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二章用軍法治學用軍訓啟蒙

建立基礎工業、製造業體系,將更多的人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迴圈漸進。然而,完成這個戰略目標的根本,還是人才。

所以,楊天保的人才戰略,不是成年人,而是娃娃。

要想揮毫潑墨,最佳的還是一張白紙。

然而,成年人的思想狀態已經定型,再想改變成年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娃娃們則是白紙,也是楊天保的未來。

就在這時,下課鈴聲響起。

長安科技學院的鈴,其實就是一口巨大的銅鐘,聲音洪亮,可以響徹整個安德坊。

楊恭仁急忙讓開門口的道路,作為楊氏的掌門人,楊恭仁可是非常清楚,這些初入蒙學的孩子們到底有多麼狂野,一旦下課,他們就會撒歡,瘋狂的向外面跑去。

然而,讓楊恭仁非常意外的是,這些學生整齊劃一的起身,接著收腰挺胸,雙腿併攏,兩手貼在腿側,朝著老師,嘴裡大聲喊著:“先生……再見”,最後一個“見”字出口時,腦袋已經帶著上身平平地折了九十度,行了一個再標準不過的鞠躬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楊恭仁微微詫異的望著這些學生,他知道這些學生都是第一天上課,為什麼會如此知禮?

知禮其實比讀書本身更加重要,而且就算老師離開教室,這些學生們則沒有一窩蜂的向外跑,而是排著隊,緩緩朝著外面走去。

他們行走的時候,整齊的抬臂,整齊劃一的邁腿,這讓楊恭仁感覺,這些孩子,不像是學生,而是軍隊。

楊恭仁疑惑的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哦,是這樣的,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有人珍惜。”楊天保解釋道:“當初,這些學生們入學的時候,我讓我的親衛,帶著他們進行了一個月的軍事訓練,當然,並不是上陣廝殺之術,而是讓他們學習,站軍姿、四面轉法,三大步法,蹲下起立,等等簡單的指令,如果不能按照命令,完成這些訓練,學生將要被退回去!”

同時,楊天保還向學生們灌輸:“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比如告訴學生們,知識可以改為命運,老師教你們學習知識,教你們讀書寫字,就是你們的大恩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們對先生,就要對父親那樣禮敬!”

當然,順帶的告訴學生們,他們身上的穿的衣服,每頓飯所吃的糧食,都是楊天保提供的,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等等。

楊天保其他好的教育辦法,他就是向解放軍學習,把學生從小就培養成一名軍人,嚴格要求自己。

經過入學前,為期一個月的培訓,這些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首先他們學會了尊敬人,懂禮貌。

這個時代,可不想後世,老師說一句重話,就是侮辱學生人格,打擊學生自信心云云,拿一個狗屁不通的作業本,扔在學生身上,就是校園暴力。

在這個時候,哪怕臉被打腫了,家長還會向老師賠禮道歉,說道:“老師費心了,應該狠狠的打!”

在軍訓教官的教導下,這些學生學會了如何行走,如何向老師行禮,在課堂上如何表現,比如,遇到不懂的事情,想要向老師提問,必須舉手喊道:“報告……”

“課堂上,不準交頭接耳,不準打鬧,不準四處張望,不準睡覺!”

“在學院,要尊敬師長,尊敬教職工,不準與老師爭辯,更不準辱罵老師。”

“先生交代事情,必須說‘是的,先生!’而且無論如何,必須完成先生交代的事情。”

“有事必須舉手,說‘報告先生!’噓噓什麼的,必須先生同意才能去!”

長安科技學院校規可校紀,非常簡單,就這麼幾條,誰要是觸犯了校規校紀,體罰是肯定少不了的。說服教育雖然不錯,但是遇到頑劣的孩子,說服教育其實是不管用。

體罰不是目的,不可否認,體罰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老師的戒尺、教官的教鞭,還有站軍姿、不準吃飯,等等。

站在教學樓上,楊恭仁望著眾學生,按照以班級為單位,在操場上正行嬉戲,打鬧,可是隨著上課鈴聲響起,眾學生馬上不約而同的開始向班長集結,排成整齊的隊伍,跑步向教室前進。

楊恭仁彷彿明白了楊天保的目的,這些學生,將來都是楊天保的鐵桿部曲,隨著這批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很快就會適合唐軍的軍隊。

楊恭仁曾經就是大唐的左衛大將軍,屬於十六衛大將軍之首,他非常清楚,真正的士兵,其實在軍隊想要出人頭地,其實並不容易,了不起可以升到校尉級別。在開國時期,也有不識字就可以做到將軍,比如開國元勳之一的王君廊,他就是不識字,卻做到了將軍。

不過,這只是特例。

當然,王君廊的下場也不好,李瑗跟李建成關係最好,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慘死。他心中懼意橫生,同時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應該歸順李世民,還是應當為李建成報仇。王君廓給李瑗出主意,讓他擁兵自重,對付李世民。李瑗聽了王君廓的話,決定造反。但其實王君廓早年跟李世民有些交情,他早就想要向李世民投誠,只是苦無功勞在身。

於是他就想出一個毒計,哄騙李瑗造反。然後他再揭發李瑗有造反之意,殺了李瑗,以此立功。王君廓就這樣踩著李瑗的人頭上位,成為了朝廷的“平反大將軍”。

而王君廓的死因也非常可笑,他做了一輩子壞事,自然不得善終。李世民後來令王君廓接李瑗的班,繼續戍守在幽州。王君廓仗著天高皇帝遠,經常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朝中的大臣們經常彈劾他。

時間久了,王君廓也有些後怕,擔心李世民會對自己下手。有一次,王君廓回京述職,有一個人託他給房玄齡捎一封信。王君廓私下把信件拆開,發現這封信是用草書寫的,他一個字也看不懂。王君廓認為這是一封密信,肯定是在告自己的狀。

他擔心回京述職之後李世民會對他不利,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逃跑了。逃跑後沒多久,王君廓就被百姓認出來。他們本就憎惡王君廓,趁著夜黑風高將他給殺害了。王君廓死後,李世民還撤了他的職,將他貶為庶人。

像王君廊這樣的特例,以後就很難再出現了,將來,即使在軍中,想要出頭,必須文武雙全,楊天保這些娃娃兵,一旦長大成人,將來進入軍方,就會很快成為獨擋一面的將軍,就像楊天保曾經的部曲一樣,比如單道真、周普、吳善思、薛仁貴等等。

直到現在,楊恭仁這才明白楊天保的苦心,一旦將來,這批娃娃兵長大成人,楊天保就會成為軍方第一人,而楊氏就會成為大唐第一將門。

當然,只是楊恭仁自己的想法而已,軍訓的目的並非讓這些學生成為軍人,而是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紀律性,擁有集體榮譽感和集體向心力。

接著,楊恭仁又發現了其中的不同之處。

原來,長安科技學院任何一間教室,每有一面巨大的木板,木板上刷著黑漆,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拿著一支白色的東西,直接在黑木板上寫字。

當老師寫著一個字,雖然白色的粉末紛飛,卻把一個字直接寫在黑木板上,而且字型很大,哪怕站在窗外,楊恭仁也可以清晰的看到。

楊恭仁問道:“這是何物?”

楊天保道:“這叫粉筆,其實並不難做,就是用石膏曬天而成。”

別看粉筆和黑板雖然不起眼,然而在這個時代,不管是華夏還是外國,教育都缺乏這麼一個環節,要麼落在老師的嘴裡,要麼落在書上,沒有一個平臺把老師的講解、課本和問答融在一起展現給所有學生,教學效率低下,道理也跟手工精雕細琢和機械大批量製造之間的差別一樣。

外國在這方面也差不多,直到工業革命如火如荼,黑板粉筆才出現在大學課堂上。所以別看這黑板粉筆簡單,楊天保將它用在蒙學上,可是一樁顛覆傳統的變革。

楊恭仁腦袋轉得急快,這種培養學生的效率,將極大的提高。特別是老師在第一節課堂上,寫下千字文裡十六個字,分別提問了十幾個學生,幾乎人人都可以回答下來。

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一節課可以教會十幾個字,一本千字文,也只需要幾天就可以交完。

在楊氏的蒙學裡,能熟讀千字文的學生,最快的記錄是楊則,他用了一個月時間,不僅會認,還會寫,不過楊則卻是萬中無一的聰明人,有過目不忘之能,常人根本就無法模仿。

楊恭仁道:“這個!”

“黑板!”

“還有粉筆!”楊恭仁說道:“給我準備一套,回去我用在楊氏蒙學中!”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