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娥在簾子後又砸出了個好消息:“列位大臣皆有功於大宋江山,有功於趙家,先帝剛逝去不久,官家年幼,老身與官家孤兒寡母多蒙諸位大臣扶持,老身在此多謝了。“

大臣們紛紛抱拳躬身道:“太后言重了,維護祖宗的江山社稷,是我等大臣應有之義,應擔之責。”

劉娥笑道:“官家年幼,尚需傑出人才輔佐,既然朝廷開了貢舉選才,諸位也應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向朝廷推薦人才,老身當不吝官職破格錄用。”

大臣們聽到後心中一喜,這可是大好事,自己家裡不少親戚可還是沒有官職,既然內舉不避親,那還不推薦自己的親戚。

內中只有王曾、魯宗道、孫冕等寥寥數人根本不為所動,這天下就沒有掉下的餡餅,太后此舉必有深意。

天聖元年二月八日朝廷正式下發詔令,允許益州路開辦交子務,發行紙製的交子,並規定交子總面值限定在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貫,面額十貫至一文的小面額交子二十萬貫,每歲不得超出這個幣值,保證交子能實時兌換。

天聖元年五月中,採用臺灣印刷技術的交子在成都府城西的淨眾寺出爐發行,民營交子隨之停辦,這對於蜀地來說是一件大大的好事,極大活躍了蜀地商賈的交易。

整個天聖元年,劉娥動作不斷,等到那些貪得無厭的大臣真的上書將自己的親戚子弟推薦給劉娥後,劉娥把寫著文武百官的親族的表格掛在臥室裡。

每當有人推薦官員時,劉娥就在百官表上查詢此人與朝廷大臣的關係,只要是庸碌無為的人士一般是得不到晉升的。

劉娥同時將臺灣府的官誡照搬到大宋朝堂上,還變本加厲弄了個“約束子弟詔”,提醒大臣百官不要貪贓枉法,並要帶頭教訓子女親朋,奉公守法。

乍一看著真是新朝新氣象,可是劉娥的私心卻太重了,她不提拔百官們沾親帶故的紈絝子弟是對的,可也不能隨意提拔自己親信的子弟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劉娥是怎麼做的呢?把自己的祖父三代都追封為王室,連她的前夫,“哥哥”劉美和劉美的家人、僕役都封了官,還有什麼羅崇勳、皇甫繼明、王蒙正等人本就是些佞臣,她不但優待這些人還提拔他們的家人,縱容包庇這些傢伙和他們家人違法亂紀。

你讓大臣們遵守“約束子弟詔”,自己又不遵守。只許自己燒火,不許大臣們點燈,這些大臣們還不是陽奉陰違,互相包庇。

劉娥是年連續幾個月下達詔令:

一是下詔減各種齋醮道場的諸種繁文縟節花費。

二是詔自今日起各種宮室營造,三司須度實核算給用,不可再擅自拔高預算。

三是繼續實行陝西、河北入中芻糧見錢法,從南通、蘇州運輸臺灣府的麵條、粉條入邊境。

四是下詔廢除江寧府溧水縣的採丹砂之役,禁各地州縣毀錢鑄鐘。

五是免除西南邊境的戎州、瀘州虛估稅錢。各地如遇水旱荒災均可按例減租減稅。

六是大宋朝政歲入年年拔高,歲入已無虧空的煩惱,遂下詔免除天下百姓自大宋立國以來所有的欠稅。

七是因臺灣府進貢了不少黃金,遂免除了彭州九隴縣的採金砂之役。

八是吸取真宗皇帝的教訓,禁止各地進獻術士道官。

九是令淮南十三山場實行貼射茶法。

公允的說,劉娥的這些施政都是些善政,她的政治素質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劉娥不是喜歡護短,肆意庇護一些內侍和親戚,曾經提拔了七十多個庸碌不堪的親近之人的子弟,她的歷史名聲會更好。

劉娥隨後下的兩個詔令很是過分,一是“並議皇太后儀衛制同乘輿”,二是“凡有官名及州縣與皇太后父名相犯者,悉改易之。”

吳夢看後非常厭惡,第一個詔令純粹是劉娥想嚐嚐皇帝儀仗的滋味,作為趙禎的老師,他必然是維護弟子的威嚴,不過想想趙禎還小,吳夢還是忍忍算了。

第二個詔令發到臺灣府時,被吳夢堅決抵制了,劉娥的父親名諱中有個“通”字,那麼按照詔令就要改名,比如“通判”就要改名為“同判”。

吳夢對封建王朝的避諱本來就反感,而且劉娥拿出個死去很久之人的名字要求避諱毫無道理,大宋如此多州府的通判要改名稱,天知道有多麻煩。

還有諸如“交通、通訊”都是些常用詞,已經寫入了臺灣府的制度之中,司運參軍的職責清晰明了的寫著負責管理“海陸交通運輸”,若是不用“通”字,還真想不出來用什麼字。

義憤之下,吳夢第一次給朝廷上了奏疏,疏名:《請除皇太后父名避諱疏》,疏曰:“先帝新政未始而崩殂,賴先帝在天之靈庇佑,皇太后和陛下實行仁政之故,今臺灣府工坊大興,農耕興旺,大宋天下歲入漸長,已無虧空之憂,此皆是我大宋即將大興之像。

草民素聞太宗皇帝為免天下臣民避諱不便,故改名為‘炅’,此皆太宗愛民之心也。今有皇太后之父名諱‘通’,故令天下官名及州縣名與皇太后父相犯者,悉改易之,草民卻以為此乃擾民之策。

州府通判一職始創自我朝太祖皇帝,今因避諱需改名為‘同判’,草民欲問,太祖皇帝與皇太后之父孰高孰低?

今因避皇太后父名之諱而改祖宗之制,草民還欲問,這是否為不敬太祖,不尊祖制?

且‘通’之一字,民間用之甚廣,皇太后愛民如子,豈會因盡孝而致天下臣民困擾,此必是皇太后身邊的佞臣故意矇蔽聖聽而為,御史大臣應進諫罷此竂以正視聽。

草民恭請皇太后效仿我朝太宗皇帝,除此避諱,以彰顯我大宋煌煌天朝氣度和皇太后之英明風範。”

明封的奏疏分別放到了皇宮和政事堂的案几上,王曾和魯宗道看了以後連連拍案叫好,劉娥閱後恨的直咬牙,偏偏她毫無辦法。

自從劉娥垂簾聽政以來,吳夢從未干涉過朝政,也從未上過奏疏,而是不停供應大宋本土的軍需,其實也變像鞏固了她的地位,若是臺灣處處跟她對著幹,劉娥的位子能不能坐得穩還是個未知數。

這次的奏疏吳夢同樣沒有一句悖逆之言,他只是提出了祖制,拿太祖、太宗皇帝徹底壓住劉娥的父親,且句句在理,劉娥能怎麼辦,她總不能說太祖皇帝不該取“通判”這個官名,太宗皇帝不該改名吧。

收到奏疏的翌日,劉娥打落牙齒往肚裡吞,她只好再度下詔,廢除避諱自己父親之名的詔令。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