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劉寬在《屋頂上的女孩》中,講了她的故事:

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我比較高,她比較矮。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她看到我穿高跟的鞋,就會不高興。

你明知道咱們一起出去玩,為什麼要穿這麼高的鞋子?

我以為,她只是在開玩笑,並沒有當回事。

再後來,我們絕交了。

劉寬的故事,讓我頗有感觸。

我也有這麼一個朋友,她身高1米68,我1米56。

她從不在我面前穿高跟鞋,一起拍照,也會很自然地把腿彎一下,不動聲色地照顧我的感受。

這個屈膝的小細節,流露出她為朋友考慮的體貼,比任何舉動都讓人覺得溫暖。

就像何炅說的:“朋友相處,細節最重要。”

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往往最能抓住一個人的情感,讓你為之生氣,抑或感動。

但是,很多人總是忽略小細節,他們不知道,友情的得失,全在於這些小小的地方。

朋友相處,誠信為本

在何炅的新節目《朋友請聽好》中。

有一個女孩說,她有一個關係挺好的朋友,這個朋友總是喜歡找她借錢,然後找一些特別奇葩的理由搪塞她,不還錢。

最近一次,朋友說發了工資就還錢。

沒想到,說完這句話,朋友就消失了,打電話不接,發短信不回。

過了幾天,朋友又聯絡她,說自己手機被偷了,錢都在手機裡。

總之,理由有很多,就是不還錢。

女孩覺得很苦惱,借的錢也不多,就幾百塊錢,但是心裡還是覺得不舒服。

何炅說,“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為友情買單的。”

友情不是籌碼,朋友也不是取款機。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經歷:

“你有沒有現金,先借我一點,我轉賬給你。”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你先幫我墊付一下,回去咱們AA。”

但事實上,所有的AA都是由你買單。

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小錢,並沒有放在心上,也不會主動還錢。甚至,當你討要的時候,他還推三阻四,不肯還錢。

但是他不知道,在感情裡談的錢,不僅僅是純粹的金錢,更是一種信任。

就像劉墉說的:“每一次借錢給朋友,就是把信任一起借出去,直到拿回來的那天,才會收穫信任的驚喜。”

信任,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石。

信任經得起千錘百煉,卻經不起百約百叛。

你若辜負信任,時間久了,心與心之間就會產生裂縫,積攢太多怨言,就再回不到從前。

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日積月累的消耗。

朋友交往,因為信任,才會交心;因為交心,友情才能細水長流。

與人相處,懂得守信,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朋友之間,熟不逾矩

知乎上有個問題:

在哪一刻你覺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有網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曾經有一個朋友,有段時間頻繁地找她聊天,每天恨不得打四個小時電話。

只是為了一件事,感情問題。

今天和男朋友吵架了,傷心。

明天懷疑男朋友出軌了,憤怒。

她剛開始表示非常理解,畢竟女孩子嘛,聊聊感情上的事情也正常。

後來,她發現朋友只是一味向她抱怨。

對於她來說,這些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情感垃圾,聽多了難免會心煩。

當她試圖轉換話題的時候,朋友卻指責她,說她不關心自己,自己難受跟她傾訴一下,她卻不耐煩了。

聽到這裡,網友結束通話了電話,從此跟這位朋友再無聯絡。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覺得大家既然是朋友,就沒有必要把對方當外人,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告訴對方,不開心的事情,也全部向對方抖出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能無條件接納另一個人。

與人相處,如果不懂分寸感,你以為的傾訴,對別人而言可能是一種折磨。

你以為的親密,可能會成為摧毀友誼的定時炸彈。

著名學者梁實秋曾說: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親暱。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就像樹與樹之間,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健康生長一樣。

再好的朋友,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交往的分寸,給彼此留下空間,保持適當的距離。

有距離,才會有尊重;有尊重,友誼才能天長地久。

所謂摯友,不是形影不離,也不是無話不說,而是能夠彼此支援,又不會心生苦惱。

熟不拘禮,是一種隨性。

但懂得熟不逾矩,才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朋友之情,務必上心

張愛玲有個好朋友,叫炎櫻。

有多好呢?

張愛玲專門為她寫了一篇《炎櫻語錄》,記錄她說過的話。

張愛玲還曾動情地說:“在這個世界上,炎櫻是無法替代的。”

可是後來,兩個人卻漸行漸遠,及至晚年,再無往來。

張愛玲說,她平時只大哭過兩次,一次為的就是炎櫻。

炎櫻本來答應留在香港陪張愛玲,但不知為何,她不辭而別,獨自回了上海。

得知炎櫻走後,張愛玲倒在床上,嚎啕大哭。

哭過之後,一切如初,但內心已有芥蒂。

後來,張愛玲去美國投奔炎櫻,炎櫻並未挺身而出,反而想盡各種理由把張愛玲往外推,說自己有很多事要做。

相處中的一個個細節,讓張愛玲覺得心灰意冷,在給鄺文美的信中,她寫道:“現在大家各忙各的,都淡淡的,不大想多談話。”

很多人說,她倆感情的破碎,是由於境遇轉換,張愛玲心生不滿。

但我想,比不滿更大的,恐怕是心中失望的疊加吧,一次次刻意為之的疏離,終於讓張愛玲不得不承認,她已經不是炎櫻會放在心上的那個人了。

每段關係的消逝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失望就像吃了口冰,從喉嚨一直涼到胃。

人心一旦有了隔閡,就真的走不近了。

元代文學家高明在《琵琶行》中寫道:“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人與人相處,處的就是一片真心。

如果我付你真心,你卻還我假意,我給你真情,你卻報我以心機,那麼,這段感情只能是潦草收場。

真心換真心,才能留住人心。

真正的朋友,或許不在身邊,但一定在心間。

人這一輩子,心陪,是最溫暖的同行。

朋友相處,細節見本心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篇故事,很暖心。

一天夜裡,一個朋友突然去找另一個朋友。

被吵醒的朋友非常驚慌,他穿好衣服,一手拿著錢袋,一手拿著戰斧,對朋友說:

“半夜造訪一定是有急事,如果賭錢輸了,錢你拿去;要是有人侮辱你,我去報仇。”

“不”,他的朋友回答說,“我在夢中看到你有些悲傷,擔心你出事,所以連夜飛奔趕了過來。”

你若有難,我為你兩肋插刀,聽到你難過,即使知道是假的,我也要來看看你。

細節展露一個人的本心。

友情不一定轟轟烈烈,大多數時候,它都小心翼翼地藏在平淡如水的細節裡。

於細節中生根,於細節中開花。

願你我學會處細節,收穫最美的友情。

往後餘生,親疏隨緣,愛恨隨意

- E N D-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