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五年臺灣島上的元日比去年多放了四日的假,百姓們歡歡樂樂過了個新年。

愉快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短暫的假期轉瞬即逝。

從天禧五年元月初六開始,臺灣百姓們全員上崗繼續作業,臺灣又迎來了建設的高峰。

住宅、農場、工坊擴建的工地上,廂軍和百姓們混雜在一起,冒著春日的濛濛細追趕工期。

二月初,從本土回來的六艘海船滿載著豬羊回到了碼頭,一時之間農場裡雞飛豬嚎,丁府管家忠伯帶了些人手過來支援,教會臺灣百姓們如何飼養牲畜。

林貴平在百姓中招募了二百個年紀稍大的老人專司養豬養雞,這些老人不參與分田,每月五百錢外加五十斤糧食。

忠伯看到丁睿後,不禁感慨道:“睿哥兒,一歲半未見,你可長大許多了。”

丁睿此時已快十一週歲,臉型比以前瘦削了許多,但是個子竄了起來,已經平齊了林貴平的肩膀。

丁睿笑道:“忠伯,你是越來越老當益壯了,爹孃和大兄、二兄都好麼?”

忠伯笑道:“多謝少爺誇讚,老朽都老了,主君、夫人和大郎二郎都好,就是有些掛念你,家裡生意也好,夫人還讓老漢帶了些吃食給你。”說罷遞上了一個袋子。

丁睿一看,都是些蜜餞乾果之類,臺灣真還沒有此類吃食,島上並非沒有水果,但是沒有糖,無法做蜜餞。

他喜滋滋的拿出幾顆蜜餞津津有味吃了起來,忠伯看到,連連搖頭嘆氣,三郎在家中的時候可是不怎麼吃零嘴,如今卻甘之如飴,顯見此處的日子定是不太好。

機械廠內裝配工坊,吳夢盯著工匠們裝配滑輪弓弩。

弓臂用上了彈簧鋼的複合材料,上面一隻動滑輪,下面一隻定滑輪,理論上可節省一半的力氣,拋去摩擦力和阻力的因素,也能節省三到四成的力氣。

除了手持的弓弩,吳夢還打算打造大中型的床弩,當然不是採用牛來拉絞盤,而是用滑輪組和棘輪組成的手動絞車。

裝配完成後,吳夢在外面無人的地方自己試射了幾把,讓李五用腳步量了量距離,估摸弓的最大射程是一百八十步上下,有效射程是一百一二十步。

弩的射程短些,最大射程只有一百二十步,有效射程八十步。

吳夢覺得這也夠了,弓七到十秒可射一箭,弩十五到二十秒一箭,對付當世之敵人應已足夠。

他把弓弩交給了智慧和尚,讓他拿去給廂軍試用,自己回了海邊小築。

剛一進屋,就聽到屋裡小青在嘰嘰喳喳的嚷著“真好吃,許久未吃了......”

吳夢笑道:“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丁睿從閣子裡走出,遞上一碟蜜餞道:“今日忠伯來教臺灣的老農們餵豬,我娘讓他帶了些蜜餞,師父,你嚐嚐,真甜。”

吳夢嘗了幾口,好久沒吃,甚是覺得好吃,他想了想,基礎產業上來了,還是得搞點民生產業,於是問道:“睿哥兒,你說說臺灣的荔枝好不好吃。”

丁睿道:“那自然好吃,可只有初夏時才有,冬日沒有啊,不像蜜餞四季都有。”

吳夢笑道:“此事容易,待今歲慢慢搞來,包你們冬日吃上新鮮的果兒。”

小青饞嘴,連聲叫好道:“先生快快弄來,臺灣比蘇州差遠了,什麼吃的都沒有,你瞧瞧,小青都餓瘦了。”

說罷還轉了個圈,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

景靈上前給了她一個白眼,說道:“先生莫理她,她就是饞嘴了。”

吳夢搖了搖頭道:“今歲確實要搞些零嘴產業,莫說自家吃,賣到大宋去賺些錢財也好,不能光靠那點玻璃來坑蒙拐騙。”

待到夜裡,吳夢仔細劃分了一下學童的種類,他不能讓學童們全部集中在機械廠裡,眼下可以看出有十幾個學生適合從事機加工和冶煉行業。然而還有十一二個並不合適,成績也不好。

他尋思著應該分出一些去從事諸如商業、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這些,經過四年不分日夜的勤學苦練,他們的基礎已經打牢了,年歲也已經長大,最大的張巖林已經快十八歲,可以放出去獨擋一面。

比如金世明,今年已是十七歲,這兩年在臺灣,一直跟隨林貴平負責辣椒、棉花、芋頭的種植。

那三十多個大鬧蘇州瀟湘館的潑皮就劃在他的手下,這幫潑皮在廂軍的看管下,如今怕是臺灣島上最老實的幫工。

金世明農活幹的漂漂亮亮,他就應該先去做集體農場的技術管事,再帶上兩個師兄弟一起,將棉花、橡膠這些也管起來。

再比如尹離,他對於機械的天賦有限,繼續呆下去沒有任何好處,不如讓他去從事農產品生產,本人也圖個發展,臺灣也可人盡其用。

張成峰、李興也是機械成績不好,但儒學、數學成績很好,不如專職當教師,將來組建中學、大學,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現在便可以著手了。

還有葉志平,雖然成績也不好,但交際能力尚可,日後讓他搞搞外貿,或者去海南島搞個種植園,弄個基地,為將來的南海貿易做準備。

吳夢一一想好,將人員名單列了出來,翌日把智慧和尚請過來詳細商議了一番,智慧和尚逐個去談心,楓橋班的學子們素來對智慧和尚感恩戴德,自然遵命行事。

過了幾日,營田司衙門發出告示,成立基隆官營農場、官營食品廠,基隆中學,由分出來的學子們管事,農場和食品廠的主官暫時由智慧和尚兼任。

人員一散開,事情幹起來就快了,金世明是個老實的娃子,他確實喜歡種地,跟著他一起來的兩個學童一個叫羅會,一個叫易中明,兩人皆是農家子弟,三四歲被家裡拋棄,這三人都是學機械怎麼都學不進去,呆在機械廠也甚是尷尬,這下出來了都是魚入了大海。

三人笑嘻嘻的上了山坡,金世明看著山坡上的芋頭苗道:“不瞞二位兄弟,某就是喜歡種地,那勞什子機械制圖看著就頭痛,每次吳先生一來,某這小心肝就撲騰撲騰直跳。”

羅會憨厚的一笑道:“我也是如此,不如我等也分工,有事大家一起合作,沒事各自弄一攤子如何?”

易中明笑道:“如此甚好,某選蔬菜和果樹,反正某嘴巴貪吃。”

金世明道:“那某就選這什麼芋頭、辣椒這些吧。”

羅會嘴巴一癟:“你們都選好了,那我就只能去種棉花了。”

三人分工妥當,金世明帶五十人,易、羅各帶了剛招募來的二十個勞力開荒種地去了。

食品廠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尹離還好點,能夠乾點事,另外兩個學童卻是老實娃子,一個是陳錚,一個是章立新,平日裡不咋吭聲,尹離一瞧,這可好了,全賴某家身上了。

他硬著頭皮去找了林貴平,賴著林貴平要了些百姓過來先修築兩棟房子,然後對著兩個同學道:“你二人多多少少懂些機械吧,那就去找先生問問,那芋頭粉條和幹湯餅(麵條)如何加工,又要打造哪些裝置。”

兩個老實娃子來到了吳夢處,把來意一說,吳夢笑道:“這個尹離,真是知道推事情,好吧,待某先給你們倆講講,芋頭粉和幹湯餅的做法某年少看過,大致知道流程。”

幹湯餅(麵條)其實很好做,雞蛋打散,加水,攪拌均勻,麵粉加鹽,攪拌均勻,把雞蛋和水邊加邊攪拌,攪成絮狀。然後反覆壓,將散著的麵糰壓成均勻的面片,再切成帶狀。

將切好的麵條掛在架子上,自然晾乾即可。然而在基隆大部分時候是無法曬乾的,只能修築烘乾房,內安放帶煙囪的石炭爐烘乾麵條。

芋頭粉稍微複雜些,先削皮後磨碎後,再將破碎的芋頭粉放入布濾袋用水不斷的沖洗,布袋裡的渣滓拿去餵豬,水沉澱一夜後,倒去上面的水,將下面沉澱的芋頭粉曬乾。

再將曬乾的芋頭澱粉加水和成麵糰狀,加入明礬繼續糅合。

其後架一口大鍋,放水燒開,用漏子漏絲到開水鍋裡,取出晾乾便是粉條,同樣也可做出粉皮、細粉絲。

講完粉條和麵條的做法後,吳夢從書櫃裡找出個小冊子道:“這便是製作的法子,你二人試著去弄吧,為師其實也只看過,並未做過,多試試就有經驗了。明礬大宋到處有的買,食堂裡做包子便用這東西,可去拿些做實驗。

為師這就安排下趟出海的船隻多買些回來,先去找找你們的和尚師父,把水力破碎機搞出來。房子建好了,裝置搞完了,這明礬也就回來了,快去弄吧。”

打發走了兩個學童,吳夢伸了個懶腰,終於又分出去了一些事情,芋頭粉條和麵條是為了解決將來南拓時的糧食問題,總不能讓南下的廂軍們老是吃乾糧。

他忽然又想起了罐頭的事情,答應了小青總是要弄的,可是這玻璃不能隨便燒啊,要是傳出去,以後還怎麼一百貫一個的賣。

現在臺灣是控制著玻璃制品,一年最多燒上一百來個,弄上一兩萬貫回來,燒多了就不值錢了,他想了想,還是放一陣再說,先去看看造船的工坊如何了。

周良史年後又出海了一趟,帶著船隊克服了風浪等上棉花嶼,裝了六船鳥糞石回來,然後留下一艘專門運送鳥糞石,另外五艘繼續回大宋運礦和其他雜物。

現在臺灣外運的只有軸承和玻璃、水泥,從內陸回運的是鐵礦和肉食、布匹,在沒有分田之前,這些東西都是按人口配給,完全是貼錢在弄。

臺灣的外債已經高達八萬多貫,基本是欠丁家七成,盛隆商鋪三成。

所以吳夢急著要把大車趕緊上馬,好歹多掙些錢回來。

目前海船載貨量太少,兩年還得維修、清理船底一次,費用不少,而且,每年的七、七八月份都是颱風高發期,依靠現在的手段沒法預測颱風,這兩個月都是停航的,看來還得再買兩艘三千石的大海船,否則解決不了目前的困境。

吳夢來到造船工坊,工坊內兩臺水力鋸木機在忙活,其他的木匠們都在用鋸子手工鋸木板,林貴平正好也在,看到吳夢馬上走了過來,吳夢笑道:“提舉老爺,你也在此巡視啊。”

林貴平笑罵道:“你少揶揄某家,船場的水力鋸木機太少,大車做不出來幾輛,你還不想法子多弄些出來。”

吳夢真是委屈,現在缺鐵啊,那麼多的農具要做,一時半會從哪裡弄到鐵礦,臺灣就是這點不好,那鐵礦一是貧礦,二是含硫高,以現在的能力還是不要動的好,於是說道:“那如何是好,鐵礦運量有限,還得買上幾艘大船才好。”

林貴平一蹦三尺高,叫道:“還買船,你還是先把某家賣了吧,現下欠債越來越多,軸承的產量有限,入不敷出。”

吳夢笑道:“一艘三千石的海船也就是區區一兩千貫,蝨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怕什麼,有了鐵礦還怕沒有軸承。”

林貴平想了想覺得也是,如果靠這點運量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清債務,他忙喊道:“周家大郎、周家大郎。”

周良史聞聲過來,行禮道:“二位官人喚在下來,是有事麼?”

林貴平問道:“也無他事,就是問問那三千石的海船多少錢一艘。”

周良史想了一會,才說道:“這三千石的大海船我周家造不了,還得去福建買,估摸至少也得兩千貫上下。”

吳夢和林貴平對視了一眼道:“你且修書回去,讓你家中子弟幫臺灣買上兩艘,派人到蘇州丁家去拿訂金。”

周良史笑道:“不必了,我周家在福建那處的信譽甚好,若是有船,先送到婁江碼頭再給錢不遲。”

林貴平道:“如此甚好,你且趕緊去修書一封,趁著此次出海將信送過去。”

周良史領命去了,吳夢看了看船坊,如果沒有水力機械,這速度確實提不起來。他思量著要不乾脆把那金瓜礦挖了,但琢磨了一番還是覺得不行。

要是出了金銀礦和銅礦,朝廷極有可能派來文官治理,那時可就麻煩不小,算了,這債不是還不起,慢慢來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