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影片,內心五味雜陳。

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躺在地上絕望地嘶吼“我現在心如止水”。

原來,生病不舒服的他,不想去學校,可爸爸不同意,堅持喊他起床。

他用被子矇住頭,爸爸卻一把掀開,架住他的胳膊,生拉硬拽往下拖。

他順勢抓住媽媽的衣角,試圖向媽媽求助,媽媽卻毫無反應。

這時,爸爸突然給了孩子一巴掌,指著他說: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

灰心失望的孩子躲進房間,關上門,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吼出了那句“心如止水”。

媽媽想替孩子說句話,卻被爸爸回懟:“在這個家,我的地位獨一無二,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

《家為什麼會傷人》一書中寫到: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最糟糕的家庭關係,莫過於父強母弱,孩子被忽略。

知乎有個提問:父親太強勢,母親太懦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崇拜強勢的父親,又討厭被指手畫腳。同情溫順的母親,又怕愛別人更多。

在父親面前,永遠察言觀色。無論對錯,吵架都是軟弱的母親承擔後果,我沒法不恨。

又愛又恨,不會嫁像他一樣的男人,也絕不做我媽這樣的女人,永遠不會。

一個“說一不二”的強勢父親,一個“能忍則忍”的軟弱母親,會自動遮蔽孩子發射來的訊息,無視他的感受,忽略他的情緒,沉寂他的內心。

父親強勢,母親軟弱,孩子就成了一座孤島,靠不了岸,也無法遠航。

強勢的父親,孩子難以靠近

有一位爸爸,被女兒表白媽媽的作文氣瘋了。

作文裡,女兒毫不吝嗇地歌頌媽媽,對爸爸只字未提。

爸爸不甘心,霸氣發話:你要強行寫出爸爸的愛在哪裡?卻遭到女兒的無情拆臺“爸爸沒有愛”。

爽朗的笑聲出賣了一切,定是個溫柔有愛的爸爸,才讓孩子毫無顧忌,來一場溫馨互動。

再想想楊爍帶兒子的場景,讓人心頭一緊。

別人眼中懂事聽話,暖心乖巧的楊雨辰,在爸爸面前,總是欲言又止,不敢表達,生怕哪句話說錯了,哪件事做錯了。

他從不敢奢望爸爸的表揚,明明心裡特別想靠近,卻總是不自覺遠離。

最舒服的親子關係,是“沒大沒小”,你鬧我笑;總以“權威”示人的爸爸,讓孩子望而卻步,心生芥蒂。

《有話非要說》節目裡,一位爸爸吐露自己的煩惱:兒子自從上大學後,頭髮越留越長,他強行拉兒子去剃了平頭,兒子拉黑了他,放假也不回家了。

爸爸依舊一臉傲嬌:我在家說話誰也犟不了。

兒子坦言,自己對長髮的執念,源自小時候爸爸總是強迫他剪頭髮。長大後選擇離家遠的地方讀書,是為了擺脫爸爸的控制。

安妮·賽克頓說:爸爸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中的爸爸是什麼樣的人。

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有的愛如春風,暖人心脾;有的愛如寒風,冷風刺骨。

多少強勢的爸爸,一句蠻不講理的“我覺得”,就可以否定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抹殺孩子的喜好和努力。

時間一長,孩子那顆渴望理解與溝通的心,就如同冬日霜凍,化不開了

父強則子遠,好比彈簧,你一壓他就彎,一鬆他就彈,就是無法靠近。

強勢的爸爸與孩子之間,永遠隔著一層玻璃,近在咫尺,卻永遠觸控不到。

軟弱的母親,孩子無從依靠

有網友分享說,父親在家裡是說一不二的皇帝,稍有不順心不滿意就會衝媽媽大喊大叫,甚至言語辱罵。

媽媽懦弱沒主見,受多大委屈都不敢反抗,最多在父親聽不見的角落裡小聲抱怨。

我無數次幻想父母離婚,我恨父親的冷漠暴躁,也恨母親的懦弱,更恨自己無法改變家庭現狀。

有時候,比起痛恨暴戾的父親,一度退讓的母親,讓人既心酸又無語。

席慕容說: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裡的豆子。

一個怯弱的母親,無法為孩子撐下一片晴空,亦不能供給一間暖房。

有一則舊聞,想想就心痛。

16歲的少女楊瑞立,父親長期家暴,母親遭到毒打後,總是會妥協於父親的威脅和保證。

後來,重男輕女的父親把拳頭伸向女兒,無數次家暴讓楊瑞立心灰意冷,她離家出走了。

她恨透了母親的妥協和原諒,衝母親大吼:“你太愚蠢,太無能了,你保護不了我!”

是的,這個軟弱的母親,最終沒能保護好女兒。

她被打怕了,明知丈夫會打女兒,還是躲在孃家,讓女兒獨自回家幫弟弟拿課本。

這一次,她再也沒能等回女兒。

得知丈夫殘忍殺害女兒後,她痛心疾首:“我再也不會原諒他了······”

可是,如果她能早一點兒覺悟,早一點兒反抗,何至於讓女兒送命?

我們常表白孩子:你是盔甲,亦是軟肋!

盔甲是指孩子給了我們對抗生活的勇氣,軟肋是說孩子是不可觸碰的底線。

可一味妥協退讓的母親,無法為孩子託底,甚至會把孩子拖進泥潭,推向深淵。

母弱則子空,內無主心骨,外無支撐點。

軟弱的母親,就如同一塊鬆軟的豆腐,立於孩子背後,託不起壓不得,還一碰就碎。

被看見,是孩子幸福的開始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寫到:

看見,是真正的愛。

可在父強母弱的家庭裡,往往會有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

他在強勢的父親面前得不到溫暖,亦在軟弱的母親那裡,找不到依託。

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父親非常強勢,在家說一不二,對母親沒有包容度,每天找茬吵架。剛開始挑剔母親,後來挑剔我,不能反抗,不能頂嘴,要不然他就會摔東西或者打我。

母親從來都是旁觀者,並不會維護我,甚至把氣撒在我身上。過得不開心,又沒地方發洩,一度想自殺。

“他們誰都看不見我,我還不如當一個孤兒。”

武志紅說: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最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又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

被父母看見的孩子,內心知足幸福;不被看見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看見”?

我想,《真愛的發生》這首詩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你沒有看見他;

當你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你開始看他;

當你關心孩子意圖後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見他了;

透過你的心看見另一顆心,生命與生命相遇了,愛就發生了。

看見,才是愛的前提;看見,才是愛的開始;看見,才有幸福的可能。

如果把家庭比作三腳架,那麼一條腿站不住,兩條腿立不穩,只有各就各位,勢均力敵,家庭才能堅若磐石,美滿幸福。

好的家庭關係,應該是父慈母愛,孩子被充分看見。

父親有威嚴而不是耍威風,母親知柔軟而不是真軟弱,孩子苦樂悲喜,都能被看見,亦能有所依有所託。

父愛應如山,剛中藏點柔;母愛應似水,柔中帶點剛。

如此,孩子這棵幼苗才能在山一樣厚重、水一樣靈動的愛的氛圍裡,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