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史在機械廠看到軋管機和蒸汽機後,他就想起了木材的烘乾,臺灣不缺造船的木材,可是臺灣天氣潮溼,木材很難乾透,以前受制於卷管困難,一直未使用蒸汽乾燥。

如今有了軋機,周良史靈機一動,與李鐵牛一起搞了個牛拉的小型軋管機,專門軋製薄壁鋼管,然後把軋製好的管材安裝在烘房內,採用蒸汽管道加熱烘乾木材,大大加快造船和造車的木材供應。

吳夢聞聽後大喜,看來臺灣的人們終於開始有了主觀能動性,能夠用學到的知識主動改造器具,周良史帶了一個很好的頭。

他和燕肅商量後,獎給周良史和李鐵牛每人二十貫錢,四處張榜公布,告知臺灣工坊和民間,但凡各行各業的發明創造營田司衙門都有重獎,每年年底評選前十名發明創造,由知州親自頒獎,此後臺灣工坊內的工匠們學習文化技術知識的興趣大漲。

............

臺灣島目前加上新歸附的閩越移民、生番、泰州灶戶已經暴增至一萬六千餘人,隨著泰州灶戶的陸續到來,人口會越來越多,今歲定將突破兩萬人。

以一個人口一天需要兩斤糧食計算,一天必須要兩萬斤糧食,臺灣自己只能供應一半的糧食,其餘均需從蘇州海運。

還有布匹,按每人每年一匹布計算,就需要兩萬匹布,加上工匠的工錢,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而三司和皇室一直未與臺灣結算鋼材與武備的費用,現在的臺灣實際上是外債累累。

前期借用丁大勝的幾萬貫沒還一文錢,發去的軸承和彈簧、彈簧鋼板也是抵銷丁大勝墊付的糧食款和太平州鐵礦工錢,禁軍的軍費只支付了一半,另外一半是皇城司在發放。

錢財問題只有三個解決方法,一是基隆工坊打造產品賺來錢財,但以目前工坊規模,兩年內所賺有限。二是基隆本地四個村落的糧稅收入,以及逐年歸還的移民欠款。三是臺灣本地商業興起,內部形成流通。但這都解決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按照實際收益計算臺灣營田司早破產了,饒是如此,營田司這個月已是府庫空空,發布公告要延期發放官員吏員、里長、衙役、教師、工匠的薪俸和廂軍的軍餉。

至於林貴平、智慧和尚及眾弟子兩年了未曾領過一個銅板的薪俸。目前能解決燃眉之急的法子就只有北上海貿和幾月後金瓜石礦的開採。

丁睿來到船場,找到周良史,問現在有多少輛大車,周良史統計了一下,有四百三十輛大車可以出庫,丁睿便讓周良深趕緊裝船,不用再等了。

隨後來到酒坊,問有多少酒,這幾年高粱種的不多,東湊西湊也就八百來甁。最後來到玻璃工坊,看著燒製出來的二十套精品酒具,終於舒心了,這些酒具都是十個杯子一個酒壺為一套,他將玻璃杯用絲綢包好,裝入了從蘇州特意定製的金漆木盒。

這酒具不像剛推出來之時了,如今賣給盛隆商鋪只能賣到一千貫一套,二十套酒具可賣到兩萬貫,可惜這玻璃酒具不能多賣,多賣便不值錢。如果靠量取勝,則必須等到蒸汽機出來,交通便捷,再發展窗戶用的平板玻璃。

軸承馬車四百三十輛,賣二十貫一輛,可收入約八千六百貫,至於鋼板減震的運貨馬車不賣,一是賣不起價,二是怕契丹抽出彈簧鋼打造兵器。

高粱酒兩千八百瓶,每瓶賣三百文,可收入八百四十貫。

鐵鍋六百口,每口可賣四貫,收入兩千四百貫。

共計可收入約三萬貫出頭的樣子。

丁睿希望買上五百頭牛,大宋現在的牛價已賣到5貫一頭,而契丹才3貫一頭,他想買上五百頭牛,全部作為作為墾田之用,飼養牛則沒這個打算,主要是沒有糧食,人都不夠吃,散養又需要太多人手,臺灣是又缺人又缺牛。

要是工坊產量上升,丁睿的小腦瓜子打算是每三個月一次,把契丹作為養肉牛的供應國,直到臺灣中部的平原產糧為止。

契丹的馬價較貴,馱馬要賣到5貫,普通戰馬二十幾貫,還不肯多賣,丁睿想買上二百匹戰馬作為廂軍巡邏之用,再買三百匹馱馬,用來在淡水和基隆運輸物資。

共計要花掉七千貫,加上運費,得花掉接近九千貫,其他的錢便拉回來作為俸祿發放,去掉運費後所賺的這點錢只夠發兩三個月的。

船場還得擴大規模努力生產,把馬車賣到南洋、日本,賺取更多的錢財,像這次只有四百多輛馬車,契丹那麼大,簡直比撒豆子還稀疏。

吳夢也不怕契丹仿造馬車,一是軸承鋼不是那麼容易煉出來的,何況切削加工更難,即算將來技術外洩,那至少是十幾年後,那時候橡膠工業成熟便有了充氣輪胎,契丹永遠落後於大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八月底,急不可耐的耶律真透過榷場轉來書信,皇城司六百裡加急送上了臺灣島,吳夢拆開一看,卻是耶律家早早弄好了上京城裡的商鋪,如今鋪子裡空空如也,急待臺灣島上的貨物,希望今歲九月便在武清交易。

丁睿聞訊後辭別了師父,打點行裝,與廂軍都頭馬良駒啟程遠行,並僱傭了周家五艘大海船。

九月初二,丁睿自己挑選的日子,帶著五十名裝扮成船工的廂軍,跟隨裝載馬車、酒水、玻璃酒具的五艘大海船北上契丹,像這種可載六、七百噸的船用不了五艘,丁睿是想給馬和牛充裕的空間,以防死亡。

船隻逆著微微的西北風向西邊航行,這時候的海船一般都靠著海岸線航行,免得迷失方向。逆風航行的船隻行走甚慢,按照後世的速度單位節,估摸一兩節左右。

自基隆至契丹的武清,海路有一千一百多海裡,像這樣的速度要行駛一個月以上才能到,當然白天船工也會划槳加快速度,可再快也快不到哪去,所以丁睿除了吃飯便是老老實實蜷縮在船艙裡睡覺。

睡了三天,耐不住了,上到甲板看著遠方的海岸線發呆,忽然聽到後面有人呼喊自己,轉身一看是馬良駒和船上的綱首周良友,他拱拱手懶洋洋的打了個招呼。

“三郎君怕是在船艙裡呆乏了,上甲板來解解悶?”

“是啊,乏的緊,這船行太慢,還得二十幾日。”

“聽聞臺灣島有了蒸汽機,那玩意裝上船就快上許多。”

“呵呵,綱首,這蒸汽機打造起來甚為繁瑣,還須一年時日才可上船。”

“三郎君,有了蒸汽車船,那天下大可去得。”周良友有些興奮。

“呵呵,繞地球一圈也可啊。”丁睿伸著懶腰,打了個哈欠。

“地球?地球為何物?”周良友困惑了。

丁睿回過神來,才知道說漏嘴了,地球之事師父只與師兄弟講述過,還未公開。

“兩位請隨我來,帶你們看看此次交易的寶物。”丁睿岔開話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