是想讓大家知道福爾摩斯是胡福不分家的福建人翻譯出來的。

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石慶典。

綜上所述,本小說是一個以寫論文為特長的三流小說作者寫出來的娛樂性質的,寓教於樂(不起來)的科普性偽同人小說。

雖然我也一直希望有更多的讀者朋友,能夠發現一個風騷的理科生,外加一個不務正業的醫藥工作者,在工作之餘奉送給大家的科普知識彩蛋,

但是吐槽我行文亂七八糟,不喜歡分段的讀者朋友更多(????ε???)。

最近還有很多騙我去請刷子刷評論、收藏、推薦票的評論。

這著實有些打壓士氣。寫小說不賺錢我可以認了,花錢請刷子就很不和諧了。大家有一說一,慢慢寫,慢慢玩票,可好?

今天雖然不更新,但是我有用積分兌換請假條,並且很誠懇的在這裡給大家請假了。這是一個很端正的態度。

主要是今天的資料還沒有查好。

闌尾是不可能闌尾的。

好不容易上架了,我感覺寫完不闌尾是最基本的操守。

喜歡噴我的朋友還請一邊繼續讀下去,一邊繼續噴我。

是兄弟就接著噴我。我不會就這樣輕易的狗帶!

這是一篇很嚴謹的打著上架感言的名頭的請假條。我去繼續收集資料了。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歐洲音樂。

以下是收集到的部分資料。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挺不住的話,我還會去找你看幾集畢導。關注畢導,長生不老!!!?(*′?`*)?

………………………………………………

19世紀音樂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民族性更明顯。

浪漫主義音樂和民族樂派: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興起,19世紀中期走向鼎盛時期。浪漫主義音樂與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音樂不同。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重視規範、要求感情的節制和形式,而浪漫主義音樂則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

民族樂派也頗具浪漫主義的音樂元素,出現於19世紀中後期的俄國和東歐地區。它著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為素材,採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神話傳說和人民解放鬥爭事蹟為題材,並且將民族音樂的鮮明特點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優秀傳統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緊密地結合起來,因而民族感情被賦予了強烈的藝術生命力。俄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

19世紀的音樂——浪漫主義音樂:

1、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德意志:貝多芬晚期作品,是連線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樑。他的交響樂作品中,表達了反對封建專制,歌頌資本主義的思想感情。

②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作品旋律優美,節奏輕快,以《藍色的多瑙河》最為著名。

2、主要特點:

①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②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為中心;

③持續時間比較長,到19世紀中葉走向鼎盛時期。

19世紀歌劇的輝煌成就:

1、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義大利:威爾第《茶花女》等;

法國:比才《卡門》

2、這個時期歌劇的主要特點:

既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又充分地展現出浪漫主義色彩。

民族樂派的興起:

1、代表人物及作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

2、主要特點是:弘揚本民族特性

19世紀世界音樂變化與發展的主要原因和條件:

1、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並出現了工業革命。

2、革命和戰爭頻繁,開闢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期。

3、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引起了人們的失望和強烈不滿,歐美各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但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不同,導致音樂的民族性更強。

4、人們對啟蒙思想的“理想王國”幻滅,要求進一步解脫束縛,更加追求世俗化、人性化。

19世紀歐洲興起的音樂流派的歷史精神:

19世紀是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就表達了反對封建專制,歌頌資本主義的思想感情。19世紀的歐洲也是因為國情不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有所不同的時期,尤其是義大利、德意志的國家統一問題,因此音樂也充分表達了民族主義情緒。威爾第的作品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文化背景不同於西歐的俄國和東歐地區的民族樂派也表達了這樣的歷史精神。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生於維也納。世人稱小約翰·施特勞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樂家(作曲、演奏、樂隊領班、指揮等)著稱,而他又是家族中最傑出的一位。從小學習小提琴,19歲以後離家以音樂謀生,並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創作、演出生涯。一生寫有近400首圓舞曲、近百首波爾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爾舞曲、近45首進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幾部小型喜歌劇、輕歌劇。其中圓舞曲最具代表性,它們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為描繪物件。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有《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進行曲》等。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從思想意義上看價值不高,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維也納市民階層的生活,他的音樂亦成為當時維也納社會生活一景,甚至影響至今。20世紀60、70年代始,每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曲目以施特勞斯家族樂曲為主,尤其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它們已成為維也納人民的驕傲,深入維也納民眾之心。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出生於德意志波恩市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是當地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團長,父親則是合唱團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後,父親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貧困。後來,貝多芬在11歲時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18歲就開始養家餬口。貝多芬自幼就表現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尤其是在鋼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進入波恩歌劇團當上了一名鋼琴演奏員。1787年,他來到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但是,因為母親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喪,學習了兩個月就離開了。1792年以後,他在維也納定居下來,在這裡,他曾經向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他的個人鋼琴公演。1800年,他又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舉成名。1802年以後,他的耳疾日益嚴重,以致1809年以後最終失聰,從此,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作曲。失聰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殺,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巨大困難,創作了大量不朽的音樂作品,如《第3(英雄)交響曲》《第5(命運)交響曲》《第9(合唱)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維也納上臺指揮演出,演出結束時,觀眾報以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但他卻全然不知,直到幾位現場演員扶他轉身面向觀眾時才知道。貝多芬崇尚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在他的音樂中他試圖證明一個觀點,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可以不藉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同時,他在音樂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開拓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四重奏的範圍,例如他在《第9交響曲》中採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聲樂和器樂結合起來,讓人耳目一新。

威爾第:

威爾第(1813—1901),義大利作曲家。1842年,創作了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紀50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遊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的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劇本由義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據小仲馬的同名悲劇小說改編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於維也納。威爾第把音樂注意力集中在表現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願望跟她周圍的環境之間深刻的矛盾衝突。這部歌劇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調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中期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基本特點。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音樂家。出生在俄國維亞特卡省邊境的一個礦區小鎮。1859年法律學校畢業後,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書記員。他常常去觀賞歌劇、音樂會,尤其喜愛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來越無心從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於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執教。他邊教學,邊創作,任教13年中,寫出了包括舞劇《天鵝湖》《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在內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熱愛自己民族的深厚音樂傳統。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鄉間寫作,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旋律沉鬱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勝神往。臨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樂。第二天,他向這位工人記下了這首民歌,後來,把它用在了《第一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極》中。幾年之後,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聽到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他說:“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了。”1892年完成兩幕三場夢幻芭蕾舞劇《胡桃夾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響曲》。在這部作品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構思時,常不免因激動難抑涕淚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為這部交響曲感到自豪。它以極其細膩的心理刻畫手法,深刻而生動地描繪出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環境中,對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複雜心態,成為世紀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受到全世界聽眾的衷心熱愛。

即爵士音樂(Jazz)。爵士樂最早來自非洲音樂。非洲音樂隨著黑人奴隸一道傳入北美,成為北美黑人奴隸的一種主要音樂形式。非洲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產生了許多音樂形式,如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音樂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的新奧爾良一帶,黑人小型銅管樂隊演奏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樂曲為舞蹈伴奏時,產生了最初的爵士樂,當時人們稱它為“新奧爾良爵士”。起初,爵士樂師都不識譜,他們憑著良好的音樂素質、聽覺和記憶來熟悉基本曲調及其和聲結構,以此為主題作即興變奏。這種節奏一個接一個,變化無窮,可以充分發揮爵士音樂家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即使後來爵士樂必須按譜演奏時,樂譜也只是記錄樂曲的基本輪廓。1917年前後,白人也開始演奏爵士樂。此後,爵士樂在芝加哥、紐約一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爵士音樂家如L阿姆斯特朗,他被譽為“美國爵士樂的化身”。在此期間,爵士樂風行美國,並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爵士樂作為20世紀最流行的一種音樂形式,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