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前幾天,南京一位13歲男孩離家出走了,他在便箋上寫下這樣的話。

仔細一看,不由傷感——

這張紙條上,稱呼寫著“親愛的爸爸”,落款用的是敬語。孩子稚嫩的筆跡下,滿紙決絕卻又十分不捨。

果然,當民警找到他時,孩子又高興又沮喪,哭訴道:

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歡我,我只好走了。

寥寥幾句話,道盡了心酸,讓人聽了直呼心疼。

難怪有網友評論:這麼懂事的孩子,卻被家長的高要求給逼走了,家長能不能長點心,別再比了!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度期待,就是施虐。

為人父母,我們常對孩子懷抱美好的期待,但當期待過度,就容易陷入盲目攀比和教育焦慮之中。

看似好心的期待,正在毀掉孩子的將來。

別人家孩子,讓自家孩子活成了孤島

知乎上曾有人問:

如何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有個高贊回答:

讓他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

從小到大,“別人家孩子”就像一個神秘的宿敵:TA品學兼優、才藝出眾、身體倍棒,哪哪都行!

可是在《少年說》裡,有個“別人家孩子”居然也被媽媽嫌棄,“你看看你們班同學,每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看來,“別人家孩子”早已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父母過度期待下形成的綜合體。

和這樣的孩子比,誰能比得贏?

《明星大偵探》裡,也曾有一期這樣的主題。

黃明昊飾演的賈乖巧,一出生就被迫和“三極小孩”作對比,一旦達不到預期就會被取代。

它是爸爸用高科技設計的產品,不僅擁有和賈乖巧一樣的容貌,還極其乖巧、極其努力、極其專一,是大人期望中的孩子。

叛逆調皮的賈乖巧,只好假冒成“三極男孩”生活。

十幾年來,強大的對手都像緊箍咒,吞噬著他:

他極力壓抑天性、假裝乖巧,逼不愛讀書的自己“一直在學習”。

他缺乏安全感,房間裡貼滿橫幅督促自己努力,生怕暴露不被大人接納的自己。

當他終於改造成“別人家孩子”苟活於世,卻痛苦地發現,真實的自我被迫在陌生的世界裡風雨飄搖。

因為父母的私慾,孩子竟然被逼成一個贗品,活成一座孤島,何其可悲?

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而攀比,猶如一盆冷水澆在孩子熊熊的生命火焰上。

我們以為它能鞭策孩子走向更高處,卻不曾想到,當孩子的驅動力來自於攀比,他將活在別人的陰影裡,喪失真實的自己。

比落後更可怕的,是孩子痛苦、自卑的度過一生。

過度期待,讓“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有人說,父母要成為容器,允許孩子的活力自由流動。

現實中,我們卻常期望過高而給容器加塞,讓孩子窒息,把親子關係拖入絕境。

曾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父親因文革錯過了高考,就把名校夢寄託在我身上。

從小到大,我都不準跟小夥伴玩,日程表裡都被補習班塞得滿滿的。

我很怕考試,只要沒考進前3名,父親就會打我,考得好了他又會定一個更高的目標。

中考時我考了年級第一,父親四處炫耀,還把高考目標定為清華。

高考前夕,我壓力太大出現了幻聽和心悸,父親罵我慫包,警告我必須考上清華,不然就別回家。

最後考砸了,親戚們笑話我,父親毒打我,“養了一個廢物!”。

大學時,我一考試就做噩夢,夢裡都是他舉著鞭子罵我廢物的情景。

如今我有了穩定的工作,卻很少回家,因為我不敢面對父親。

明明是最親的人,卻給孩子留下最深的傷痕,誰能想到父親的過度期待,沒有換來圓滿,反倒讓兒子恐懼絕望,逼迫他逃離。

唏噓之餘,我們也依稀看見曾經的自己——

也曾被賦予過額外的價值,承載了父母的面子、家族的未來,感到透不過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武志紅說:孩子只須承擔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擔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當父母把生命的意義壓在孩子身上,這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

孩子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於是變得自卑、絕望,開始封閉自己、逃避家庭。

它猶如落雪,一層一層地覆在孩子稚嫩的枝頭,直到枝斷雪崩,兩敗俱傷。

無形之中,過度期待也給親子關係打上了死結。

卸下焦慮,讓期待成就孩子未來

竇文濤說,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產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產品,如我所願。

但孩子不是炫耀的工具,更不能替代我們為夢想前行。

明智的家長會卸下焦慮和攀比心,將期待合理化,引導孩子成就自己。

1、正視差異,從孩子實際出發“畫餅”

學生時代,我們都會遇到過這種情況:

有的同學一路學霸,卻在中途下滑;

有的同學成績平平,卻成了大器晚成的黑馬;

有的文化課不出眾,卻在繪畫音樂上很有天賦。

孔子說,因材施教。

所以,正視孩子的個體差異,陪TA制定一個用力踮踮腳能夠到的目標,可以讓期待變成孩子成長的動力。

2、化整為零,分階段制定小目標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分享了兒時的經歷:

有一次他跟夥伴攀登懸崖,爬到了高處後,卻因為害怕不敢下來了。

父親告訴他:“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

還把手電指向附近的一塊石頭,小亨利鼓起勇氣挪了一下……

在父親的引導下,他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安全落地。

高期待何嘗不是這陡峭的懸崖?當孩子能力無法企及,我們何不將其化整為零,拆解成相對輕鬆的階段性小目標。

各個擊破的過程中,孩子收穫了成就感,也發現最高目標不再強人所難。

3、不管實現與否,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馬飛一直被人嫌棄“這孩子沒救了”。

父親卻堅定地告訴他:“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哪怕考了倒數第五,依然肯定他的努力——比原來的倒數第一有進步。

馬飛突飛猛進,最終實現了夢想。

林清玄說:“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獎勵與讚賞。”

不管目標是否達成,我們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它是孩子發現自我價值,迎接自信人生的開始。

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度期待,變得鬱鬱寡歡?

又有多少家庭,因為父母的盲目攀比,變得焦慮不安、雞犬不寧?

正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其實,每個孩子都帶著TA們各自的模樣和色彩來到世上。

為人父母,我們始終要擁有靜待花開的能力。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攀比;多一些支援,少一些干預。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惟其如此,TA內在的火種才會被自己點燃;TA的生命才更有層次,也更為精彩。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